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唐易老,李廣難封」,表達的是什麼深意?

晚亭與落霞同暉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語出唐.王勃《滕王閣序》“嗟乎,時運不濟,命運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分別講了西漢王朝時馮唐老來難以得志與飛將軍李廣功高難以受勳的典故。

歸根到底,這是一曲譜寫人性格缺陷的悲歌。

漢文帝時期,馮唐以直言敢諫聞名但到了兩鬢花白也只是做了箇中郎署長這種末官。一日漢文帝恰巧碰到他很納悶問他怎麼那麼老了還出來做郎官,家是哪裡的。馮唐說是代郡人。代郡是七國時的趙國。

於是漢文帝說“我曾聽我的親近之人說起鉅鹿之戰時趙將李齊,如今每次吃飯都會想到,我漢有如此良將,何愁匈奴?!”

馮唐不屑地說“他尚且比不上廉頗、李牧!”

漢文帝問“老人家何出此言?!”

馮唐說“我祖父曾與李牧共事,父親又曾與廉頗共事,故而知道兩人的為人能力。”

漢文帝聞罷拍著大腿說“我偏偏不能得此良將啊,不然何懼匈奴!”


(馮唐)

馮唐直男癌起來便說“陛下得到了也不會用!”

這下可把漢文帝氣得啞口無聲回了宮,然後越想越來氣召見馮唐為何當眾羞辱自己。

馮唐說“我聽說李牧領趙軍時,趙王用人不疑,李牧將當時邊關賦稅所得都用在了士兵伙食與獎賞上,因此士兵亡身為國,拒守要塞,北驅匈奴,西抑強秦。後來李牧為趙國蕭薔婦人所害,趙國得以滅亡。今我聞我朝守關將領魏尚效仿李牧之故事,將邊稅用之於兵,犒賞三軍,因此三軍得以忘卻生死驅逐匈奴,使匈奴遠望我雲中郡而卻步,如今陛下不賞反而要殺魏尚。守邊將士都是平民出身,他們哪裡知道許多發令,只想著多殺敵報國,現在只因為多錯報了多殺敵幾人,陛下便要治他們的罪。陛下此舉,又怎麼可能會重用李牧、廉頗?!”

漢文帝聽後,恍然大悟,高興地赦免並且封賞了魏尚等人,並用馮唐為車騎都尉。

到了漢景帝,馮唐因為自己的直男癌,又被罷官。一直到漢武帝有人推薦他奉計平匈奴時,他都九十有餘了。

再說飛將軍李廣。

(李廣)

大家別看李廣號稱飛將軍,名氣大,但實際上李廣此人為將胸無韜略,為人小肚雞腸,以橫衝直撞匹夫之勇而浪得虛名而已。

漢文帝時期,李廣素來都是以蠻勇與匈奴作戰,雖有獲勝,但是都是其勢均力敵或者以多勝少而已,而且匈奴人不諳兵略,若是匈奴有成吉思汗這種,李廣有十個腦袋也不夠砍的。

後來一次,匈奴在雁門關以少打多,三兩下就被匈奴俘虜了,應驗了他胸無韜略。後來他僥倖逃回,被罷黜官職,回到霸陵郡,守關將領喝了酒就對他說“將軍明天再入關,今天時間已經過了。”李廣十分氣憤,發誓東山再起要報復他。後來,李廣又被重用,竟然直勾勾地回去報復殺了這個守關將領。


(李廣)

漢文帝與漢武帝都曉得李廣為將無韜略,又不喜歡他的小肚雞腸,因此不願唯以重任,更不用說加官進爵了。

李廣就這樣躊躇了半輩子,還是一如解放前,年老還信起來了命理學說問方士為什麼自己一直難以封爵,方士就問其是否還做過什麼有損德化的事,他不無後悔地說“為將時曾殺匈奴八百降將!”此事也為漢武帝所詬病。

後來,衛青漠北決戰匈奴,李廣最後一次建功立業的機會來了,急功近利要求主陣。


(衛青漠北決戰匈奴)

衛青知道他沒有韜略,為主陣難堪大用且知曉他最後一次建功立業急功近利的心情,便讓他率軍側面與主力攻擊匈奴。但是就是這樣,李廣迷路了,沒有完成與主力側擊匈奴的任務。最終,李廣見自己老來最後一次建功立業的機會已去,為將率軍側擊竟迷路貽笑大方,對自己提出打主陣更是羞愧難當,因為沒有完成任務最終引咎自刎而死,死得悲壯,一生難封。


不書公子


這是很簡單的兩句詩,並沒有什麼深意。只是詩人王勃感慨“人生無常、懷才不遇”的詩句。

這兩句詩出自大名鼎鼎的《滕王閣序》,是一篇文辭極為華美的駢體文,四六並用,讀來朗朗上口,極富韻律,筆者幼年也曾全文背誦,至今很多句子仍然熟記於心。其中就有這兩句“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這兩句詩,用了兩個典故來表達詩人“人生無常、懷才不遇”的憂慮。如果加上前兩句就更好理解“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時運不齊,命途多舛。哎,小時候讀書沒感覺。如今而立之年,再看到這兩句,真的是忍不住要掉下眼淚來。辛酸苦楚、坎坷磨難,怎麼就這麼多呢?

