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是狮文化,中国人是虎文化,狮虎终有一战?

猫科动物是世界上最凶猛的,小时候读过一则寓言,说老虎不满意把他归为猫科,认为用猫来代表虎,是对虎的侮辱。在经过全体人和动物大会的辩论后,虎明白了,对于人来说,虎很远,猫是更加熟悉的动物,懂得了猫,就能够大致了解虎,用猫来代表这一个动物种类,是非常合适的。

西方人是狮文化,中国人是虎文化,狮虎终有一战?

猫科里面不止有虎,还有狮——另一种十分凶猛的动物,而且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就是狮与虎的领地绝不重合。狮子主要生存在西亚和非洲,老虎主要生活在东亚。于是,在西方人眼中,狮子是最凶猛的动物,在中国人眼中,老虎是最凶猛的动物。人类的原始崇拜都是凶猛的动物,强大是崇拜的源泉。中国人尽管崇拜的是龙,但龙是一种想象出来的动物,在龙之次就是虎。可以说,中国人拥有着虎文化,而西方人拥有着狮文化。

西方人是狮文化,中国人是虎文化,狮虎终有一战?

从上面表格的对比可以看出,虎在自然属性上完全处于优势,唯一差一些的就是猎食成功率,但要考虑到这个成功率是在狮子一次出动五六只甚至更多的情形下,一平均,就下去了。(好像与我国的各项经济指标类似。)而且从是否吃腐食上也可以看出明显老虎生存的情况较好。

在19世纪及20世纪初,动物保护主义还未盛行之时,曾有“好事者”多次“举办”过狮虎大战,有影像资料为证,虎完胜。这件事情也曾经令西方人有一些小小的“暗自神伤”。

西方人是狮文化,中国人是虎文化,狮虎终有一战?

西方文化也与狮的习性类似,讲究团队配合,协同作战,通过分工来分配资源。西方人喜扩张,征服,要打败所有见得到的敌人,占领更多的地盘,狮子在草原上就是如此,草原是一望无际的,地盘越大,食物就越多。

虎同样有领地意识,但往往局限于自己所在的山头,所谓一山难容二虎,有一座山,能吃饱饭,就知足了,要征服另一个山头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中国人的文化也是如此,因为中国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大陆空间,北方的寒冷、东方和南方的大海、西方的山脉,阻隔了外人,也阻隔了自己出去的步伐。中国的土地足以自给自足,人也少了竞争的意识,因此中国也形成了“仁”的文化,以一颗包容的心海纳百川。每一次外国的进贡都会换来中原王朝更多的惠赐。

总结说来,

论个体,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棒的,

论群体,还是西方人强一些。

这也是普遍的共识,

与狮文化和虎文化相契合。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人也有“狮文化”,但这个“狮文化”是衍化过来的,是异化的。中国人其实并不了解狮子,就像19世纪末不了解整个西方一样。中国人把西方的科技当做“奇技淫巧”,也把西方凶猛的狮子当做了吉祥物。看中国的狮子,雄狮乍起的狮鬃变成了一圈圈可爱的发髻,在舞狮中,狮子披红挂绿,窜上蹦下,为人表演,可以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狮子就是个吉祥物。

西方人是狮文化,中国人是虎文化,狮虎终有一战?

自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来,西方文化横扫全世界。狮子生存的草原有了新的定义,那就是大海,谁掌控了大海,就掌控了全世界。西方人把大海当做了文化中更广阔的草原,不断地占领,不断地征服,也包括掠夺和文化输出。从这个角度讲,中国人吃了大亏。中国人的山头的高度被草原的广度拉平,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文化受到汹涌而来的西方文化冲击,近代中国的血泪史表明了中国在这一回合的失败。正如中原王朝有无数的武林高手,却总是被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势力席卷,郭靖的降龙十八掌再无敌也敌不过蒙古兵的铁蹄。

大航海让世界变小了,而21世纪信息时代的到来,让世界更小了,一本《世界是平的》风靡全球。世界已经变成了草原。大自然的变化也是如此,造平地易,造山难。在这个“平的”“草原式的”世界中,狮文化的优势越来越大,虎文化的生存之地越来越小。事实亦是如此,狮子的生存虽然也随着环境的恶化的确是越来越难,但老虎几乎已经不见野生踪迹了。

西方人是狮文化,中国人是虎文化,狮虎终有一战?

中国是时候真正地学习西方了。以往我们的学习都是皮毛,根本就没有涉及关键。关键就在于学习西方以契约精神为基础以团队分工协作为支撑的社会管理体制。中国社会目前最普遍的问题就是不讲诚信、说好的事情说变就变,生活在一个个大大小小的谎言当中。中国必须做出改变。

难道西方就不学习中国了吗?当然不是。西方社会也变得越来越开放,欧洲能够积极容纳中东难民,一些慈善家能够主动帮助发展中国家人民,在中国广西偏僻山村支教十年的德国人卢安克就是这样的代表,这就是欧洲的雷锋精神。我们中国人高贵、包容、勤劳的优质文化还是要继续地传承下去,也要讲孔孟之道讲究的“仁”传播到世界各地。

文化的融合就是摒弃糟粕、吸取精华的过程,盲目崇拜固然不可取,但固步自封、夜郎自大也同样危险。从“睁开眼睛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开始的虎门销烟至今,已经过去了160余个年头,我们真的好好看看世界了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