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康熙評價太子胤礽是所琢非玉,難成大器,那麼歷史中的胤礽是什麼樣的人?爲什麼二度被廢?

轉身de距離53294756


各個版本的電視劇中,大多數塑造的太子胤礽的形象並不太好,貪婪,懦弱,無能和愚笨。但在實際歷史上,胤礽是個非常優秀的人才。



咱們通過各方面的歷史記載還原一下胤礽的實際形象。

一、血統高貴

胤礽的母親是康熙的結髮妻子皇后赫舍里氏。名門世家,位份十分尊貴。她是索尼的孫女,她父親任領侍衛內大臣,叔叔是當朝大學士索額圖。

康熙與赫舍里氏婚後曾經生過一個兒子,但不幸夭折。皇后體質虛弱,一年後再次懷孕,後來產下胤礽。生產當日,赫舍裡皇后卻因難產而死。

兩人雖是政治姻緣,但康熙對赫舍裡皇后還是相當寵愛的,而胤礽是皇后留在世上唯一的骨血,是兩人少年夫妻真摯感情的結晶。所以,康熙對胤礽是萬般寵愛。早早就立為儲君。

【自古帝王繼天立極、撫御寰區,必建立元儲、懋隆國本,以綿宗社無疆之休。朕纘膺鴻緒、夙夜兢兢。仰惟祖宗謨烈昭垂。付託至重。承祧衍慶、端在元良。

嫡子胤礽、日表英奇。天資粹美。茲恪遵太皇太后、皇太后慈命。載稽典禮。俯順輿情。

謹告天地、宗廟、社稷。 於康熙十四年十二月十三日、授胤礽以冊寶。立為皇太子。正位東宮、以重萬年之統、以系四海之心。】

二、少年英才

對於胤礽的培養,康熙是下了苦心,選擇名師大儒,精心栽培。胤礽六歲拜師入學,先後有張英、李光地、熊賜履、湯斌等大儒名士擔任老師。

胤礽也不負期望,少年時節就文武兼備,滿漢皆通,才能出眾,書法、字畫、騎射皆精。

【上幸景山,命皇太子騎射,連發五矢,射中一鹿、四兔,聖意大悅。時太子睿齡方六歲。】――《清實錄》

【書法端重藏鋒,儼然名帖。】――《清實錄》

皇太子書法,八體俱備,如鐵畫銀鉤,美難言盡。】 ――《康熙起居注》

【青宮睿學孰敏,即

法書一端亦超越前古而冠弁百王。】――張英《篤素堂集鈔》

【皇太子自六歲學書,至今八載,未嘗一日間斷。字畫、端楷在歐、虞之間。】――湯斌《湯子遺書》

【太子通滿、漢文字,嫻騎射,從上行幸,賡詠斐然。】――《清史稿》



三、刻苦學習

胤礽的態度端正,學習刻苦,讀書認真。少年時節就能從容應對儒學經典考察,並能有自己的獨到觀點。

【上沿途觀書,每至齊家治國、裨益身心之處,及經史諸子中疑難者,上必將意義本末善為誘掖,旁引曲諭,一一啟發,教之通曉。皇太子心領神會,從容奏對。言詞溫雅清朗,即侍從近臣不諳文義者,經天語研究討論明晰,亦皆欣然,不自知其手舞足蹈也。】――《康熙起居注》