"馮唐易老"這個典故出自於《史記.馮唐列傳》

馮唐是漢文帝時的一位大臣。由於他為人正直無私,所以時時處處遭到排擠,直到頭髮花白,也沒有得到升遷,還只是個郎官。漢景帝即位後,由於馮唐性格耿直,不久又被罷官。漢景帝去世後,漢武帝即位,匈奴又來侵犯邊疆,漢武帝又廣徵賢良,有人推舉馮唐,可是馮唐已經九十多歲了,他心有餘而力不足,再也不能出來任職。後來,人們就用馮唐易老來形容老來難以得志

飛將軍李廣大大的有名,以善戰和倒黴著稱。

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人大舉侵入,李廣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參軍抗擊匈奴,因為他善於騎射,斬殺敵人首級很多,所以被任為漢朝廷的中郎。李廣曾隨從皇帝出行,常有衝鋒陷陣、抵禦敵人,以及格殺猛獸的事,文帝說:"可惜啊!你沒遇到時機,如果讓你正趕上高祖的時代,封個萬戶侯那還在話下嗎!"李廣從一開始就比較倒黴啊。

後來李廣又多次立下赫赫戰功,但是又因為一些莫名其妙的原因遭受處罰,不是大戰迷路,就是遭遇敵人埋伏,實在是倒黴到家了,連漢武帝都認為李廣運氣不好。最後李廣因為戰鬥失利,不願意面對刀筆吏,有沒有錢贖罪,無奈的選擇了自殺。

漢武帝時期,很多才能和人品不及李廣的人都封了侯,但是飛將軍李廣至死也沒有封侯。後人常常對李廣的悲劇命運感到惋惜。

時也!命也!

時運不濟,縱有絕世才氣都是枉然;命途多舛,縱然萬般努力全付流水。

然而,奮鬥的人生才有趣味。至於結果,隨它去吧。


上將噯福斯


這句話裡面有兩個典故,分別是馮唐和李廣的經歷,這兩人都是漢朝的官員。這句話借用兩人的經歷,要表達的是

懷才不遇,擁有一身本事卻到老了還得不到重用的苦悶心情

因為李廣的名氣最大,我就先說一下李廣難封的故事。

李廣是西漢時的大將,在抗擊匈奴的戰爭中作戰非常勇猛,立過無數的戰功,被稱為飛將軍。

當時的士兵憑戰功是按照人頭數來算的,你殺敵多少人評什麼級別的功勞,這個人頭數都有嚴格的規定。李廣雖然打了無數次勝仗,擊退了匈奴無數次,但是殺敵數卻不如別人多。將軍肯定不會親自殺敵,他的功勞是按照一場戰爭中士兵們的殺敵總人數算的。

當時獲得封侯爵是武將們都夢寐以求的榮耀,李廣也不例外。但是他一生中勝仗無數,可殺敵數卻一直都打不到封侯的標準。另一方也是他脾氣直,容易得罪人。所以直到死也沒能封侯。

所以後人用李廣難封,來形容不得志。

再說馮唐易老。

馮唐也是西漢時的人物,是個宮中的侍衛。因為為人耿直,說話太直,經常得罪人,所以到處受到人排擠,一直在這個位置上幹到老。

有天皇帝路過看到了他,問他怎麼這麼大年紀了還在幹侍衛。談話中皇帝看出來他是個有才華的人,就提拔了他做都尉。可他的脾氣還是那樣,特別的耿直,對皇帝說話也是這樣,不給人留面子。後來因為這個又被貶官了。

很久後老皇帝死了,新皇帝登基讓人舉薦人才,有人就想到了他。可是這個時候他都90歲了,老的走不動了,已經不能出來做官了。

所以就有了馮唐易老的典故,形容一個懷才的人到老了都得不到重用。

最後貼一首古人描寫飛將軍李廣的詩。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


漂浮菌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是王勃《滕王閣序》裡的句子。意思很簡單。就是感嘆命運不濟,懷才不遇。欲求標準答案的,此處已經給出,以下所說,皆是閒聊。不做無益之事,無以遣有涯之生。

這句話原文前後句是這樣的。“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所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

這裡提到的幾個人物,全部都是歷史上懷才不遇的代表人物。馮唐是漢初從文帝到武帝時的人。蘇東坡在他的一首《江城了密州出獵》裡,曾經提到過馮唐,“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漢文帝時期,魏尚任雲中太守,因報錯殺敵人數。多報六人,被免職,馮唐做為使節恢復了魏尚的職務。蘇東坡任太守時,是以犯罪的魏尚自居。馮唐是被做為有能力敢說話的名臣被稱頌的。馮唐在景帝是被免職,到漢武帝的時候,對外開戰,國家需要在戰爭方面有能力有見識的大臣,又有人推薦馮唐出山,可是,馮當時已經九十多歲,無法出山了。所以說,馮唐易老。易老的意思是說有本事有能力的人功業沒有建立,人就老了。對於沒有本事的人,到了晚年,大概也會產生人生易老的感慨,但與懷才不遇的關係可能不大。

