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保利:先要听得懂,才能传下去

高保利:先要听得懂,才能传下去

原生态山西民歌王高保利,做客《三晋都市报》。 张军军 摄

从民间罗罗腔台柱子到殿堂级国家一级演员,幸运如他,只经历了15载韶华;

从只为了谋生的一技之长到致力于传承的心中所爱,心怀感恩,他立志将让艺术留声;

从乡村舞台的渐渐远逝到中华民族音乐走向国际化大舞台——

高保利:先要听得懂,才能传下去

原生态山西民歌王:高保利 张军军 摄

高保利是山西的名人。不仅在他的家乡大同灵丘家喻户晓,就算是走到了联合国的舞台上,他的歌声一样会吸引得国际友人驻足、赞叹。原生态山西民歌王,中国歌剧舞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已故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歌剧表演艺术家王昆的关门弟子……面对成名后纷至沓来的光环闪耀,坐在直播间接受采访的高保利,平静而恬淡,“是因为有无数像父母一样呵护我成长的老师,我才会如此幸运,有机会从一名‘北漂’,站在更大、更广阔的舞台上,为山西而唱,为中国而唱。”

高保利:先要听得懂,才能传下去

高保利演出剧照

13年罗罗腔研磨出的台柱子

1991年,在上了3个月高中之后的高保利,由于家境困难,进入了家乡山西省灵丘县罗罗腔剧团,成为了其中的一名演员。“罗罗腔是有着六百多年悠久历史的戏种,当时剧团演员有限,每次出去大约就要表演十场左右,也就是说,每次演出几乎都需要把自己精通的节目逐一展示。我所在的剧团里,师傅中除了唱罗罗腔的,还有唱山西梆子以及当代歌曲表演的。所以平日里师傅们就会根据你的特质,毫无保留地传授各样的唱法、技艺。”多年的舞台磨砺,让高保利积累了很多歌唱经验,同时也造就了他一副难得的高音嗓子,聪明好学、勤奋努力的他,渐渐成了剧团的台柱子。高保利回忆说,上世纪90年代,正是乡村文化盛行的时期。每到当地及周边村镇的集市、庙会,村里的戏台上,经常会出现他们的身影。“最多的时候,我们一年会有400多场的演出。”虽然常年奔波在各地演出的路途中,但幸运的是,心底有着对音乐的执著热爱,还有着能养家的稳定收入,在剧团的13年间,始终是高保利认为最幸福的一段时光。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即使在乡村,人们获取信息、满足物质及精神文化的需求,不再需要通过赶集来满足,戏台下的欢声笑语自然也就不复存在。“那个时候,集市其实不仅仅只是一个物品流通的渠道,更多的是赋予了人们交往、交流的机会。甚至当时很多的年轻人,也都是通过集市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爱情。”眼看着一天天减少的演出,连维持普通生计都出了问题。从2004年开始的多次家庭会议上,高保利和父母商量:离开家乡,去北京闯闯,寻找更多的发展机会。最终,是因为看到了《星光大道》上阿宝的表演,让他下定了决心——如果我也能登上这样的舞台,说不定会更受欢迎。

高保利:先要听得懂,才能传下去

“北漂”的小伙儿上了《星光大道》

与其说是怀揣着自己的音乐梦想上路,高保利坦言,倒不如说是为了能挣钱养家。28岁才开始体验的“北漂”生活,丝毫不会因为你心怀梦想,就会对你网开一面。锅炉房旁一间三四平方米的屋子,成了他和爱人在北京的“家”。家乡的台柱子进了北京才发现自己真的是两眼一抹黑,为了生计,高保利在中关村卖开了电脑显示器。“我几乎不懂销售,每个月也就勉强能拿到400元的基本工资。当时我们的房租每个月就要300元,全靠爱人卖MP3、MP4一个月收入的六七百元,才能勉强支撑着我们‘北漂’的生活。”转眼七个月过去了,就在他们一筹莫展的时候,机会终算是“看”到了这个憨厚、实诚的年轻人——

几经转折,高保利托早年外出打拼的老乡,联系到了《星光大道》的总策划魏青老师,争取到了一次“试唱”的机会。“我记得很清楚,当天已是下午五六点的样子,我去到节目组为导演表演了一段歌曲,得到让‘回去等消息’的通知后,原本以后要等很长时间,没想到晚上回到家,就接到了栏目组的通知,让我隔周就去录制节目。”只有6天的准备时间,高保利既兴奋又紧张,以至于在正式登台的时候出了“状况”——“从来没有站在那样灯光闪耀的舞台上,我一下子就蒙了。听不到伴奏的声音,眼睛里只能看到舞台下密密麻麻的观众……”回想2005年7月的那一次经历,高保利脸上的笑容,顿时让当年的尴尬释然。“家乡美的环节,我表演了自己拿手的罗罗腔,但在最后一关还是输了……”虽然最后没能登上周冠军的宝座,但高保利是真真实实地出名了。“节目一播出,我就收到了来自家乡亲朋好友的关注信息。3天后,当我回到灵丘,从火车站拉我回家的三轮车师傅,因为在电视上看过我的表演,说成啥都不收我的车费,还说我给灵丘人争了光……”