【皇太子洞徹書理,開卷即講,毫無遲疑,毫無遺漏。雖皓首窮經之士亦不能至此。此皆皇上豫教深宮,皇太子夙夜勤學,故如此融貫耳。】――《康熙起居注》

【在行宮御前,几案周環,皆列圖書。上或翻閱書史,或書大小字,或著文及作詩賦,常至夜分,為時甚久。皇太子在傍讀書,未嘗先寢。

】――《康熙起居注》

【皇太子復坐,侍衛捧置紙筆於案。時盛夏初伏,溽暑炎熱。皇太子凝神端穆,冠服嚴整,儀度從容,伏案作書,持筆甚敬。】

【於時日已正中,甚暑。皇太子不揮扇,不解衣冠,端坐無惰容。】――《康熙起居注》

三、謙遜溫和

胤礽對老師十分尊重,謙虛求教,溫和體諒。

【皇太子令旨曰: “皇父慮予幼稚,未知勤學,日以為念,即一字一畫無不躬親詳視,勤加訓誨。予性不敏,於皇父睿旨雖未盡能領會,然何敢不殫心竭力從事於學?四書、《書經》、《易經》略能背讀。既恭聽皇父講解,今復舉行大典,設立講員,敢不佩服《易經》蒙卦之義。況爾等皆學問淵博,品行端方,可以倚任,所以皇父著爾等為予講官,此正予重道崇儒之日也。今特於爾等進講時,停其行禮侍立,賜坐進講,庶得從容討論,便於問難,可以講解多時。

(湯斌,尹泰,郭棻等奏)臣等恭聽,不勝惶悚,遂呈奏曰:“臣等譾陋微末,學問粗疏,蒙皇太子勤學重道,孜孜不已,特加曠典,優待臣等,殊不克當。仍應行禮侍講,以抒微悃。”

未蒙皇太子俞允,復奉令旨,諄諭臣等曰: “予意已定,實出至誠,爾等其勿固辭。”恭請皇上敕諭,令照舊例進講。

久之,侍衛等進皇太子膳。皇太子令旨,命賜諸臣食。】――《康熙起居注》

這是說,胤礽出閣講書,感激諸位老師,謙虛地表示自己學業仍然不夠精深,真誠聘請諸位飽學之士充任講官。請老師們都坐下講課,以便多講一會。 諸臣都誠惶誠恐,奏請康熙請太子收回成命,但太子再次表示自己的誠意,希望不要推辭,最終康熙準允,命諸臣遵太子意,坐下講課。

康熙37年,太子接見大畫家王翬。召見時,胤礽與他坐在一起吃飯,還送給他一支好筆,最後寫了“山水清暉”四大字贈於王翬。這使王翬深受感動,高掛家堂,來訪的客人都非常羨慕。


【皇太子曰:“聖人二字予何敢當?”】――《康熙起居注》



四、恭順孝敬

胤礽對父親十分恭敬孝順,感情摯誠。

爾如此孝順父親,諸事掛念在心

,朕亦祝爾長壽無疆,子孫同爾一樣孝順,亦如此恭敬爾。】――《康熙朝滿文硃批奏摺全譯》

【皇太子允礽,累月以來晝夜在朕前守視湯藥,累月以來,朕因諸事憤鬱,心神耗損。允礽朝夕侍朕左右,憂形於色,藥餌必親、寢膳必視,惟誠惟謹,歷久不渝,令德益昭。】――《清實錄》

五、善於理政

【留皇太子辦理朝事,舉朝皆稱皇太子之善。】――《清實錄》

【皇太子所問,甚周密而詳盡,凡事皆欲明悉之意,正與朕心相同,朕不勝喜悅。且汝居京師,辦理政務,如泰山之固,故朕在邊外,心意舒暢,事無煩擾,多日優閒。】――《康熙帝親征準噶爾期間給皇太子胤礽上諭選》

【胤礽居儲位,會聖祖親征準噶爾,胤礽奉命監國,以性仁弱故,為政務寬大。】――《清史紀事本末》

六、眾人稱讚

這麼好的孩子,大家自然是交口稱讚。

老師湯斌評價:

【皇太子聰明天亶,以致學問有成】

【皇太子乃天亶聰明,故當此髫年,學即大成。】

湯斌學問淵博,但教輔胤礽卻壓力很大,生怕自己教不好,耽誤了胤礽的學業。他幾次請辭太子講官,都被康熙駁回。胤礽卻認為自己不夠努力,得不到老師認可,就更加勤奮學習。

外國人對胤礽的評價也很高。

【這位現年23歲的皇太子和京師裡的同齡王侯一樣,長相清秀,身體健壯,在皇子中也是出類拔萃。皇太子的侍臣及朝廷大臣對他都評價甚高,人們深信他日後將像他的父皇那樣,成為歷代最著名的皇帝之一。 洪若翰和劉應兩位神父抵達北京時,康熙皇帝正臥病在床,不能像往常那樣親自召見他們。皇太子聽說這兩位神父聰明練達,便召見了他們,並進行了親切的交談。 實際上,可以看出皇太子已經明曉天主教的主要教義,因此,和他的父皇康熙皇帝意見一致,他也認為儒教和天主教具有共通之處。】――(法)白晉《康熙大帝》

