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脑神经元网络与宇宙的相似性及太阳死亡后的结局


一,人类的体积是如此的小,但是为何人类的大脑却能想象如此大的宇宙?

人类的大脑为何能够建构象宇宙一样巨大的虚拟世界,你可以将一个人关在非常狭窄的现实世界,但是却阻挡不了人类建构无比巨大的虚拟世界。

人脑神经元网络与宇宙的相似性及太阳死亡后的结局


(太阳系在银河系的位置。)

若银河系是一粒沙子,人类可观测的宇宙就是一栋370米高的高楼。

小小的人类,大大的宇宙。人类小小的大脑,人类无限大的想象力。

人脑神经元网络与宇宙的相似性及太阳死亡后的结局


(左图是人类大脑的神经元网络结构,右图是宇宙物质与暗物质的网络结构。极具相似性)

相比于46亿岁的地球,100亿岁的太阳,138亿岁的宇宙,人类拥有的时间不能称之为一瞬,那么宇宙中人类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

人脑神经元网络与宇宙的相似性及太阳死亡后的结局


(或许每个人的存在都只对自己有意义)

二,恒星(太阳)死亡后的几种结局。

美国天文学家钱德拉塞卡预言:恒星核心质量小于太阳1.44倍的恒星将会演化为白矮星。核心质量大于1.44倍太阳质量而小于3.2倍太阳质量,整体为太阳8-15倍质量将演化为中子星,核心超过3.2倍太阳质量,演化为黑洞。

人脑神经元网络与宇宙的相似性及太阳死亡后的结局


1,中子星:有一部分恒星死亡后会演化成中子星,一颗典型的中子星质量介于太阳质量的1.35-2.1倍,半径在10-20公里之间。

人脑神经元网络与宇宙的相似性及太阳死亡后的结局


(中子星就是一个巨大的原子核。中子星的密度就是原子核的密度。)

中子星的密度为10^11千克/立方厘米,也就是每立方厘米的质量竟为一百万亿亿吨之巨。

假如地球达到这样的密度,地球的直径只有22米。

人脑神经元网络与宇宙的相似性及太阳死亡后的结局


2,白矮星。

白矮星是演化到晚年期的恒星,恒星在演化后期会损失大量的质量,如果剩下的核的质量小于1.44个太阳质量,这颗恒星便可能演化成为白矮星。

白矮星一种低光度、高密度、高温度的恒星。

人脑神经元网络与宇宙的相似性及太阳死亡后的结局


白矮星密度高达1,000,000 g/cm3(地球密度为5.5g/cm3),一颗与地球体积相当的白矮星(比如说天狼星的邻星Sirius B)的表面重力约等于地球表面的18万倍。

人脑神经元网络与宇宙的相似性及太阳死亡后的结局


(太阳演变成白矮星后会吞噬掉地球)

白矮星的表面温度很高,平均为10的4次方℃。

人脑神经元网络与宇宙的相似性及太阳死亡后的结局


(黑洞吞噬宇宙万物)

3,黑洞

只有恒星演化末期塌缩的内核质量超过3.2倍太阳的质量才会形成黑洞。

依据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当一颗垂死恒星崩溃,它将聚集成一点,这里将成为黑洞,吞噬邻近宇宙区域的所有光线和任何物质。

人脑神经元网络与宇宙的相似性及太阳死亡后的结局


(黑洞吞噬恒星)

黑洞就是中心的一个密度无限大、时空曲率无限高、体积无限小,热量无限大的奇点和周围一部分空空如也的天区,这个天区范围之内不可见。

2017年12月7日,美国卡耐基科学研究所科学家发现有史以来最遥远的超大质量黑洞,其质量是太阳的8亿倍


人脑神经元网络与宇宙的相似性及太阳死亡后的结局


1,黑洞信息悖论:黑洞吞噬宇宙宇宙万物,黑洞吞噬的信息去哪里了?

2,黑洞其实并不黑,只是黑洞无法直接观测,但可以借由间接方式得知其存在与质量,并且观测到它对其他事物的影响。

人脑神经元网络与宇宙的相似性及太阳死亡后的结局


3,黑洞是时间机器。

人类存在的本宇宙,光速是恒定的,每秒钟30万公里,这是这个宇宙的一个限制,宇宙间最大的速度,没有超越光速的速度。

人脑神经元网络与宇宙的相似性及太阳死亡后的结局


(光在四维空间里不断前进,就会形成一个三维的圆锥。)

“光锥之内就是命运”《三体》人类所看到的世界,是已经发生的无法改变既定事实。而光锥之外就是未来,因为没有未来的光到达你的眼睛,你对未来也一无所知。

但是黑洞的引力之大可以让空间弯曲,从而使时间流速变慢,从而到达未来。

人脑神经元网络与宇宙的相似性及太阳死亡后的结局


(宇宙中的黑洞不断的在吞噬宇宙中的物质,最后会把宇宙中所有的物质吃完吗?)

4,黑洞是星际之门,有可能带我们到达另外一个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