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表達的是什麼深意?

晚亭與落霞同暉


這八個字出自唐代詩人王勃《滕王閣序》中,這一段原文是這樣的:

《滕王閣序》節選 (唐)王勃

嗟(jiē)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chuǎn);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yì)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

所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hé zhé)以猶歡。

北海雖賒(shē),扶搖可接;東隅(yú)已逝,桑榆非晚。孟嘗高潔,空餘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這是原文第四段,由寫景開始抒情,抒發什麼感情呢?

先要了解創作背景和作者本人。

1 作者,創作背景:

王勃,初唐四傑,年少成名,六歲為文,被稱“神童”,十六歲科舉中第,但仕途不順,因一篇鬥雞文惹怒唐高宗被逐出官府,又因被人陷害,私殺官奴,終結仕途。

676年,他從洛陽出發去交趾縣探望時任交趾縣令的父親,路過南昌,正趕上九月九日都督閻公新修滕王閣,大宴各地的賓客,王勃也參加了這次聚會,閻公本意讓自家女婿寫文出名,沒想到驚歎王勃的文章。這篇奇文,王勃一氣呵成,氣貫長虹,驚豔四座。卻也成了他“生命的絕唱”,歸途溺亡,年僅25歲,天妒英才,嘆惋不已。

2 這一段話中用了很多典故,

馮唐易老:馮唐容易衰老。馮唐是誰呢?

《史記 馮唐列傳》“馮唐以孝著,事文帝...景帝立,以唐為楚相,免。武帝立,求賢良,舉馮唐。唐時年九十餘,不能復為官。”

馮唐從漢文帝開始做官,一直到漢武帝,漢武帝想重用他時,他已九十多歲了,當不成官了。

李廣難封:李廣難封侯。李廣是誰呢?“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渡陰山”,滅匈奴大將,英勇善戰,屢建奇功。最後因行軍途中迷失道路,錯失戰機而愧疚自殺。戰績赫赫卻終生未被封候,後來他的孫子李陵降於匈奴,為朝廷所恥,李家敗落。李廣一世功名,落得個悽慘下場。

這兩個歷史人物都是滿腹才華,一腔熱忱,報效國家,盡忠職守,卻時運不濟,懷才不遇,仕途坎坷。王勃滿是嘆惜之情。

3 用意:

王勃感嘆歷史人物有才華卻不得其用,不得賞識,命運悲慘,其實借古喻己,感慨個人遭遇之悲,懷才不遇,舉步維艱。

王勃年少成名,自負才華,恃才放曠,卻仕途不順,屢屢受挫,年少氣盛,正當作為,卻無一官在身,淪落漂泊,無人賞識,無人問津,還不如這兩位英雄人物,令人戚愴!

但這篇文章是寫在宴席上,來客都是達官貴人,主客是都督,王勃還抱著些期許,希望被舉薦,所以明明是對君主不滿,卻將原因歸結於個人,“所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君子要有見微知著的能力,顯達的人能掌控自己的命運),歸結為自身能力不夠強大。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 。桑榆非晚。”什麼意思呢?趁著年輕,多努力,多奮發,夢想雖遠,處境困窘,都要堅持操守,努力奮鬥。

這番話說得很有水平,既恭敬得體又勵志自勉,既奉承了皇上,又希望在座的大官們舉薦自己,又是給自己的自我鼓勵,立志誓言。

消極感嘆中卻昂揚向上,積極樂觀!


一綠浮芳


這是很簡單的兩句詩,並沒有什麼深意。只是詩人王勃感慨“人生無常、懷才不遇”的詩句。

這兩句詩出自大名鼎鼎的《滕王閣序》,是一篇文辭極為華美的駢體文,四六並用,讀來朗朗上口,極富韻律,筆者幼年也曾全文背誦,至今很多句子仍然熟記於心。其中就有這兩句“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這兩句詩,用了兩個典故來表達詩人“人生無常、懷才不遇”的憂慮。如果加上前兩句就更好理解“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時運不齊,命途多舛。哎,小時候讀書沒感覺。如今而立之年,再看到這兩句,真的是忍不住要掉下眼淚來。辛酸苦楚、坎坷磨難,怎麼就這麼多呢?