康熙本人對太子胤礽也是評價很好的。

【皇太子允礽,久踐青宮,夙標譽望,克殫誠孝,篤守恪恭。……累月以來,朕因諸事憤鬱,心神耗損。允礽朝夕侍朕左右,憂形於色,藥餌必親、寢膳必視,惟誠惟謹,歷久不渝,令德益昭……】



如此優秀的儲君,為什麼又被康熙兩廢兩立,最終放棄了呢?

難道太子胤礽做出什麼惡冠滿盈的事來了嗎?

也不是,胤礽最終被拋棄,問題不在他身上,真正的原因還是在康熙這裡。

一、胤礽的儲君身份

胤礽是清朝很小年齡就以儲君身份的第一人,也可以說是唯一一個。與前面的順治和後來的嘉慶都完全不同。

胤礽很早就被立為太子,有兩個壞處:

1.自然就成了眾矢之的。每個皇子都有的登監大寶的機會,被你一個人早早獨佔,大家心裡會高興嗎?

每個皇子都有自己的支持者,大多是些不受太子賞識和重視的人,當然不願意看著胤礽坐上皇位。那麼他們當然會儘量找到胤礽的缺點,並逐步放大,甚至無中生有,進行醜化。

三人成虎,眾口爍金。

過早的立儲,使胤礽在眾兄弟中始終處於被孤立的地位。

2.幼少立儲,不出意外,那就是未來的皇上啊。

即然是未來的皇上,那麼忠於胤礽就是忠於未來的皇帝,總有一些臣子提前留個好印象,以圖前程,自然就形成了一定的政治勢力。而康熙又數次讓胤礽以儲君身份監國理政,那麼,站在胤礽這邊的人自然越來越多,當勢力達到一定的規模時候,康熙的皇權自然就受到挑戰。

四十年的太子,老不死的皇上,能不產生權力矛盾嗎?



二、康熙的過分溺愛

胤礽生而喪母,又是欽定儲君,少年聰穎,卻從來沒有獲得母受,對康熙十分依賴。康熙對他疼愛至極,滿腔父愛,漸成寵溺。

康熙遠征給太子寫信:

【關內氣候炎熱,能否完好送至或變味亦未可料。朕在外日久,甚為眷念,特意帶回,勿言不好】

內蒙一帶草原上野兔多而肥碩,康熙帝見到了一隻五斤多重的兔子。他特意問胤礽:

“京城之兔不知有如此重者乎?”

兒子回覆聞所未聞,康熙帝十分得意地斷言:

“皇太子一欠缺處,為未見如此豐滿之兔,內心頗覺遺憾。”

