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末年社會動盪,起義軍遍地都是,可爲何只有朱元璋成功了?

朱元璋身為大明的開國皇帝,他早前的身世想必人盡皆知了,我們也說過很多關於朱元璋的奇聞異事。在二十五歲以前,朱元璋一直是處在生與死的邊緣,但是後來,他的人生直線上升,就像一直剛剛發行的股票一樣,關鍵是,這支股票漲上去之後,再也沒有跌下來過。朱元璋的心狠手辣我們領教過了,但實際上,單論朱元璋的水平,在元朝末年眾多起義軍中不算很厲害。

元朝末年社會動盪,起義軍遍地都是,可為何只有朱元璋成功了?

都是農民出身,要麼就是土匪頭子,他們的文化水平差距並不大,朱元璋也一樣,不一定自身就比別人優秀,但是朱元璋身上的三個潛質,是朱元璋最終從起義軍中脫穎而出,並且實現了起義軍的統一,最終成為一個帝國一個王朝一個時代的締造者。而三個潛質分別是善於收買人心、用人不疑以及非常明確的大局觀念。接下來我們分開講解。

元朝末年社會動盪,起義軍遍地都是,可為何只有朱元璋成功了?

首先是善於收買人心。從劉邦是時代開始,凡是農民起義軍,基本上沒有什麼章程的,走到哪打到哪,毫無組織和紀律性,沒有文化,心胸狹隘,鼠目寸光,是這幫人的標籤。他們很多人參加起義,就是為了能夠暢快生活,但是朱元璋不一樣,他要成為最巔峰的人物,所以每打下一個城池,朱元璋第一件事情不是先慶功,而是安撫民心,先讓百姓忠於自己比什麼都重要。

元朝末年社會動盪,起義軍遍地都是,可為何只有朱元璋成功了?

第二個就是用人不疑。上文說了,農民起義軍基本沒有什麼思想,多半四肢發達頭腦簡單,他們沒有文化,可是他們又對有文化的人不屑一顧,而朱元璋不同,朱元璋喜歡用讀書人,而且只要用了,就絕對不會懷疑。在征戰的途中,只要遇到知識分子,朱元璋就想盡辦法招攬他們,既然大家都一樣,只要有文化人的知識,自然能夠從萬軍之中脫穎而出。

元朝末年社會動盪,起義軍遍地都是,可為何只有朱元璋成功了?

第三個就是大局觀。從起義初始,到當上皇帝,朱元璋始終都知道自己需要幹什麼,該攻佔那個城池,該放棄哪個城池,朱元璋心裡都一清二楚,他始終堅持著先統一起義軍,再攻打元朝的戰略。所以朱元璋先打敗了陳友諒,隨後打敗了張士誠,雄踞南方之後,向元朝發起總攻,事實也證明了朱元璋的想法。這就是使朱元璋能夠在眾多起義軍中脫穎而出,並且最終成功稱帝的三個潛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