"馮唐易老"這個典故出自於《史記.馮唐列傳》

馮唐是漢文帝時的一位大臣。由於他為人正直無私,所以時時處處遭到排擠,直到頭髮花白,也沒有得到升遷,還只是個郎官。漢景帝即位後,由於馮唐性格耿直,不久又被罷官。漢景帝去世後,漢武帝即位,匈奴又來侵犯邊疆,漢武帝又廣徵賢良,有人推舉馮唐,可是馮唐已經九十多歲了,他心有餘而力不足,再也不能出來任職。後來,人們就用馮唐易老來形容老來難以得志。

飛將軍李廣大大的有名,以善戰和倒黴著稱。

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人大舉侵入,李廣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參軍抗擊匈奴,因為他善於騎射,斬殺敵人首級很多,所以被任為漢朝廷的中郎。李廣曾隨從皇帝出行,常有衝鋒陷陣、抵禦敵人,以及格殺猛獸的事,文帝說:"可惜啊!你沒遇到時機,如果讓你正趕上高祖的時代,封個萬戶侯那還在話下嗎!"李廣從一開始就比較倒黴啊。

後來李廣又多次立下赫赫戰功,但是又因為一些莫名其妙的原因遭受處罰,不是大戰迷路,就是遭遇敵人埋伏,實在是倒黴到家了,連漢武帝都認為李廣運氣不好。最後李廣因為戰鬥失利,不願意面對刀筆吏,有沒有錢贖罪,無奈的選擇了自殺。

漢武帝時期,很多才能和人品不及李廣的人都封了侯,但是飛將軍李廣至死也沒有封侯。後人常常對李廣的悲劇命運感到惋惜。

時也!命也!

時運不濟,縱有絕世才氣都是枉然;命途多舛,縱然萬般努力全付流水。

然而,奮鬥的人生才有趣味。至於結果,隨它去吧。


上將噯福斯


出自唐朝詩人王勃《騰王閣序》這句話:"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流傳甚廣,大都有鬱郁不得志之意,可比項羽那句"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奈若何?"嘆息其時運不濟,命運多舛之悲。


漢代的馮唐至孝有名,以才德聞於世。文景時期重年長穩重的人,嫌馮唐稍年青,待到漢武帝時重用他時,馮唐又太老了難以擔負,八九十歲了還是個郎官。在蘇軾詩中也有云:"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


"飛將軍"李廣,多年抗擊匈奴,名氣也大,卻運氣太差,不是情報有誤孤軍深入被俘,就是走錯了路延誤戰機,導致單于逃走了。李廣建功立業的大好時機就這樣錯過不說,還憤而自刎。

其實李廣能征善戰,卻未有大的戰功,是由於太個人英雄主義,兩軍大戰不是單挑,勇者必勝,所以他終生未被封候,主要個人性格造成的,並不太委曲。後人認為霍去病衛青少年得志,有裙帶關係之嫌,替李廣不平,有同情失敗者的心理,也有失意者藉機鳴不平之意。

正如古代文人常自白雪清江,贊松菊梅蘭,憐美人佳麗,都為抒發其志,杜甫的《佳人》為代表,其中"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雲良家子,零落依草木。…但見新人笑,哪聞舊人哭。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以佳人不幸自比,實有深意啊!


所以詩人們每每提及馮唐李廣,這兩個仕途功名不順之人,順帶著發思古悠情,兼嘆自己命運之不濟,同病相憐吧。

學有境,思無涯。元元,金沙江邊一條做著大海夢的小閒魚,期待您的關注點評。

元元的天下


  要了解“馮唐易老,李廣難封”表達的什麼意思,首先要了解這兩個典故出處和馮唐、李廣兩位人物。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出自唐代詩人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即著名的《滕王閣序》。

  王勃是神童人物,死時才二十多歲,但被譽為“初唐四傑”。據說他六歲就能寫文章,九歲時就能寫文章糾正顏師古注《漢書》中的錯誤,十六歲應試及第,授職朝散郎。本來前途一片大好,但後來因寫了《鬥雞檄》得罪了唐高宗而被貶。後來又求補為虢州參軍,但在參軍任上,又因私殺官奴二次被貶。唐高宗上元二年他到交趾探望父親時經過洪州,此時恰逢重陽節,當時的洪州都督閻伯嶼重修了唐高祖的兒子滕王李元嬰任洪州都督時修建的滕王閣,在重陽節這天大宴賓客,吟詩作樂。王勃也參加了這次盛會,即席賦詩,並寫了這篇序。