李廣難封的意思與馮唐易老也是一樣的。馮唐是文臣,李廣是武將。《史記》中記載,漢景帝曾經對李廣說,你要是生在漢高祖時期,萬戶候都不算什麼。說明李廣真的很有本事。李廣身為名將,卻一生沒有封候。與他同時代許多名氣比他差的多的人都封了候,只有他一輩子與匈奴打了幾十仗,也沒有得到封候。這被認為是命運不濟,命不好。也可以說是生不逢時。李廣的壯年之時,是在文景之世。我們知道,李廣之前的漢初是戰亂時代,如果有軍事才能的,可能憑能力取富貴。比如樊噲、夏候嬰等人。李廣晚年的漢武帝時期,也是戰爭年代,很多人憑軍功封候。比如衛青霍去病等人。而這個時候,李廣已經到了晚年,已經過了建功立業的最佳時期。他的盛年時期恰恰在文景之世,這是一個休養生息的時代。戰爭不是時代主題。所以,李廣是生不逢時的代表人物。連皇帝都認為他是“數奇”,也就是命不好。

賈誼與梁鴻大體也差不多,都是所謂懷才不遇的人物。所以王勃在這幾個人物的例子之前用了句“時運不濟,命途多舛”,而在之後又寫了“君子見機,達人知命”。前邊是慨嘆命運的不公,後邊是自我安慰,告訴自己想開點。

王勃慨嘆命運不公,懷才不遇。是切合他自身情況的。王勃當然是有才的,而且是天才型的文學家。命運對他來說,可能真的不太公平。他很年輕的時候,就以文學才能命世,並因此當上朝散郎,成了沛王府修撰。當時上流社會盛行鬥雞,王爺之間鬥鬥雞大概也算是一種娛樂,王勃因此寫了篇《檄英王雞文》,被唐高宗看到後,認為是行為輕浮。並因此被免了官。

免官之後,好不容易起復了,沒想到,過不了多久,他雙攤上事了。有個官奴犯錯逃到他這兒,他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把這人藏了起了。後來,又恐事情敗露,便把這個人殺了。因此犯罪被免官,他的父親到現在的越南去做官,也是因為受了他犯罪的連累。《舊唐書》說,王勃恃才傲物,為同僚所忌。之後,再說他殺官奴之事。其意大概是覺得,王勃是掉到了別人設計的陷阱中。不管怎麼說,這些確實是王勃自己做出來的。就算是中了計,也只能說明他雖然文學才能奇高,但政治水平有限,或說極低。官場上玩,憑的不是文學才能,而是政治水平。許多文學水平高而政治才能低的人,都曾有過懷才不遇的抱怨。王勃只是其中之一。

王勃在感慨人生易老,功業難成之後。提出了君子見機,達人知命的說法,這是儒家在人生失意之時通用的自我安慰藥方。雖然消極了一點,但許多時候,是管用的。王勃嘴裡講的是知命,但像他這樣的大才,就這樣向命運認輸投降應該是不太可能的。可惜的是,他只活了短短的二十八歲就意外去世了。


七月流火140400643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典出自初唐文壇四傑之首的唐代文學家王勃。這裡面提到兩個人,一個是“馮唐”,一個是“李廣”。

馮唐,是西漢代國大臣,早先遇漢文帝直言進諫,帝雖感其言語衝撞,但最終納諫任用。文帝崩後其子景帝罷黜了馮唐的官職。景帝子武帝繼位後馮唐再被舉薦,但此時馮唐年已九十,年紀老邁無法再為國效力。馮唐本就大器晚成,又經幾番耽誤,已經錯過了武帝求賢的機會。後來常用馮唐的經歷來形容滿腹才華卻早不得志。

李廣的境遇更令人嘆惜。李廣是秦漢時期的將門世家出身,在漢文帝、景帝、武帝時期數擊匈奴。李廣個人威名令匈奴畏服,被稱為“飛將軍”,但是始終未成大功不得封侯。此期間因功擊匈奴得封侯者數十人,甚至有的曾是李廣下屬部將。最後李廣在漢武帝年間的漠北之戰中迷路自悟,最後自盡而死。後世常以李廣的經歷來比喻命運多舛。

《滕王閣序》是唐高宗年間當地洪州都督重修滕王閣後於重九登高,宴請官吏時即興於席上令人作賦,恰巧王勃在座而現成草就此賦。

據說閻都督請了這麼多人來,本來是想讓自己家女婿露一手的,沒想到半路殺出王勃,閻都督開始非常不悅,於是令人將王勃隨手寫就的文章立刻報上來給他聽。最後本來一腔努力的閻都督也忍不住讚歎《滕王閣序》是天人之作。

王勃的這篇《滕王閣序》寫景時有聲有色,極具渲染力,猶如景在眼前。同時又用足了典故史事,再加上文辭的精緻,全文宏闊的氣度,確實實足地顯示了作者的非凡才華。而這樣的文章還不是王勃思慮再三寫的,只是在席上傾刻而就,更證明作者才華橫溢。

文中作者自嘆懷才不遇。王勃用到“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典故其實深意就在於自傷其身。王勃出身於隋唐文人世家,祖父只是個小官吏,有才學之名。王勃的叔祖王績是初唐比較有名的詩人。王勃家境並不很好,所以自己也說,“迫於家貧,道未成而受祿。”他不得不中斷對學問的控究而去做小吏,而出仕以後也不順利,因事廢官,始終處於下位。

其實寫下《滕王閣序》時的王勃也不過才二十多歲,但文中滿是悲嘆之意,覺得自己也會像馮唐、李廣一樣遲遲等不來機會、命運多舛。而最後這種暗示成了真,未及而立的王勃溺海而死。所以性格決定命運,做人還是要堅毅一點。