胤礽表示要出征與父皇匯合,見識一下肥兔。

康熙:【朕二十三歲時,豈知有如此豐盛之兔乎?何必著急?今噶爾丹事若竣,朕等何處不可行?勿氣惱著急,慢慢等待!何必著急。】

父子之情,溺愛滿滿。

康熙18年,京城發生地震。朝臣請求停止正在營造修建的宮殿,康熙命令,除了奉先殿和皇太子宮外,其餘皆停建。

康熙25年,康熙規定元旦、冬至、千秋三大節,大臣要對太子行兩跪六叩禮,同時下旨,太子的名字也要避諱。

朝鮮國王因在奏表內沒有避胤礽的名諱,遭到康熙嚴厲斥責和懲處。

過分寵溺,使胤礽逐步驕狂性躁。

有一次,胤礽因認為知府陳鵬年招待自己不周,勃然大怒,差點把陳鵬年殺掉。

胤礽性情暴躁,居然當著康熙的面毆打老師。有一次將老師徐元夢臭罵一頓之後推進河裡,然後又撈起來打。

在康熙面前尚且這樣,對其他人當然更無禮了。

皇帝與儲君、父親與兒子、兄弟之間,臣子之間,各種矛盾逐漸加深,激烈的衝突就不可避免地發生了。



初廢太子

胤礽“賦性奢侈”,康熙命太子的乳公凌普充任內務府總管大臣,以便太子取用物品。康熙外出,住的是棚屋陋室,而胤礽卻挑三揀四,還縱容屬下四處敲詐勒索。

康熙在宮中興起節約運動,自己和後宮的各方面都縮減節省,而太子卻依然故我,各項用度和儀呈比康熙還闊大。

康熙29年7月,康熙出兵寧夏時因生病,想念太子,於是諭旨皇太子並皇三子胤祉前來探望。胤礽卻“略無憂戚之意,見於詞色”,康熙認為此子不孝,非常不滿。

胤礽僭越違制,居然用起了皇帝才能用的東西,令康熙不能容忍。

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終於爆發。

康熙42年,胤礽的死黨索額圖以“妄行議論國事”的罪名,被康熙逮捕的,不久便死在牢裡。 索額圖死後,罪名由“妄行議論國事”,擴大為“密謀大事”。

康熙47年八月,康熙率眾皇子去行圍打獵,中途十八子胤祄生病,留在拜昂阿,康熙迴鑾去看視,太子胤礽伴同。康熙卻說,胤礽絲毫不關心弟弟的病,而且“每夜逼近布城(皇帝帳篷),裂縫竊視”。

康熙又說:“朕不卜今日被鴆,明日遇害,晝夜戒慎不寧”。

九月,康熙在布爾哈蘇臺繼續“行圍”,太子胤礽與皇長子胤禔均在身邊。這月十六日,康熙召集諸王大臣,宣佈了胤礽的罪狀,邊哭邊說,說完自己就氣倒在地上,當場把胤礽廢去太子之位,並交給皇長子胤禔看管。

索額圖的兩個兒子格爾芬與阿爾吉善,和胤礽的兩個格蘇爾特(侍衛官)哈什太與薩爾邦阿。這四個人在太子被廢之時,一齊砍頭。把內務府總管凌普免職,抄家。

現在大家該明白了,胤礽初廢的真正原因是什麼了――皇權之爭。



廢而復立,立而復廢

皇三子胤祉參了大阿哥胤禔一本,說胤禔僱了一個喇嘛巴漢格隆,用邪術咒得胤礽發瘋,做出很多悖逆的事來。

胤礽也很“配合”,在父親病榻前衣不解帶地侍奉著,信誓旦旦地表示要痛改前非。康熙也終於釋懷,認為胤礽錯誤不斷,是因為大阿哥的詛咒所致。

康熙於是就圈禁了長子胤禔。

康熙58年,有人奏請復立胤礽。康熙指出,之前索額圖規定與自己幾乎等同的皇太子冠服、儀仗,超越禮制,才致二阿哥變壞。

康熙皇帝就開始替胤礽開脫罪責,賜死、貶斥、罷免了一批陷害胤礽的人,並對一些對皇位有企圖的皇子進行打壓。

康熙查出胤禩“柔奸性成,妄蓄大志,黨羽相結,謀害胤礽”,一怒之下,將胤禩免職鎖拿,同時把曾經給胤禩相過面的術士張明德抓了起來,還把得罪過胤礽,阿附胤禩的鎮國公普奇也一併交議政王大臣審理。 審理以後,胤禩被革去見勒爵位,成為“閒散宗室”,張明德被凌遲處死,普奇被革去公爵。


康熙強調說太子居住過的宮殿風水不好,大概從那時起太子就被鬼附身了。

康熙48年三月,康熙重新立胤礽為太子。

但在康熙51年九月,康熙卻又把胤礽廢了。這一次的罪名,是胤礽替步軍統領託合齊等幾個獲罪的貪官潛通消息。

康熙將胤礽禁錮在鹹安宮,但不許出去,也不許與人交往。

【胤礽儀表、學問、才技俱有可觀,而行為乖謬,不仁不孝,非狂易而何。

說胤礽是瘋了。但實際上呢?