  馮唐一般知道有個現代作家筆名叫馮唐,這裡所說馮唐是漢代人,身歷三朝,直到漢武帝時被舉為賢良,但年事已高不能做官。

  李廣知道的可能就比較多了,也是漢代人,一生戰功卓著,但時運不濟,一生不得封侯。

  王勃用“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兩人的遭遇隱隱表達了自己命途多舛,時運不濟的遭遇。王勃短命,寫完此序的第二年八月,自交趾返回時渡海溺水後驚悸而死,年方二十六歲。


趙燕雲


人生就如股票。不會因為你是績優股,就會漲的比別人高。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句話出自唐初四傑之一的王勃寫的《滕王閣序》,後面還有一句: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

解釋“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最好要聯繫下文“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這樣聯繫起來解釋,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這句話。

馮唐是西漢初年的官員,早在漢文帝(前180年—前157年在位)的時候,馮唐已經步入仕途,在漢景帝(前157年—前141年在位)的時候還是像老黃牛一樣幹工作,雖然很能幹,但是一直沒有當上大官。

等到漢武帝(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在位)上臺時徵召賢良,有人舉薦馮唐,但馮唐老了,92歲了,沒有辦法出來當官。李廣也是差不多的命運,李廣年輕的時候,正好遇上文景之治,漢文帝漢景帝與民休息,戰事少,武將機會少,加上文景二帝不喜歡年輕官員,所以李廣又錯過了封侯的機會。

賈誼是漢文帝時期有名的才子,經常被漢文帝召見,商量軍國大事,但是賈誼後來還是被排擠出朝廷貶到長沙去給長沙王當太傅了,漢代長沙不是今日長沙,那時算是蠻荒之地,把賈誼貶到長沙的時候,朝廷是聖明的君主(漢文帝)主政。

梁鴻是東漢初年的才子,但是京師容不下他,他只好逃匿到遠離京師的齊魯海濱,這種事情也是發生在政治昌明的時代(漢章帝)?這句話的主要意思有兩個:一是說,其實人生易老,轉眼幾十年就過去了,若是年輕的時候沒有抓住機會,到後面就很難了,一步錯步步錯;二是說人生的命運有時很奇怪,總是遇不上好機遇,或者繞著機遇走。比如李廣一樣的命運,你年輕的時候,上頭說要論資排輩,等你年齡大了,風格切換又說要重用年輕幹部。這樣,你縱有蓋世才華,又能如何?

總的來說,人生的際遇還是有很多個體因素左右,不是有能力、有才華、遇上好領導就能人盡其才,就能得到提拔重要。


坐看東南了


這個問題,有書君來回答: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句話,出自唐代詩人王勃之手,他的千古名篇《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中:“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我們首先來看,“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實際上是兩個典故,王勃在這裡引用了兩個歷史人物,一個馮唐,一個李廣。

先談談“馮唐易老”

這個典故出自於《史記.馮唐列傳》。

馮唐,是漢文帝時的一位大臣。因為他的為人正直、無私,所以經常遭到排擠。即使新帝即位,也因性格耿直,多次被罷官。直到頭髮花白,也得不到升遷。最終只是個郎官。

後來漢武帝即位,匈奴侵犯邊疆,漢武帝廣徵賢良,有人推舉馮唐。

但那時馮唐已經九十多歲了,折騰了幾十年,想重用,也有心無力,再不能出來任職。

後來,人們就用“馮唐易老”來形容老來難以得志。

再瞭解下“李廣難封”

李廣,漢族,是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秦安縣)人,西漢時期的名將。

他驍勇善戰,高大威猛,參加抗擊匈奴的歷次戰役,身經70餘戰,匈奴都稱他為""飛將軍"",

他一生屢經磨難,戰功卓越卻未得封爵。後追殺匈奴中,因道路迷失,憤而自殺。

後來,人們常用李廣來指""功高不爵,命運乖舛。″

那麼王勃,這位年輕氣盛的詩人,他在《滕王閣序》裡面引用這兩個典故,表達了什麼深意呢?

