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歷史|解放後青島消失的第一個村莊

沙嶺莊位於青島市區北部、今青島海晶化工廠廠內,東北側是青島國棉五廠,西南臨開封路,是解放後青島市消失的第一個村莊。

歷史上,沙嶺莊原是個小漁村。明朝萬曆年間,一韓姓者居住在海邊沙丘上,取名沙嶺莊。從村名看,這裡曾是一片海灘,1988年青島化工廠在廠內建發電站時,地基挖至10餘米之下仍是沙子即為佐證。村莊初建時,村民以捕魚種地為生。下海捕魚的漁船很小,只能乘坐兩三人,俗稱“小舢板”。那時,青島漁業資源很豐富,每逢漁汛季節,不用出很遠的海,就能滿載而歸,海貨吃不了就曬在屋頂和村中空地上,村中到處瀰漫著魚蝦的腥氣。村莊周圍土地貧瘠,多種些地瓜、玉米等。

青島歷史|解放後青島消失的第一個村莊

1897年11月德國侵佔青島後,修建了膠濟鐵路,並在沙嶺莊設站。後來,鐵路沿線紛紛建起了工廠,這些工廠有1934年建的上海紗廠(現國棉五廠)、1935年建的豐田紗廠(現國棉四廠)、1946年建的豐田鐵工(現青島紡機)、1947年建的鑫和膠皮廠(現青島化工廠)。幾家工廠都有鐵路專用線與沙嶺莊車站相連。20世紀40年代,在大水清溝和沙嶺莊車站間修建了一條路,取兩端地名的首字即大沙路。那時運輸工具除了火車外,就是獨輪車、地排車和馬車,汽車是很罕見的。這就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從事貨物運輸,與此同時,由於工廠的發展,也同樣需要大量的勞動力,這就使處在中心位置的沙嶺莊村得到空前發展。

以當時有名的“福興永”酒家為例,掌櫃是沙嶺莊人。他開始創業只以賣開水為生,後兼賣煙。隨著沙嶺莊的發展,逐漸有了資本後,便僱人打火燒、賣小百貨。豐田紗廠、上海紗廠建廠時工人從南方來的多,吃飯就成了問題,掌櫃的就增加了蔬菜和麵粉買賣,由於需求量大,買賣非常興隆。1937年“七七事變”後,工人紛紛逃難,由於那時的買賣大多不是現金交易,是賒賬,到年底結賬,戰爭爆發,人都跑了,買賣就破產了。後來,“福興永”東山再起,除做百貨生意外還用大黃米釀成黃酒出售。買賣鼎盛時期,在北京路設有店鋪,有自家的釀酒廠,自產自銷,買賣興隆,遠近聞名。周邊附近各飯店用酒大多由“福興永”提供,解放前,無“福興永”的酒不成席之說無人不曉。“福興永”僱有賬房先生和數十名工人,家中還裝有兩位數的電話,是青島市最早安上家庭電話的大戶之一。“福興永”掌櫃生育9個兒女,其中有5個大學生,在沙嶺莊很有名。

青島歷史|解放後青島消失的第一個村莊

沙嶺莊還有不少能工巧匠。如“安瓦匠”,換瓦砌牆遠近聞名,而最拿手的是“盤炕”,那時,家家戶戶都有大火炕,安瓦匠盤的炕又好燒又節柴。“張鐵匠”打白鐵不簡單,不論啥物件,只要說出來它的作用或畫出圖,他都能打出來,保準讓客戶滿意。“周皮匠”以做鞋縫鞋為生,妻子打下手。沙嶺莊人沒有沒穿過周皮匠做的鞋的,外地人來定做者也是應接不暇。1986年,老伴倆相差不幾天相繼去世。

解放前每年清明節,附近各村許多人到沙嶺莊打鞦韆,轉鞦韆同時可上5個人,可謂盛況空前。過年時,沙嶺莊還舉行踩高蹺、劃龍船、舞獅子比賽,至於為什麼在沙嶺莊舉辦,沒人說得清,可能與沙嶺莊經濟條件較好有關。

沙嶺莊還設有“同樂會”,負責大型的文體活動,由村裡大戶人家出資,過年時組織村民到“有頭有臉”的人家拜年。

沙嶺莊村有王、宋、曹、畢、滕五大姓氏,大多是歷年移民。其中王姓是因德國強佔會前村而搬遷過來的,會前村王姓族人分別在浮山所、沙嶺莊和即墨溝岔落戶,遷居沙嶺莊的是王氏第9世孫。宋姓則是從楊戈莊遷來的,族譜行輩字派是增、述、立、得、澤、文、明、初、啟、昌,現已傳至第8代了。滕姓和下四方村的滕姓出自一脈。各姓氏形成一個圈子,就有了王家衚衕、宋家衚衕、曹家衚衕、滕家衚衕、畢家衚衕等。

村子有南街、中街,是2條東西向的大路,把村子分為3部分,街上有商店、酒館。兩條大路上鋪有長方形石條的“車軌石”,是為方便地排車和獨輪車行進而鋪設。

青島歷史|解放後青島消失的第一個村莊

沙嶺莊非常重視教育,初在曹家祠堂設有私塾。1944年村裡在“後沙窩”建起初級部——沙嶺莊小學,小學生足不出村就能接受教育。先生有林老師和曹老師,教師的工資由村裡出。學校有2至3個班,招收10歲以下的小學生。4年級以上則到大水清溝學校上學,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解放。解放後,國家投資建立了開平路小學,沙嶺莊村的孩子都到開平路小學上學。1957年,化工廠在東南山(現開封路銀行附近)建起“硫酸罈子”小學,該學校存在了3年,是為過渡搬遷特意設置的學校。

時光荏苒,隨著沙嶺莊周圍工廠的不斷增多,沙嶺莊村民當工人的多起來,到後來,村裡的漁民和農民漸漸消失。

1958年經市政府批准,由徵用地單位青島化工廠負責在閻家山西嶺(現鄭州路)和鹽灘南山(現幸福家園)建起了新房,稱為沙嶺莊新村,遷移安置住戶。

1963年,沙嶺莊作為一個村莊從人們的視野裡完全消失,這是解放後青島市消失的第一個村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