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故事」用真诚护航群众的脱贫之路——一名普通驻村扶贫干部的自述

「审计故事」用真诚护航群众的脱贫之路——一名普通驻村扶贫干部的自述

湖北省孝昌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脱贫攻坚是近几年来最重要的工作。我从2015年开始被委派到乡镇从事精准扶贫驻村帮扶工作,已有4个年头了,从青涩小生变成了“老乡镇”。最开始我与农户交流都找不到节拍,现在走在乡村小道上我能够随意地同老乡们打着招呼,聊家常,有时候一聊就是个把小时。从老乡们亲切和信任的话语中,我感受到了亲近,这是我最大的安慰。

应保尽保,做直面灾难的坚强后盾

农村土话说,“人不懒,地就不会穷。”对于农户而言,最主要的经济来源还是土地,虽然按照现在的市场行情,纯粹的粮食种植回报率很低,但是通过套种树苗、果树以及其他经济作物,土地给予的财富还是很可观的。老话说的“庄稼不骗人、土地不哄人”即使在当今时代也依然是最可靠的诺言。所以,在农村,特别是像我们这种平原边缘地带,只要愿意去劳动,便不会受穷。

然而,在奔向小康的道路上,依然存在着很大的致贫风险——灾难性的疾病,这个在我所驻点的邹岗镇枣林村时有发生。

家住枣林村梅家上湾的梅保国一家,原本应该是一个幸福的家庭。丈夫是一个本分的泥瓦匠,人很勤劳,家庭收入可观,新盖了二层小楼,大儿子参军入伍,小姑娘在上幼儿园。然而,一场疾病几乎摧毁了这个幸福的家庭。梅保国本人在2015年得了肠癌,从前期手术治疗再加上化疗定期复诊的费用,花光了所有积蓄,还欠下了一大笔债务。没有了主要收入来源,这个家庭摇摇欲坠。

了解到这个情况之后,我们驻村工作队第一时间上门慰问。我们根据他家的实际情况整理病例等相关资料,第一时间为其申请办理了低保和大病民政救助。同年,为其申请纳入到精准扶贫贫困户中,为撑住这个家庭提供了及时的帮助。2018年8月初,我们再次到梅家国家中走访时欣喜地看到,由于手术及时,后续治疗能够跟上,梅家国恢复效果较好,逐渐能够从事一些轻体力劳动,能够给家里带来一些收入了。这个家庭总算是经受住了疾病的打击撑下来了。

这样的事例有很多,但也有一些我们无能为力的。2018年7月份,我们先后得知枣林村铁匠湾农户梅四腊确诊患有骨头坏死,大独屋梅良春的9岁孙子梅天宇确诊患有急性白血病,急需住院治疗。但大笔的医疗费用困住了这两个不幸的家庭。为此,我们第一时间上门了解了情况,收集了相关的材料,并形成了报告,想尽快把他们纳入到精准扶贫户中来,这样他们住院治疗90%的费用都能够享受医疗保障措施。但是由于工作程序的问题,上半年新增户的窗口期时间已经过了,必须要等到下半年的政策窗口期才能够办理申请和纳入。为此,住院治疗期间的费用个人需自付40%左右,这对于一个农村家庭而言,几乎是不能承受的。为此,我非常自责,暗暗下决心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细致地去关注去了解,做好扶贫工作,去做群众直面灾难的坚强后盾。

尽心尽力,做群众身边的交心人

结对帮扶是精准扶贫工作的一个非常好的政策,是联系群众的第一线。通过同贫困群众结成亲戚,常走动常来往,当贫困户有困难的时候,能够第一时间帮忙出注意、讲政策,做群众信任的交心人。然而,因为各种原因这个政策在落实上存在较大的不均衡性。部分结对帮扶干部拿入户走访当任务、走形式,这时作为驻村干部的我们,就要顺势接过扶贫的棒子,对全村所有的贫困户进行深度走访。

2016年上半年,我们走访了一个贫困户,他叫李全,是一个五保边缘户,常年不在家,电话沟通也不是很顺畅。为此,我们想通过他哥哥了解他的情况,也屡屡碰壁,不过仍然多次上门为其宣传相关政策、办理扶贫政策的落实。在我们真诚的交流和尽心尽力的帮扶下,他们逐渐打开了心扉,愿意和我们交流了,现在甚至达到无话不谈、无事不说的程度。交流中我们得知,李全年轻时候因为一时冲动伤过人,为此付出了极为惨痛的代价,已近60岁仍然没有结婚。2017年的一次走访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李全的兄嫂确诊患有宫颈癌,先后治疗花费了十几万元,而其兄李炳也患有严重的风湿病,每月吃药就花费一千多元,家庭负担非常重。为此,在2017年我们为这个重病家庭申请纳入到精准扶贫中来,便于其在后续复查和治疗中享受到医疗保障政策的覆盖。

我深深地感到,只要用真心,真诚地去对待别人,必然能够得到别人最真诚的情谊,这也许是我从事扶贫工作最大的收获之一。

开源引水,做奔向小康的见证人

扶贫的关键在于开源引水,帮助贫困群众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致富方式,培养群众致富的内生动力,是解决贫困的根本之道。为此,在扶贫工作之中我们始终将扶贫扶志扶智相结合,坚持每月举办农民夜校活动不少于2次,重点宣传党的政策精神和惠农举措,为贫困户在致富方向选择上提供参考。同时,根据群众需求,每年邀请农技人员到村开展专题培训会,提高群众的农技水平。

时至今日,驻点村先后共有7户贫困户流转了土地开展稻虾养殖,3个大面积种植苗木花卉的产业园,还有多个贫困户散种套种了经济苗木。在8月份的入户走访中,还有不少农户提出想要扩大养鸡规模和参与到养牛项目中来。

印象最深的是今年新划分给我们驻村帮扶的芦管村的一户贫困户。他叫朱东,有轻度的精神障碍,但药物控制后能够从事劳动。家里5口人,包括朱东在内3人因各种原因有精神障碍,家庭非常困难。为此,我们同村两委多次上门了解情况,根据他家庭情况和劳动力可行性情况为其提供脱贫方案。朱东弟弟有一定的养殖经验,愿意帮助哥哥,于是我们在同朱东本人充分交流后,为其制定了流转土地20亩从事稻田养虾的致富模式。从选地、计划指导到日常管理,我们给了他全方位的帮助。目前相关产业已经逐步走入正轨,县产业扶贫专班也完成了验收,扶贫款项3万元即将打入其账户。这个折翼的家庭在走向小康的路上又多了一份希望。

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逐渐深入,各项产业政策相继出台。贫困群众选择的道路多了,扶持大了,也都更有动力和干劲了。“现在养鸡养鸭政府都给补贴,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干!”这是近一年多以来,我在走访入户过程中,听到群众说的最多的话语,也是扶贫最后攻坚冲刺时最让人欣慰的。

精准扶贫工作,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政策,是走向共同富裕奔小康的必由之路。作为战斗在扶贫一线的一名普通驻村干部,感受着真诚帮扶困难群众所带来的成就感,也怀着强烈的使命感,继续战战兢兢、勤勤恳恳地工作,为精准扶贫目标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涂智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