大家跟隨有書君,來了解一下作者王勃,以及他的創作背景,這樣,才能真正瞭解他引用這兩個典故,所表達的深意:

王勃,他是唐代詩人,字子安,是絳州龍門人。.他才華橫溢,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被稱“初唐四傑”,而且王勃還排在首位。

他年少成名,被人們稱為神童,16歲科舉中第,但是一直仕途不順。

因為一篇鬥雞文《檄英王雞》,惹怒了唐高宗,被逐出官府,後來又因為恃才傲物,遭人嫉妒,被人陷害,被終結了仕途。

這篇《滕王閣序》,實際上,就是他前往南方探望父親,路過洪都時所撰寫的。

因此,王勃用這兩個人,來比喻自己的的不幸境遇,以馮唐、李廣來自比,傾述了自己深恐""人生易老,有志難伸""的苦悶。

象馮唐,頗負盛名,德才兼備的人才,空有滿腹經綸,受不到重用,得不到施展的機會,直到白髮皓首,也難遂自已的報國之心。確實也讓事隔700多年的王勃,為此,也發出""馮唐易老""的感嘆。

再看李廣,縱然是千古絕唱中""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匈奴聞風喪膽的""飛將軍"",最終也得不到封侯之賞,人才的價值得不到展示,著實令人慨惜。

王勃想建功立業,報效國家,都沒有機會。但是他又不甘心自己無所作為,只好憑藉文章來抒發自己的遠大志向。

那""嗟乎!時運不濟,命運多舛。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既表達對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慨嘆,又對當時封建制度的極度不滿!

因此,通過分析,有書君彷彿仍然可以看到,一個有志的青年,雖處劣境,仍積極向上的心聲,以及對封建統治人才管理上的隨意性,壓制人才,浪費人才等方面弊端的抨擊和無奈。

同時,“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典故,也讓王勃明白了馮唐、李廣之所以得不到重用,跟平時馮唐恃才傲物、李廣有勇無謀的為人,以及他們對人、對事、對物的個性,也有很大關係。

反思自己之所以有此處境,實為自身性格中已綜合了兩個人的共性。因此也“命運多舛,懷才不遇”。

好可惜王勃,真的“生不逢時,懷才不遇”,寫完這篇千古名篇後,不幸溺水而亡,天妒天才,英年早逝,未能有機會去實現自己的偉大抱負,只留下這些千古絕句,讓世人傳誦,可嘆可惜!

以上是有書君個人見解,供大家探討!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這句話出自王勃的《滕王閣序》。

王勃在這裡引用了兩個歷史人物,一個馮唐,一個李廣。

馮唐為人正直無私,有話就說,敢於直言,得罪了不少人,所以並沒有得到皇帝的重用,折騰了幾十年,90多歲了,想重用,也有心無力了。

李廣,驍勇戰將,高大威猛。漢文帝都說他,要是生在高祖的時代,肯定能封一個萬戶侯。說明李廣生不逢時,時運不濟。其實,這只是推辭罷了。李廣不封侯,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他有勇無謀,俗話說,一介莽夫。

王勃,年輕氣盛,在《滕王閣序》裡面引用這兩個典故的意義何在?很明顯,這是在暗喻自己。

其實,瞭解了王勃為什麼去交趾看望父親就知道原因了。

王勃原為沛王李賢徵為王府侍讀,因為《檄英王雞》得罪了唐高宗而被放逐,小夥子年輕氣盛,肯定有怨氣的。於是,在《滕王閣序》這裡引用這兩句,來形容自己時運不濟,命運多舛。

滕王閣序創作背景:

公元675年,王勃去交趾(在今越南境內)探望做縣令的父親。途經洪都(今江西南昌)時,都督閻伯嶼因重修的滕王閣落成,定於九月九日重陽節在那裡宴請文人雅士和賓客朋友。他的女婿吳子章很有文才,閻伯嶼叫他事先寫好一篇序文,以便到時當眾炫耀。王勃是當時有名文士,也在被請之列。

宴會上,閻伯嶼故作姿態,請來賓為滕王閣作序。大家事先都無準備,所以都託辭不作。請到王勃時,他卻並不推辭,當場揮毫疾書,一氣呵成,寫就了著名的《滕王閣序》,各賓客看了一致稱好。閻伯嶼讀後也深為欽佩,認為這篇序文比自己女婿寫的要高明得多,也就不再讓吳子章出場著文了。



