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工叫“吃空饷”,干部叫“内退”?

职工叫“吃空饷”,干部叫“内退”?

在部分地区的党政机关,多年来存在一种情况:地市层面的机关,处级干部满55岁;县区层面的机关,科级干部52岁左右,就不再担任领导职务。这些干部退出领导岗位后,往往进退两难:关系编制虽在单位,但不再有具体岗位,上班无所适从,有的干脆提前过上了“退休”生活。

前些年,有些地方规定,领导干部只要满一定的年龄,就“一刀切”从领导岗位退下来。这种干部提前从领导岗位退下来,不是真正办理了退休手续,依然享受单位工资和福利的现象,称之为“内退”。

职工叫“吃空饷”,干部叫“内退”?

干部“内退”不是提前退休。《公务员法》规定,“工作年限满三十年的”“距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不足五年,且工作年限满二十年的”“符合国家规定的可以提前退休的其他情形的”,本人自愿提出申请,经任免机关批准,可以提前退休。提前退休是一种法定的退休情形,而干部“内退”却是一些地方自行搞的土政策。干部“内退”不是出于干部的自觉自愿,而是一种强制的“退休”措施。

一些地方实行干部“内退”政策,理由往往是领导干部队伍年龄结构偏大,干工作动力不足、活力不够,是为了让更多的年轻干部到领导岗位去。而实际上,有的地方往往在主要领导换届前和换届后搞“内退”。在主要领导快要走了的时候,通过“内退”换一批人上去;主要领导来了不久,又通过“内退”换一批人上去。干部“内退”成为了一些主要领导换人的借口和手段。干部“内退”和换人,其中是否存在用人腐败和“猫腻”,真不好说。其实多数干部对这种“一刀切”政策是有意见的,为缓解退下来干部的情绪,有的地方还对“内退”干部调高一个职务等级,通常是默许他们不上班但照样领取工资与福利。

职工叫“吃空饷”,干部叫“内退”?

干部50多岁,正是家庭负担较轻,工作经验丰富,精力比较旺盛的时候,正是干事业的“黄金期”。在50多岁的年龄段让干部“内退”,是对干部资源的极大浪费。这种“一刀切”的 干部“内退”,一方面,让那些扎扎实实做事但没有关系的人心灰意冷;另一方面,一些干部知道自己到点要“内退”,于是到了一定年龄就不想干事,养成了庸懒散慢拖的工作作风,败坏了官场风气。

现今,媒体都在讨论“迟延退休”的问题。这边“迟延退休”要让民众延长退休年龄多干事,那边却有干部可以“内退“,不做事照样领取工资和福利。民众会认为干部“内退”是纳税人多花了钱,白养了一批不做事的人,更会削弱民众对“延迟退休”制度改革的支持度。

干部“内退”不符合干部政策,与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相违背。各地不伦不类的干部“内退”现象早该停止了。有关方面应加大对干部“内退”现象的清理整治力度,对执行干部政策搞变通者严肃问责追究,坚决彻底地把这种不良现象遏制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