告别了“北漂”身份的高保利,开始陆陆续续接到演出邀请。当他收到第一场商演300元的演出费时,“脑子真的有点发蒙”,相比自己之前在剧团每场演出2.5元的补助,还有来到北京后每月400元的工资,他说,能用自己的专长养家,没有比这更让人高兴的事儿了。

高保利:先要听得懂,才能传下去

原生态的真诚解锁成功

陆续积累的演出经验,让高保利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以山西的民歌开场,从舞台下清唱而入,到舞台上表演一首难度系数较大的曲目,最后再与现场的观众互动表演一曲民歌收尾。“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歌手,家乡的黄土地孕育了我对民歌的喜爱,那种从舞台下走出来,与观众融为一体,让我自心底感觉亲近。”

站上《星光大道》的舞台,不仅让高保利的生活条件得到了一定改善,同时也成就了他“开挂”的艺术人生。高保利说,此后他所遇到的每一位良师,都像是故事一样精彩,且一个个都是最美好的奇遇——

2006年北京新春音乐晚会上,高保利清唱了一段《三天的路程两天到》后,得到了现场观众的强烈反响,也由此引起了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王昆老师的关注。“虽然这不是我们的第一次见面,但也就是从那一刻开始,王老师像对待她自己的孩子一样培养我、呵护我,只要我在北京,每天总要到王老师家吃顿饭,一直到她2014年离世……”

得到徐沛东老师的关注,是在全国第十二届青歌赛上。“那一届比赛是第一次设置原生态唱法,我代表山西参赛,取得汉族歌手唯一独唱优秀奖,得到了余秋雨老师和徐沛东老师的好评。”此后,也正是因为徐老师的引荐,高保利才有了进入中国歌剧舞剧院的机会,接受专业团体的艺术熏陶。“徐老师像是父亲一样对我要求严格,犯错的时候还会把我骂哭……”笑着讲述自己被骂哭的经历,仿佛我们眼前也能看到那个因为在第一次青歌赛上,就被高保利的声音“感动”、多年对他严厉却慈爱的生动形象。“还有时任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的林文增老师,在办公室听我清唱了一首民歌,就把我带到了剧院专业的舞台上,才让我这个唯一不属于‘学院派’的草根明星,成长为国家一级演员……”

高保利说,从2005年开始走到现在,一直都是民歌在“养”着我,但我却什么都不曾回报过。目前我正通过多样的艺术交流以及开办演唱会等形式,把我所学到的经验和更多的人去分享,同时也让现在的年轻人有更多的机会了解民歌、爱上民歌。“我会尽我所能地去做一些让民歌传承、发展的工作,包括对民歌的改编以及创新。记得王昆老师说过,如果想让山西民歌在全国,甚至全世界流传,就一定要把民歌唱得让人们听得懂,要在保留山西调调的时候,尽量地唱成普通话。”高保利坦言,当自己到广东、深圳等地表演的时候,会在清唱小段儿之前,把民歌中的方言和文化,向观众解释明白。“比如说,那一段‘对面的山坡上,是我那要命的二妹妹’……当我把‘要命的’表达的由衷喜爱之情说明白,再用原汁原味的民歌去演绎,演唱现场会回报以雷鸣般的掌声……”

关于传承,高保利正在着手开始录制专辑,一个能够集纳所有山西民歌的影像资料。“当有一天我们的后代喜欢上山西民歌的时候,可以从这些资料里找到地道的山西味儿。”同时,高保利也加入到山西民歌的原创行列,“现在人们记忆中的山西民歌还是《想亲亲》《走西口》《汾河流水哗啦啦》……我们会通过民歌来歌唱山西新时代的新风貌。”

关于创新,高保利在和学生们交流时曾构想,“听不懂就不会喜欢,甚至就会消失。何不尝试打破山西民歌的传统唱法,甚至可以按照通俗歌曲的表演手法,让民歌吸引到更多的年轻群体。”高保利透露,目前自己还在做着一部山西民族歌剧《想亲亲》,用山西民歌的调儿,把实地采风的故事加以串联,也会有原创民歌作品。“等这部剧面世的时候,我会邀请到我们的主创人员,再次来到咱们的直播间,向观众朋友们再次讲述更多关于山西民歌的故事。”高保利郑重地邀约说。

(文 三晋都市报记者刘玲 )

高保利:先要听得懂,才能传下去

高保利和三晋都市报社领导亲切合影

高保利:先要听得懂,才能传下去

三晋都市报记者刘玲专访高保利

高保利:先要听得懂,才能传下去

高保利:先要听得懂,才能传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