【凡人幼時猶可教訓,及長而誘於黨類,便各有所為,不復能拘制矣。】

仍然是因為胤礽結連黨羽,有圖謀之心。

其實,從《清史稿》,《清史紀事本末》等各種史料中,並未有多少胤礽有太糟糕的記錄。

《紀事本末》中形容胤礽“性仁弱,無矯飾”,“為政務寬大”,故不為康熙所喜。

所以說,胤礽並非是因為“無能”才被廢黜。

《清史稿》記述:“有為蜚語聞上者,謂太子暱比匪人,素行遂變”。



當我們再看看兩廢兩立之間,倒下去的各色人等,其實並不難發現,真實的原因仍然是皇權之爭導致了父子反目,一切都是為了那張龍椅。

無情最是帝王家啊!


饞嘴肥貓1



雍正王朝世界之中太子胤礽可以說是廢才表現,身為一國儲君,刻畫得的確太次了,雖然自古是成王敗寇,但是太子胤礽在後世影視劇中被刻畫的這麼蠢,想必在九泉之下也只能鬱悶傷心無奈了…

其實真實歷史上的太子胤礽還是不錯的,身為清朝乃至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經過公開冊立的皇太子,太子胤礽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不說擁有著爐火純青的政治能力,但通過其監國處理政務等事可以看出,也是頗有能力的。

那麼胤礽為什麼會二次被廢一蹶不起呢?

說白了就是兩個原因,一是康熙是當時的皇帝,太子胤礽是一國之儲君,下一任的皇帝。兩人天生就是矛盾而對抗的組合,稍微處理不好關係,就是一場災難。皇帝當久了危險,比如梁武帝蕭衍活到86歲是被活活餓死的,而太子當久了更有危險,因為容易製造兩個權力中心,有奪權於皇上的傾向,皇帝自然是容忍不了,胤礽當了36年太子,其難度可想而知。二是康熙時代因為制度原因加上前面所生的兒子都是雄心勃勃之輩,所以造成了九子奪嫡的亂象,太子胤礽面對這麼多如狼似虎的兄弟圍攻,自然是力不從心,破綻難免是有的,時間久了,自然是日子越來越不好過了。

下面宋安之來來具體說說。


康熙對於太子胤礽的評價是:胤礽儀表、學問、才技,俱有可觀。而行事乖謬,不仁不孝,非狂易而何?

說明胤礽的各方面表現康熙是很滿意的,但是對於胤礽的品行卻給了一個差評。

下面宋安之再來說說太子胤礽二次被廢的原因。


一、皇帝與儲君=兩個權力中心=矛盾組合

太子是一國儲君,下一任皇帝人選。看似光鮮亮麗,其實很是危險,不只是要面對其他兄弟的競爭,還要面對最大的競爭者皇帝,畢竟現任領導和下任領導總是有著或明或暗的競爭關係的。

更何況太子胤礽可是前後當了36之久的儲君。

遍覽古冊,似乎長時間在太子之位的都沒有好下場,像漢武帝的衛太子劉據當了三十多年太子,結果父子之間就因為彼此不信任,搞的劉據最後身死。明太祖朱元璋的長子朱標當了25年太子,結果沒熬出頭,先朱元璋一步而死。

為什麼會這樣呢呢,因為太子在儲君之位待久了,不可避免的要發展自己的勢力要干政,這樣一來,就會形成兩個權力中心,最高統治者皇帝當然害怕晚節不保被太子逼宮什麼的,自然要打壓,所以矛盾就這樣出來了。

像康熙五十二年趙申喬上疏請求立太子,康熙是回覆中有這麼一段話很透徹:

太子幼衝,尚保無事,若太子年長,左右群小,結黨營私,鮮有能無過者。太子為國本,朕豈不知,立非其人,關係匪輕。

意思是太子如果年幼還好說,要是年紀大了,時間長了難免身邊會有一群小人聚集然後結黨營私,而且太子又不是聖人,怎麼可能沒有過失,這樣發展下去豈不是太危險了,所以我就是知道太子乃是國之大事,也不想再立錯人了,這其中干係太大了。