我是小慄,如果對你有幫助,請點贊關注我,謝謝。


小慄正能量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這句話,出自於王勃的千古名篇《滕王閣序》。所表達的意思是:以馮唐和李廣自比,怕在有生之年,有志難伸。

馮唐是西漢時期人,頗有才幹,可是頭髮都白了,也只是做個郎官。一次,漢文帝路過郎署,跟他討論任用將帥的事,談得很投機,這才封他為車騎都尉。到漢景帝時,被免去官職。漢武帝上臺後,徵召人才,有人推舉馮唐。這時馮唐已經九十多歲了,沒有精力作事了。

李廣,西漢名將。漢武帝時作北平太守,參加了抗擊匈奴的歷次戰役,身經七十餘戰,匈奴稱他為“飛將軍”。當時比他職位低的軍官,因抗擊匈奴而封侯的有數十人,可李廣雖然戰功卓著卻終未封候。

王勃用這兩個人來比喻自己的不幸,深恐人生易老,有如馮唐、李廣。

那麼,王勃有什麼不幸呢?在他做沛王府修撰時,為沛王作了一篇關於鬥雞的文章——《檄英王雞》。唐高宗看了,認為王勃太放肆,把他攆出了王府,免去了官職。後來在虢州任參軍,王勃恃才傲物,遭人嫉妒,又被免官。他的父親也因為他的緣故,被貶到南方偏遠地區做縣令。這篇《滕王閣序》,就是他前往南方探望父親,路過洪都(今江西省南昌市)時所撰寫。

王勃在《滕王閣序》裡,有不少篇幅傾述了有志難伸的苦悶。如:“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這好象是在寬慰自己,又好象是在發牢騷,斥責當朝。文章的後半部完全是有志難伸的表白。既說:“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北海雖餘,扶搖可接;東隅已失,桑榆非晚”,表示要等待時機,準備一展雄心壯志,做一翻大事。接著筆鋒一轉,又說:“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宗慤之長風”,“舍簪笏於百齡,奉晨昏於萬里”,還是感到請綏無路,壯志難酬,只好認命——“君子安貧,達人知命”。

王勃的心情是複雜矛盾的,想幹一翻大事,建功立業,卻沒有機會,同時又不甘心無所作為,只好借文章舒發自己的遠大志向,發出“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感嘆。


布衣閒人10


這句話裡面有兩個典故,分別是馮唐和李廣的經歷,這兩人都是漢朝的官員。這句話借用兩人的經歷,要表達的是懷才不遇,擁有一身本事卻到老了還得不到重用的苦悶心情。

因為李廣的名氣最大,我就先說一下李廣難封的故事。

李廣是西漢時的大將,在抗擊匈奴的戰爭中作戰非常勇猛,立過無數的戰功,被稱為飛將軍。

當時的士兵憑戰功是按照人頭數來算的,你殺敵多少人評什麼級別的功勞,這個人頭數都有嚴格的規定。李廣雖然打了無數次勝仗,擊退了匈奴無數次,但是殺敵數卻不如別人多。將軍肯定不會親自殺敵,他的功勞是按照一場戰爭中士兵們的殺敵總人數算的。

當時獲得封侯爵是武將們都夢寐以求的榮耀,李廣也不例外。但是他一生中勝仗無數,可殺敵數卻一直都打不到封侯的標準。另一方也是他脾氣直,容易得罪人。所以直到死也沒能封侯。

所以後人用李廣難封,來形容不得志。

再說馮唐易老。

馮唐也是西漢時的人物,是個宮中的侍衛。因為為人耿直,說話太直,經常得罪人,所以到處受到人排擠,一直在這個位置上幹到老。

有天皇帝路過看到了他,問他怎麼這麼大年紀了還在幹侍衛。談話中皇帝看出來他是個有才華的人,就提拔了他做都尉。可他的脾氣還是那樣,特別的耿直,對皇帝說話也是這樣,不給人留面子。後來因為這個又被貶官了。

很久後老皇帝死了,新皇帝登基讓人舉薦人才,有人就想到了他。可是這個時候他都90歲了,老的走不動了,已經不能出來做官了。

所以就有了馮唐易老的典故,形容一個懷才的人到老了都得不到重用。

最後貼一首古人描寫飛將軍李廣的詩。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


漂浮菌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漢朝的飛將軍李廣千百年來一直都是文人墨客歌頌吟詠的對象,其英勇的形象在民間可謂根深蒂固。然而就是這樣一代名將,卻一生鬱郁不得志。初唐詩人王勃曾經在《滕王閣中》感慨“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既是感嘆李廣命途多舛,也是抒發自己鬱郁不得志的心情。