沅汰


出自唐朝詩人王勃《騰王閣序》這句話:"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流傳甚廣,大都有鬱郁不得志之意,可比項羽那句"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奈若何?"嘆息其時運不濟,命運多舛之悲。

漢代的馮唐至孝有名,以才德聞於世。文景時期重年長穩重的人,嫌馮唐稍年青,待到漢武帝時重用他時,馮唐又太老了難以擔負,八九十歲了還是個郎官。在蘇軾詩中也有云:"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




"飛將軍"李廣,多年抗擊匈奴,名氣也大,卻運氣太差,不是情報有誤孤軍深入被俘,就是走錯了路延誤戰機,導致單于逃走了。李廣建功立業的大好時機就這樣錯過不說,還憤而自刎。

其實李廣能征善戰,卻未有大的戰功,是由於太個人英雄主義,兩軍大戰不是單挑,勇者必勝,所以他終生未被封候,主要個人性格造成的,並不太委曲。後人認為霍去病衛青少年得志,有裙帶關係之嫌,替李廣不平,有同情失敗者的心理,也有失意者藉機鳴不平之意。

正如古代文人常自白雪清江,贊松菊梅蘭,憐美人佳麗,都為抒發其志,杜甫的《佳人》為代表,其中"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雲良家子,零落依草木。…但見新人笑,哪聞舊人哭。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以佳人不幸自比,實有深意啊!

所以詩人們每每提及馮唐李廣,這兩個仕途功名不順之人,順帶著發思古悠情,兼嘆自己命運之不濟,同病相憐吧。

學有境,思無涯。元元,金沙江邊一條做著大海夢的小閒魚,期待您的關注點評。

元元的天下





天之嬌子171157864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是出自唐朝王勃的《滕王閣序》,原句是”嗟乎,時運不濟,命運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裡面的嗟乎,是一個嘆詞,代表有有感而發的嘆息。

而這句話也很明白的說了,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是因為什麼呢?是因為命和運氣不好呀。那我們來看看,馮唐是誰,為什麼說他易老,李廣大家都知道了,李廣的名氣很大,那為什麼難封呢?

馮唐是西漢初年時期的,因為孝行被舉薦擔任漢文帝中郎署長,也就是漢文帝的近侍官。後來漢文帝問馮唐,你現在年紀這麼大,怎麼還在做郎官呀,你家在哪裡呀。馮唐說他家在代郡。

漢文帝說:哦代郡,我以前就是代王嘛,我在代郡的時候,有人哪我說起了一個人,叫李齊,這個人參加過鉅鹿之戰,你知道這個人嗎?馮唐說:我知道這個人呀,這個人比不上廉頗和李牧,大家都知道廉頗和李牧都是趙國的名將,戰國四大名將之一。

漢文帝說:為什麼這樣說呢?馮唐說,我的祖父認識李牧,而我的父親做過代相,也認識李齊,他們都跟我講過李齊這個人。漢文帝說:真可惜呀,我得不到廉頗和李牧這樣的人才呀,如果有的話,我就不愁匈奴了。

馮唐說:我覺得,陛下即使得到了廉頗和李牧,也不會重用他們的。漢文帝十分生氣,然後就離開了,過了一會兒,又召見馮唐,漢文帝對馮唐說:你怎麼能當面說呢,你完全可以私下跟我說呀。馮唐說:我是個鄙陋之人,不知道忌諱和迴避。

公元前163年,漢景帝即位,讓馮唐去做楚國的丞相,但是不久之後被免職,而到了漢武帝的時候,他讓大家推薦賢人,很多人都推薦馮唐,但是馮唐這個時候已經九十歲了,自然不能再出來做官了,最後漢武帝就用馮唐的兒子馮遂當了郎官。

李廣,漢代封爵主要看軍功,而軍功主要看殲敵數和損兵數,簡單的來說,殘敵數和損兵數一減,就是將軍的軍功了,李廣之所以不能封爵,就是因為他軍功完全不夠。

李廣在漢文帝和漢景帝時期的時候,漢朝對匈奴一方面是和親,一方面是防禦,李廣先後擔任了上谷、雁門、雲中、代郡的太守,因為主要是防禦,殲滅匈奴的數量自然比較少。

到了漢武帝的時候,漢朝對匈奴是主動出擊,衛青和霍去病的很多部下都因為殲敵有軍功而被封了侯,而李廣還是沒有,為什麼呢?我們來看看李廣三次攻打匈奴的結果。

第一次,李廣兵出雁門關,最後全軍覆沒,李廣被俘,李廣趁著守衛不注意,搶了守衛的馬就跑回來了,被判死罪,李廣用錢贖罪,最後被貶為平民。

第二次,李廣兵出右北平,也是全軍覆沒,不過殲敵數和損兵數相當,功過相抵,即沒有處罰,也沒得到封賞。

第三次,漠北之戰,李廣迷路,最後自盡了。難道這是命運的問題嗎?