所以說太子胤礽久居儲君之位,影響了康熙的最高權力,形成了兩個權力中心,而且太子品德又不太好,才是康熙廢他的根本原因。


二、太子架不住如狼似虎的兄弟們圍攻

皇帝是什麼呢,是九五之尊是言出法隨是這個天下最有權力的人。

清朝的繼承框架中,只要是身為皇子都擁有繼承權的,而且清朝康熙包括康熙在內的皇帝都並非是嫡長子繼位,加上皇子成年以後不像明朝皇子那樣分封出去,留在京城中,這些皇子自然是野心勃勃,都想當皇帝。

而且更要命的是康熙故意給了這些皇子權力,來使他們與太子相互牽制,自己從而高枕無憂還可以居中調節。

太子與其他兄弟的權力格局大變化的分水嶺是在康熙三十七年。

康熙三十七年,康熙第一次冊封諸成年皇子,其中皇長子胤禔為多羅直郡王,皇三子胤祉為多羅誠郡王,老四胤禛和老八胤禩封為多羅貝勒。受封的皇子都可以參與國家政務,並分撥佐領,可以具體管理六部,被稱之為掌部阿哥。

此次分封皇子,算是結束了太子胤礽一家獨大的格局,削弱了太子的力量,同時使受封的皇子有權有勢以後,助長了其野心,加劇了與太子胤礽的矛盾。

太子胤礽無形中就成為了諸皇子及其黨羽的共同靶子了。

胤礽位居大家眼紅的太子嫡位,可真是群起而攻之了,雙拳難敵四手。(來自宋安之獨家原創)幾位皇子及其黨羽就盯著太子,等著他露出破綻,來致命一擊,太子的壓力可想而知。

甚至老大胤褆為了奪取嫡位竟然魘咒太子胤礽,可真是不擇手段。這還只是老大的小算盤暴露出來了,其他野心勃勃的皇子背地裡估計乾的缺德事同樣不少。

所以在眾兄弟的圍攻之下,太子胤礽也是難以招架,破綻百出。加上威脅了康熙帝的最高統治,犯了最大的忌諱,加上品德不好,就是能力不錯,也只能敗的一塌糊塗了。

其實胤礽被兩次被立,拋開他是嫡長子的高貴出身,也可以說明這位中國歷史上最後的太子並沒有那麼簡單,被兩次被康熙所立,還是頗具才幹的,能力絕對不可能像現在大多影視劇裡演繹的那般無能的。

第129期雍正王朝分析到此為止!下期再見!

謝謝觀看,覺得分析的還可以就點個關注唄~


宋安之


有關廢太子胤礽,我對他的評價,應該是“寄予厚望,嚴重黑化。真相幾何,撲朔迷離。”

之所以說被“寄予厚望”,是因為他是康熙和其摯愛孝誠仁皇后的兒子,皇后甚至還因為生他難產而死。因此,皇帝對他的教育要求是非常高的,給他上課的師傅都是大學士、巡撫級別的高官,可謂是極其看重這位當下的太子、將來的皇帝了。

但是歷史就在這裡發生了詭譎的轉彎,康熙三十六年,皇帝御駕親征寧夏,命太子監國。而在這個時候,有風言風語傳到了皇帝耳邊:“太子暱比匪人,素行遂變!”皇帝立刻將戰事放在一邊,回朝處置太子身邊左右,但是依然沒有動太子。

十二年後,皇帝突然下詔廢掉胤礽,在廢太子詔書中,康熙歷數了胤礽的罪行:不法祖德,不遵朕訓,暴戾淫亂,恣行乖戾,欲為叔公索額圖復仇、行刺皇帝。康熙的態度非常激動,以至於宣讀詔書時幾次撲倒在地。

但是對於胤礽的處理卻非常溫和,僅僅是派人把他軟禁起來,而且幾年後又重新立為了太子。不久以後,這位廢太子再次被廢,史書對其原因語焉不詳,據說是因為他結交朋黨所致。

整個《清史稿》對這段歷史的記載,都非常的稀裡糊塗,令人不明就裡。而考慮到“誰作案誰受益”的原則,最後登基的雍正,不能不讓人懷疑在裡面做了些什麼可疑的手腳。也許是篡改史書,也許是坑了哥哥。只可惜,在歷史的塵封中,已經很難再探究真相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