從此,“李廣難封”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獨特的現象。

筆者曾經到過天水的飛將巷,據說那裡是飛將軍李廣出生的地方。飛將巷寬不過兩米的小巷,長只有300多米,兩邊明清古建築錯落有致。殘破的建築似乎訴說著一個名將的坎坷的人生歷程。

在許多人的眼中李廣似乎是一個沒有任何缺點人物,今天人們籠罩在李廣頭上的光環太多了,而這個光環的背後,究竟是怎樣的一個血肉之軀呢?

李廣是隴西成紀人,先祖李信是戰國七雄之秦國的大將。

戰國末年,燕國太子丹使荊軻刺秦,秦王嬴政盛怒之下發兵攻燕,發誓要取回太子丹的首級,李信就是最終抓獲太子丹的領兵將軍。李家子弟世世代代都勤奮習武,尤其精於騎射之術,李廣尤為其中的佼佼者。他身材高大,蜂腰猿臂,天生就是練習射箭的材料。

李廣不善言辭,也沒有多餘的愛好,即使是平時閒居遊戲,也“畫地為軍陣,射闊狹以飲,專以射為戲”。經過刻苦的訓練,李廣的箭法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他箭無虛發,目標不進入射程之內絕不輕易發箭,“發即應弦而倒”。後世詩人盧綸有一首《塞下曲》詠歎李廣的箭法: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

然而,李廣是一個好業務員,卻不是一個好管理者。缺乏政治頭腦,是李廣一輩子的缺點。

如果是後來沒辦法封侯是因為衛青的橫空出世,那麼在漢景帝“七國之亂”中,李廣純屬於自己作死。

漢景帝寧可屈辱與匈奴和親,也不輕易拉開戰事,李廣是空有一身本事只能對飛禽走獸發洩。吳王劉濞等七國叛亂為李廣封侯提供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與空間。

李廣在平叛戰鬥中奮不顧身身先士卒,奪得敵人的戰旗,在昌邑大顯威名。梁王收買人心,私下授予李廣將軍印。李廣也許被勝利衝昏了頭腦,也或許是頭腦簡單了一點,喜滋滋的接受將軍印。歸國後他人都先後封侯受賞,唯獨李廣無封無賞還被景帝所遷怒。

因為景帝、梁王這對親兄弟表面是一團和氣、親密無間,實際上是同床異夢、相互算計。李廣成了他兄弟倆政治鬥爭的犧牲品,第一次失去了封侯的機會。

李廣的悲劇性格,註定了他的悲劇結局。他的死一方面原於漢武帝的不信任,另一方面也與他偏激的性格不無關係。封侯拜相是多少封建士大夫人生的追求,李廣也不能免俗,然而他的願望一生也未能實現。

李廣的功勞主要表現在他一生力戰數十載,七十餘戰爭中經歷的血與火的考驗。但是,李廣在面對重大事件時,常常做出不怎麼理智的決定,換句話說,李廣的性情更像是隨心所欲的江湖遊俠,而不是一個嚴肅規整的將軍。

李廣數十年征戰而不得封侯,令後世文人士大夫深有身世共鳴之感。

王維《老將行》中,“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在史評中略帶無奈。辛棄疾夜讀李廣,發出這樣的感慨,“故將軍飲罷夜歸來,長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識,桃李無言。射虎山橫一騎,裂石響驚弦。落魄封侯事,歲晚田園”,同樣的豪情壯志坎坷遭遇,兩位不同時代的英雄惺惺相惜。

就連明代長篇白話小說《水滸傳》裡,也有借用李廣的綽號,形容梁山好漢花榮的箭術非凡,而其中包含著另一層意思,就是有一些原本忠於朝廷的好漢,卻由於官場的傾軋排擠而被逼上梁山落草為寇,其中花榮就是典型,其小李廣的稱號中,也包含著對他懷才不遇的同情和哀嘆。

總之,李廣的悲劇,是時代的悲劇,也是性格的悲劇。他的悲情命運令人同情,更發人深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