歷史簡單說


此典故出自唐王勃"秋月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中:嗟乎,時運不濟,命運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喻:馮唐到老難以得志,李廣功高不爵。這何償不是王勃對自已的感慨呢。


馮唐,漢初人,以孝行著於時,以才德聞於世。但漢初文、景帝時,重年長持重的人,馮唐稍顯年青,待漢武帝時,重青年才俊,馮唐又顯老了。故馮唐有一番感慨:先帝重年長,陛下重年青,我時運不濟呀。


李廣,大將之才,騎射更是無人能敵。匈奴畏之,稱之為‘飛將軍’。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可見其聲望之高。而漢武帝時,不是以聲望而是以軍功而封賞的,打了多少勝仗,斬獲多少敵軍。小李廣兩輩的霍去病因軍功卓著,二十歲出頭便封為冠軍侯。


李廣也是有幾次建功立業的機會的。


公元前129年,任驍騎將軍,領萬人迎擊匈奴,因軍情有誤,被數倍於已的匈奴兵包圍負傷被俘。

公元前119年,在漢朝與匈奴漠北大決戰中,任前軍統帥,本可建功立業,青史留名,但因大軍迷路,錯失良機,李廣也憤而自殺。

但後人並未貶損或忘記他。

司馬遷稱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唐德宗把他做為歷史上六十四個名將之一供奉於武成王廟。

宋徽宗則追封他為懷柔伯,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名將之一。

這足以告慰李廣因時運不濟而憤憤不平的在天之靈。


晚亭與落霞同暉


李廣的“英雄末路”

李廣是個英雄,這應該沒有異議。他確實是一位英雄,一個叫人尊崇又讓人扼腕痛惜的大大的民族英雄。四十多年來,鎮守邊關,出生入死,大小征戰七十餘次,匈奴聞之懾服,大漢賴之安瀾。 平定吳楚七國之亂時,李廣以驍騎都尉的身份隨太尉周亞夫反擊吳楚叛軍,“取旗,顯功名昌邑下”,英名遠播,被梁王授予將軍印,委實稱得上一個勇敢的平叛英雄!還有一點不能不說,李廣還是一個勇猛的打虎英雄。李廣在任右北平太守時,當地常有老虎出入傷人害民,這還了得!本來就喜歡騎射並常常以“專以射為戲”的李將軍,更可以逞強鬥狠了。於是,在防守北老虎匈奴之餘,四下捕殺真老虎。《史記·李將軍列傳》有一段精彩的記載,這也是被後人津津樂道的李廣“射石搏虎”的典故: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因復更射之,終不能復入石矣。廣所居郡,聞有虎,嘗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騰傷廣,廣亦竟射殺之。

司馬遷寫李廣射石搏虎,主要的心意無非是誇飛將軍的神力神射,讓人讚歎,敬畏。可這個故事的神奇功效,或許不在於讓我們讚歎和銘記李廣這位大力英雄,而在於使匈奴聽到這個傳奇膽戰心驚、敬而遠之如鬼神!也難怪李廣任職右北平,匈奴“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他的“漢之飛將軍”的封號,似乎不能不和李廣射石搏虎有關。的確,我們的英雄李廣飛將軍的稱號在他是右北平太守時就以聲名遠播,且震懾匈奴了!

李廣何以被匈奴封之“漢之飛將軍”?這不能不在將軍民族英雄、平叛英雄、打虎英雄封號後,再加上個人主義英雄這種稱謂。

“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由此我們可知李廣“飛將軍”的美譽是在他鎮守右北平之時。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匈奴大舉入侵上谷、漁陽,先攻破遼西,殺死遼西太守,又打敗漁陽守將韓安國,劫掠百姓兩千多人。這時,神武的漢武大帝又英明地想到重新啟用被廢為庶人卻又威震四方的敗軍之將李廣據守邊關。李廣任右北平太守時間當在韓安國去世的元朔二年即公元前127年前後。李廣參軍在公元前166年(漢文帝十四年)匈奴大舉入侵蕭關之時,他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從軍抗擊匈奴,因為精通騎馬射箭,斬殺匈奴首級很多,被任為漢中郎,這時年齡大概十七八歲。

初戰告捷,立功拜中郎,可以說是少年得志、年輕有為!李廣曾經隨從文皇帝出行,有衝鋒陷陣抵禦敵寇和與猛獸搏鬥的事,他總是一馬當先、所向披靡,深得文帝賞識!景帝即位後,李廣任隴西都尉,又改任騎郎將。平定七國之亂後,調為上谷太守,天天與匈奴交戰。典屬國公孫昆邪哭著對漢景帝說:"李廣的才氣,天下無雙,他自負,屢次與敵虜肉搏,恐怕會失去他。"景帝也怕長自以往李廣恐遭不測,於是調他為上郡太守。後來頻頻轉任邊郡太守,曾為隴西、雁門、代郡、雲中太守,李廣都因奮力作戰而出名。所以說在李廣任右北平太守之前,他的鼎鼎大名可以說在匈奴早已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傳說匈奴婦人在哄不聽話的孩子時唬住他們的竟是“李廣來了”。

匈奴是一個熱愛英雄的民族,對李廣是又怕又敬。李廣是他們的宿敵和夢魘,又是他們的英雄和偶像。他們把李廣當做捕獵的目標和驕傲,《漢書·李廣蘇建傳第二十四》:單于素聞廣賢,令曰:“得廣必生致之。”應該說,這是李廣的驕傲,可也是李廣的噩夢。所以,在後來漢武的反擊匈奴大戰中,李廣的部隊總是匈奴鐵騎的靶子和目標,自然而然他早已成為匈奴的“眾矢之的”和狂歡。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李廣由衛尉被任為將軍,出雁門關進攻匈奴。匈奴以大兵圍堵李廣,打敗了李廣的軍隊,並生擒了李廣;元狩二年(前121年),《史記·李將軍列傳》載: 廣以郎中令將四千騎出右北平,博望侯張騫將萬騎與廣俱,異道。行可數百里,匈奴左賢王將四萬騎圍廣。面對十倍於自己部隊的敵軍,在張騫貽誤戰機敵眾我寡的情況下,李廣沉著應對勇敢迎戰,殺敵三千,漢軍死者過半,功過相抵,保全了自己。王維說“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李廣無功李廣難封,與其說是“數奇”,倒不如說是受其盛名所累,所害。不是天註定,而是命中有。

