永城春节文化和傩文化的关系考析(上)

□ 盛朝新

  永城春节文化与傩文化的关系极其密切,春节活动的一部分重要内容是由傩文化演变而来的。为什么傩文化会演变成为春节的主要内容?春节文化又是如何与傩文化融合在一起的?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特别是进入21世纪的今天,永城春节文化在时代大潮中又经历了怎样的嬗变?本文重点梳理了永城春节文化与傩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并就其时代发展变化进行了深度探讨。

  从春节文化和傩文化的起源看,中原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春节文化和傩文化皆起源于此,从古老的农耕文化中诞生,但傩文化比春节文化的起源更为古老悠久。考古资料研究表明,傩文化在龙山时代就已经萌芽,傩元素融入春节文化首先起源于中原地带,然后向其他地方辐射。

  春节起源于古代年头岁尾的祭祖活动,在祭祖活动中,家家户户都要把家谱、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安放在供桌上,摆好香炉、供品。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有的地方还要叩拜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供品有羊、菜、点心、饭等,俗称“天地供”。由家长主祭,烧三炷香,叩拜后,祈求丰收,最后烧纸,俗称“送钱粮”。人们在春节期间祭祀祖先、叩拜神灵,其实就是给祖先、诸神拜年。春节俗称过年,据研究,过年正式形成于汉代。但是在民间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传说远古“年”本是一种凶猛的动物,危害人类,人们想尽各种办法最终战胜了“年”。后来为纪念这个日子,每年举行庆祝仪式,由此形成过年习俗。因此春节文化内涵与祭祀庆祝文化是一脉相承的,还包含有逐邪祛灾、除旧布新的吉祥文化。

永城春节文化和傩文化的关系考析(上)

傩文化

  傩文化起源于夏商时期黄河流域的东夷地区,是崇尚鸟的民族的一种宗教礼仪,是祭祀崇拜鸟文化的一种原始图腾活动。傩事主要表现为驱傩,驱傩就是古人带着狰狞的面具,多个人或集体手舞足蹈,做出各种鬼怪的模样,大喊大叫,伴着石、木棍或金属的敲击声,摆出威胁、驱赶的动作,力图将鬼怪赶走。“傩”字右偏旁的“佳”字,即由甲骨文的鸟字演变而来。东夷是尚鸟的民族,“傩”字带有鲜明的历史印痕。傩事的主要目的是驱鬼除疫、赈灾压邪、祈祥纳福。除夕即是由傩祭(腊祭)演变而成的民俗,与傩有同源性、同理性、同效性。据史料记载,中原春节活动中的傩事在北宋时期依然盛行,自元代开始,中原傩事被元代统治者视为异端而遭到封禁,傩戏由此遭到灭顶之灾。明代中原傩事有所恢复,但清代又遭到清朝统治者的毁灭性摧残,从此中原轰轰烈烈的傩事彻底消失了。但傩文化的痕迹依然可寻,永城汉画像石中就有大量表现驱魔纳祥的傩文化图画刻像。专家指出,中原汉画像石中的龙腾虎跃、百兽率舞、舞乐百戏等其实就是汉代傩舞傩俗的表现。

  从春节文化表现傩文化的形式看,永城春节文化的活动主要有:祭灶、祭祖、除夕、放鞭炮、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吃饺子、拜年、发压岁钱、走亲串友、吃元宵、点灯等。其中与傩文化最为密切的有:除夕守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放鞭炮、发压岁钱。

  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是一种古老的民俗,最初的时候门上挂的是桃符,桃符的作用是驱鬼辟邪,这与一个古老的传说有关。传说在远古,有神荼、郁垒两兄弟住在度朔山,山上有桃树,每天兄弟两人在桃树下监视天下鬼怪,一旦发现有恶鬼,就将其投入虎口喂食,因此恶鬼皆惧怕桃树下的神荼、郁垒。人们便在桃木上刻画神荼郁垒的画像,挂在门两边驱鬼辟邪,后来演变成后世的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贴春联的范围在中原农村一带很广,除了门之外,过去还贴在粮囤、牛棚、猪圈、鸡舍、石磙、纺车、水井、锅台、耩子、架车子等物件上,现在汽车、家电、电动车等也贴春联,而且这些春联的内容都是针对各自所贴的对象而写出的文字,皆是祈福、祝愿和赞美的吉祥语。群众认为,过年是一件大事,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与自己有关的东西都应该随着人过年,一张火红的春联虽然简单,但浓缩了群众浓厚而深沉的过年情结,表达了人们美好的祝福,赋予了新年的喜庆,象征着普天同庆、皆大欢喜。

  放鞭炮源于爆竹,同样与驱鬼逐魔有关。据说爆竹原是烧竹子,竹节燃烧发出噼噼啪啪的巨大响声,可以吓跑各种野兽和鬼怪。火药发明后,爆竹改成鞭炮,既可以驱邪,又可以庆祝,鞭炮从此成为过年活动的主要标志之一。春节放鞭炮并非随意燃放,放鞭炮的时间都是精心选择的,每一个时间段都有其深刻的含义。以永城地区为例,除夕和大年初一是放鞭炮最为关键和隆重的时刻,除夕的中午,全家团圆吃饺子,但在饺子下锅之前,必须放鞭炮,而且鞭炮只能在饺子下锅之前放,绝对不能也不允许在饺子下锅后放,这里面显然有重要的吉祥和庆祝含义。除夕晚上关门之前,必须放鞭炮,叫关门炮,这与驱邪有关。大年初一早上开门,必须放开门炮,这也与驱邪纳祥有关。大年初一早上全家吃饺子,但在饺子下锅之前,必须放鞭炮,而且这次的鞭炮要比除夕的更大更响。放鞭炮时间节点的重要性在辞旧迎新中表现得十分完美而又淋漓尽致。鞭炮的燃放具有固定的规律性,必须准时正点而又恰到好处,才能体现出春节的隆重热闹和大吉大利。尽管人们已经不理解鞭炮中的古老傩元素,但傩文化的吉祥含义十分鲜明。

  压岁钱也跟镇邪祛鬼有关,这一习俗在远古就已存在。古代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极其低下,医疗卫生条件非常落后,各种疾病横行肆虐,许多儿童因病夭折早殇,深受迷信思想影响的父母和长辈们,为了孩子健康成长,往往利用迷信的道具给孩子佩戴护身符,在护身符上刻上龙虎等图案或辟邪文字,以达到驱除鬼怪邪魔、保护平安的目的。汉代护身符演变成为厌胜钱,它不是正规流通的货币,而是钱币形状的辟邪品,钱正面有“祛殃除凶”等吉祥语,背面有龙凤龟蛇等图案,人们希望用这些护身符压住各种邪祟,祈求神灵保护平安,它是长辈送给孩子的“尚方宝剑”,祝福保佑孩子健康成长。压岁钱后来演变为流通的货币,其驱邪逐魔的傩文化历史痕迹依然可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