飛將軍確確實實有一次真的飛翔。《漢書·匈奴傳》載:自馬邑軍後五歲之秋,漢使四將各萬騎擊胡關市下。將軍衛青出上谷,至龍城,得胡首虜七百人。公孫賀出雲中,無所得。公孫敖出代郡,為胡所敗七千。李廣出雁門,為胡所敗,匈奴生得廣,廣道亡歸。《史記·李將軍列傳》,司馬遷詳細地描述了全軍覆沒的李將軍這次神奇的“亡歸”: 胡騎得廣,廣時傷病,置廣兩馬間,絡而盛臥廣。行十餘里,廣詳死,睨其旁有一胡兒騎善馬,廣暫騰而上胡兒馬,因推墮兒,取其弓,鞭馬南馳數十里,復得其餘軍,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騎數百追之,廣行取胡兒弓,射殺追騎,以故得脫——一個傷殘的半百之人,攤在兩馬之間的網絡裡,四周有數百鐵騎守護,試想想,我們可愛的李將軍是怎麼騰躍到旁邊的胡馬背上、又是怎樣從鐵桶似的的包圍中脫身獨騎?這是怎樣的神奇和美麗!“飛將軍”真的貨真價實實至名歸。

有如此的神力神功,飛將軍難免不表現個人英雄主義。李廣渾身英雄範,身材高大魁梧,手臂像猿猴一樣特別長,膂力過人,射技天下無雙,殺敵搏虎,勇敢頑強,從不畏懼。又根正苗紅,將門之後,官宦子弟,僕射世家。其先祖曰李信,秦時為將,逐得燕太子丹者也。父親李尚 漢隴西成紀令。再加上李廣少年得志,年輕有為,自負自誇、恃勇逞強、恃才傲物等個人英雄主義難免不在李廣身上暴露出來。這類個人英雄,在對付匈奴主要處於守勢的文景之治之時,李廣的神射確確實實能發揮作用,產生奇效。但在漢武之時,戰略防禦轉成戰略反攻,大規模的野外作戰,長途奔襲,大包插,大迂迴,李廣個人英雄主義的箭就難以在近距離的拼殺中發揮作用,他永遠不可能像項羽和趙子龍那樣在萬人之敵中縱橫馳騁殺人如麻,更不用說,如何組織部署部隊作戰迎敵了!

客觀地說,最適合李廣的職業是保鏢,最適當的職位是衛尉和郎中令。李廣絕對是一個好兵,拔高一點可以說是一個將才,但絕對不可以做一個帥才。原因固然是多方面,但主要的是他的個人英雄主義。《史記·李將軍列傳》中,對李廣一往情深滿腔熱忱的司馬遷也極其巧妙地明貶實褒: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為廣名將也,於是廣以上郡太守為未央衛尉,而程不識亦為長樂衛尉,程不識故與李廣俱以邊太守將軍屯。及出擊胡,而廣行無部伍行陳,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擊刀鬥以自衛,莫府省約文書籍事,然亦遠斥侯,未嘗遇害。程不識正部曲行伍營陳,擊刀鬥,士吏治軍簿至明,軍不得休息,然亦未嘗遇害。不識曰:“李廣軍極簡易,然虜卒犯之,無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樂,鹹樂為之死。我軍雖煩擾,然虜亦不得犯我。”是時漢邊郡李廣、程不識皆為名將,然匈奴畏李廣之略,士卒亦多樂從李廣而苦程不識。程不識孝景時以數直諫為太中大夫——不錯,一個不愛士兵的將軍不是一個好將軍,但帶兵打仗最重要的是嚴格的紀律,嚴密的組織,嚴苛的訓練,嚴謹的部署,嚴肅的總結,等等。

我們來分析一下漢武反擊匈奴李廣參加的幾次戰役,他的戰績撇開客觀因素來看,應該說和他的個人英雄主義性格及其相應的治軍、作戰風格又很大的關係。公元前129,四路大軍公孫賀四下轉了轉無功而返,公孫敖一萬本子損失七千,衛青長途奔襲突襲龍城無傷亡斬敵七百有餘,李廣全軍覆滅!老將第一次大規模作戰這份成績單確實丟人,特別是在像衛青這樣毫無作戰經驗的後生面前輸得這樣徹底,老臉真的有些掛不住。這次出擊站漢武是沒有設主帥的,若果要設主帥,按輩分資歷,似乎應該是李廣。按李廣的個性,如果真的要拜主帥,李廣會覺得非己莫屬,他一定會當仁不讓的。漢武為什麼不設主帥我們不得而知,可我們確確實實知道李廣那支鬆鬆垮垮和和氣氣的軍隊輸得一塌糊塗,只有一位英雄脫身獨騎跑了回來,正是李廣!幸好不是主帥,否則真的無地自容。對於一戰封侯的少帥衛青,李廣是褒還是貶,是誇還是罵,是服還是不服?“羨慕嫉妒恨”中哪一個層次?李廣確實不乏寬厚仁慈的長者風,但它們的對象只會是他的士兵和下屬,不會是同事和對手。

公元前123年春、夏,衛青為大將軍兩次領十萬騎兵出擊匈奴。殲滅匈奴軍過萬。二月,以公孫敖為中將軍,公孫賀為左將軍,趙信為前將軍,蘇建為右將軍,李廣為後將軍,李沮為強弩將軍,分領六路大軍,統歸大將軍衛青指揮,浩浩蕩蕩,從定襄出發,北進數百里。戰後全軍返回定襄休整,一個月後再次出塞,斬獲匈奴軍一萬多人。張騫隨從大將軍出征,獲封張騫為博望侯。衛青的外甥霍去病此戰獨自領八百騎出擊,俘虜匈奴單于的叔父和國相,斬單于的祖父等2028人,封冠軍侯。其他的幾個將軍都因戰功封侯,唯獨“後將軍”李廣後到,無功而返,和封侯失之交臂。

公元前121年,李廣率領四千騎兵出右北平,結果遭遇匈奴四萬騎兵的圍攻。本是和張騫軍一起協同作戰,可不知是協調不好還是由於數奇,在西域摸爬滾打十幾年的博望侯竟然迷路失期,李廣不得不和強敵激戰兩日,應該說這是李廣個人英雄主義和大將風度表現的最酣暢淋漓的一次,他不僅痛擊了左賢王,更是實實在在征服了他的士兵和部下,而這應該是李廣特別在乎的一點。儘管死傷大半,但畢竟抵禦、牽制了匈奴,支持了霍去病西方的戰場。

公元前119這場漠北之戰,無論對於李廣還是大漢,都是事關生死存亡。漢武差不多是傾全國之力,極其希望畢其功於一役。在李廣多番請戰下,漢武大帝還是給足了老將軍的面子,任命他為前將軍。客觀地說,這樣的決戰讓一個屢戰屢敗數奇的老將軍打前鋒合適嗎?漢武帝把主打甚至都不放在大將軍大司馬衛青身上,而是寄厚望於少帥霍去病,當他得知單于陰差陽錯地在西線衛青方向,他是不是該重新考慮讓衛青也重新部署戰局?他暗示衛青李廣“數奇”是不是也合情合理?面對頭號敵人首要獵物,群情激奮,鬥志昂揚,主帥衛青果斷地作出正面迎擊側面包插的作戰方案,應該說是英明之舉。讓年輕將帥公孫敖正面衝鋒陷陣老將李廣側面接應誰不說這是最好的選擇?怎能說是衛青偏袒自己朋友公孫敖打壓老將李廣?除了司馬遷還有誰如此說?若果李廣真的從全局考慮不是一心想著自己建功封侯,他該不該不聽主帥指揮和安排,憤憤不平不辭而別?一個老將貽誤戰機怎能歸責於“軍亡導,或失道”?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從四次戰績來看,英雄李廣真的不能因戰功封侯。司馬遷為之打抱不平、李唐王朝及其文人雅士對之扼腕嘆息似乎不難理解,一個是故人和偶像,一個是祖宗和依託。說李廣壯志難酬行,但說他生不逢時、懷才不遇,委實有點過。還是用事實和數據說話。

李廣(約公元前183—119)生活的時代正值歷史上享有盛譽的文景之治和漢武盛世。之所以有“生不逢時”之說,大多源自文帝這段溢美之詞:“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文帝這話的意思一方面是誇李廣,一方面也是感喟當時美好的和平時代。平心而論,李廣在高祖的戰爭年代真能封萬戶侯嗎?西漢一共封了幾個萬戶侯?

大漢王朝建立後,漢高祖劉邦對開國功臣進行封賞,139個功臣平均食邑兩千四百餘戶,其中食邑過萬的有三人:酇侯蕭何:一萬戶(先封八千戶,後追加兩千戶);平陽侯曹參:一萬零六百三十戶(到漢武帝時期,曹參後人被追加到兩萬三千戶,為西漢開國功臣中最高者);留侯張良:一萬戶(劉邦最初封給張良三萬戶,被推辭掉了三分之二)。此外,還有劉邦的遠房堂兄弟劉澤,漢朝建立後,討伐陳豨叛亂有功,被封營陵侯,食邑一萬兩千戶,呂后時期被封琅琊王,漢文帝時期改封燕王。試想想,李廣的德能勤績能對應這三個萬戶侯中哪一位?

戰功封侯需要戰場,其實在景帝和武帝時期都有大規模的戰爭,都不乏英雄用武之地。七國之亂差點顛覆大漢政權,憑藉治軍嚴謹的虎將周亞夫的智慧和神勇,三個月剿滅叛軍,保住了漢景江山。武帝時更是大戰不斷,好戲連臺,李廣一生經歷的漢文帝、漢景帝、以及漢武帝三朝,除去外戚之外,這三個朝代,獲得封侯的人數分別是漢文帝時代十人、漢景帝時代十八人、漢武帝時代七十五人,合計一共一百零三人。可惜的是,在這些數量過百的封侯者名單之中,竟無李廣將軍的名字。很多人都認為平定七國之亂之時,李廣最有可能也最應該封侯,可由於李廣沒有政治頭腦站錯了隊,儘管“取旗,顯功名昌邑下”,仍沒封侯。為何?

對比《史記》“李將軍列傳”和“衛將軍驃騎列傳”我們不得不認可司馬遷是一位嚴謹的歷史學家,儘管褒李貶衛霍,但是在衛霍封侯的問題上,他給的是精確的數據,而在李廣“中首率”上從未造假,始終沒有一個數據。“取旗,顯功名昌邑下”,殺了多少人?就是一個模糊數字都沒有。再看李廣兒子李敢封侯的描述:李敢以校尉從驃騎將軍擊胡左賢王,力戰,奪左賢王鼓旗,斬首多,賜爵關內侯,食邑二百戶,代廣為郎中令——有意思的是父子兩人打仗都勇敢,都喜歡奪旗,不同的是,司馬遷在寫李敢“奪左賢王鼓旗”後,還有三個字:斬首多。故“賜爵關內侯,食邑二百戶”!漢代封侯說法多,顯然,只是“奪旗”還不行,還得“斬首多。”讀了《史記·李將軍列傳》,我們都讚歎史學家文學家般的生花妙筆,話說回來,如果不文學化,李廣的戰功能經得起數字化嗎?

說李廣“生不逢時”,也許對李廣是一個不錯的安慰和告慰,可對於劉家三代,確實不公和不仁。還是用事實和數字化說話,還是拿《史記·李將軍列傳》說事。

文帝時,李廣一戰得漢中郎,“廣從弟李蔡,亦為郎,皆為武騎常侍,秩八百石。”八百石該是一箇中層幹部了,文帝還誇他在高祖時能封萬戶侯;景帝時,“及孝景初立,廣為隴西都尉,徙為騎郎將”,後“徙為上郡太守。後廣轉為邊郡太守,徙上郡,嘗為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太守,皆以力戰為名。”太守是兩千石的高官了,相當於現在的省部級,一干四十多年,且他的長子和次子在世都曾任職太守;武帝時,真是看重又倚重,“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為廣名將也,於是廣以上郡太守為未央衛尉”。衛尉,始於秦,為九卿之一,漢朝沿襲,為統率衛士守衛宮禁之官,能任職為尉的絕對是皇帝信得過的人,也絕對是皇帝身邊的近臣和寵臣。漢武第一次做足功夫反擊匈奴的馬邑之戰有李廣,第一次真的出擊匈奴有李廣,屢戰屢敗還啟用李廣,甚至答應他任前將軍!天地良心,劉漢三代真的恩寵有加,沒有打壓。

正部級高官四十多年,李廣能不能勝任正國家?太尉肯定做不了,將軍帶兵打仗都沒做好,大將軍大司馬更不敢當;做丞相?宰相肚裡能撐船,一言不合就殺灞陵尉,這樣的德性難為眾官之長;御史大夫吧,可它不僅要剛正不阿、直言敢諫,但還有會說會寫。可李廣訥於言,又不善不喜做文案。英雄李真的不能更上一層樓,成不了三公!

那為什麼以司馬遷為首的文人和士大夫屢屢替李廣打抱不平?除了上面談到的那些原因外,或許他們認為李廣不僅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英雄,民族英雄,平叛英雄,打虎英雄,還是一個實實在在的貴族英雄。不像草根英雄衛青霍去病的奴性和輕狂,李廣身上始終洋溢著貴族精神的自尊、高傲、自立和自強。不阿諛奉承,趨炎附勢,寧願站著死不願跪著生。應該說司馬遷和歷代文人士大夫真正看重李廣的是李廣身上這種貴族氣質,貴族精神。《史記》中,司馬遷超規格地為兩人立傳:《項羽本紀》《李將軍列傳》。只有帝王才有資格本紀,兩個西漢大司馬萬戶侯都沒單獨立傳,偏偏給一個屢戰屢敗的老將軍塗脂抹粉,為何?項羽李廣倆不僅身份貴族,而且精神貴族、氣質貴族:有志向,有抱負,有擔當,有操守,有原則,有大無畏的獻身精神。自由,獨立,自戀,孤獨。因自由而獨立,因獨立而自戀,因自戀而孤獨。

英雄何以末路?還是看英雄拔劍自刎前的臨終遺言:“廣結髮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又徒广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細細讀來,字裡行間裡都寫著一個字:恨。恨衛青,恨天,恨自己。恨衛青沒有給他最後一個立功封侯的機會,恨衛青這個出身那樣卑微的小子為什麼能平步青雲且屢建奇功拜將封侯。他恨天,恨天為什麼這樣嚴苛地懲罰自己,自己屢戰屢敗,而且還殃及子孫——李廣長子李當戶和李椒都先他而死!他恨自己,為什麼一言不合就殺了霸凌尉,為什麼殺降八百羌人!禍莫大於殺降,過莫高於無恕!

李廣死在一個“恨”字上,還在一個“羞”字上。他羞見給與他多次希望的漢武大帝,羞見等他凱旋封侯的家人,羞見那個一向和他一起參軍資質平平卻拜將封侯的堂弟菜鳥李蔡,羞見那些曾羞辱過他的刀筆小吏,還有那個霸凌尉——還有,他最羞於見面的,當是那個屢戰屢勝從漠北歸來要不是自己過錯又險些活捉單于的大將軍大司馬長平侯、野小子——衛青。

致敬李廣!

作者:老黃0071   黃博。陶源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