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建盞,你了解多少?

關於建盞,你瞭解多少?

導讀:說到茶文化,就不得不說茶具,自古至今,茶具的演變是茶文化發展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在北宋時期,社會各階層飲茶、鬥茶之風盛行,由此催生和成就了茶具史上著名的建盞。

筆者來到了建盞的產地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探訪建窯遺址,發掘建盞與宋代茶文化的淵源。

【建盞】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

作為宋代飲茶、鬥茶的主要茶具,建盞敞口,深腹,胎體厚實、堅緻,色呈淺黑或紫黑,曾是宋代八大名瓷之一,因產地在古代的行政區劃為建州,所以被稱為建盞。

關於建盞,你瞭解多少?

蔡襄在其所著《茶錄》中寫道:“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描述的就是建盞。

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寫道:“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描述的也是建盞。

建盞為何在當時眾多茶具中“脫穎而出”,成為上至帝王貴族,下至黎民百姓喜愛的“大眾明星”?這跟當時盛行的鬥茶之風有關。

鬥茶在於一個“鬥”字,宋代鬥茶,講究的是注水、擊拂及泡沫生成的力道與時機,先將茶葉碾製成粉末,將之放入茶盞中以水注點,用狀如小炊帚的竹製茶筅擊拂攪拌,泛起的白沫保留得越久說明茶品越高。

而建盞的“重、大、黑”恰好符合鬥茶的要求:“重”指上手厚重沉穩,易於茶筅攪拌;“大”指口大底深,方便攪拌後觀賞;“黑”指釉色深,不僅能襯托出白色的湯花,看起來黑白分明,獨特的釉色還能在飲茶過程中供人賞玩,再加上胎釉含鐵量高易於受熱,厚胎和胎內蘊含細微氣孔,易於保溫隔熱,因此正好迎合了當時建茶的鬥茶、點茶方式,不僅被文人士大夫所喜愛,更被宋朝皇帝青睞,連宋徽宗都親自作詩讚嘆“兔毫連盞烹雲液,能解紅顏入醉鄉”。

關於建盞,你瞭解多少?

除了“重、大、黑”之外,建盞的斑紋也別具一格,主要包括兔毫、油滴和曜變等幾種。

兔毫是建盞最典型且產量最大的釉色品種,因在黑色或褐色的底釉中透析出均勻細密的筋脈,形狀猶如兔子身上的毫毛一樣纖細柔軟而得名。

曜變外形端莊,在盞內外壁黑釉上散佈著濃淡不一、大小不等的琉璃色斑點,光照之下釉斑會折射出暈狀光斑,是建盞中可遇而不可求的寶物,由於燒成難度極大,傳世的成品極為罕見。

“油滴”因其釉面密佈著銀灰色金屬光澤的小圓點兒形似油滴而得名,是僅次於曜變的第二昂貴品種,業內人士一般稱為“鷓鴣斑”。

關於建盞,你瞭解多少?

由於傳世的建盞稀少,其中的精品價格一再飆升,在記者赴建陽採訪的前幾天,一則拍賣史上最貴建盞在紐約誕生的消息在當地引起轟動。紐約當地時間9月15日,紐約佳士得專場上,一隻建窯油滴盞在拍賣會以1030萬美元落錘,加上佣金共計1170.3萬美元,以當日匯率摺合約7807萬元人民幣,創造了建盞拍賣世界紀錄,將保持5年的1175萬人民幣的舊紀錄遠遠甩開。

建盞之珍貴,可見一斑。

【建窯】1300攝氏度高溫燒製出土與火的藝術

建盞是由建窯燒製而成。建窯是宋代八大名窯之一,也稱建安窯、烏泥窯、水吉窯,以燒製黑釉瓷而聞名於世,始於唐末,鼎盛於兩宋。宋朝時期建陽區域內曾“百窯相連,窯工數千,窯火晝夜不熄”。如今,在建陽區水吉鎮的蘆花坪一帶仍遺存著國家級保護文物、長130多米的全國最長的建窯龍窯窯址。

關於建盞,你瞭解多少?

18日下午,採訪團一行來到水吉鎮,探訪了宋代建窯龍窯遺址。遺址被一堵高大的白牆圍起,遠遠看去,一排用青磚灰瓦覆蓋著的窯址依山而上,彷彿一條斜臥于山上的巨龍。打開厚重的木門進入,青磚灰瓦下是一條自下而上、長近百米的引火通道,通道兩壁及地面略顯絳紅,散落著不少破碎的建盞殘片,雖歷經歲月流逝,但釉色依然黑亮如初。

據看管窯址的工作人員介紹,燒製建盞的窯洞在引火通道的正下方,沿山傾斜而上的設計不僅使火焰抽力大、升溫快,最高能達1300℃,而且便於排放窯煙,燒製的數量也多,一窯能裝燒量高達10萬件。

據建陽建窯建盞協會副會長魏尚人介紹,當時宋朝境內有上百家窯口,建窯是唯一一個只生產茶盞、茶碗等茶具的窯。建窯出產的建盞含鐵量在8%以上,在1300℃的高溫熔燒過程中,窯溫的變化使釉面產生奇特的花紋。同樣的原料,在不同的窯爐,置於不同的窯位、不同的季節、不同的天氣,燒出的建盞紋樣釉色截然不同,變幻莫測且無章可循。

關於建盞,你瞭解多少?

這也是建盞的獨特魅力。

建陽著名考古學家謝道華從事建盞研究三十多年,著有《建窯建盞》一書,他告訴記者,釉色是建盞最吸引人的地方,也是建盞製作中難度最大的一個環節,可以說建盞是土與火高難度結合的藝術。

據謝道華介紹,建盞的燒製工序繁複,包括選礦、瓷礦粉碎、淘洗、配料、陳腐、練泥、揉泥、拉坯、修坯、素燒、上釉、裝窯、焙燒等13道生產工序,由於結晶釉在窯爐高溫中難以控制,加上氧化鐵含量高的坯體難以承受高溫,因此要燒製一件外觀沒有缺陷又具美麗斑紋的建盞,除了嚴把13道工序外,還必須掌控好坯土、釉礦、窯溫和窯中氣氛等關鍵因素。因此在宋代,要燒製幾千萬件才能偶得一兩件最珍貴的曜變盞,燒製上百萬件才得一兩件油滴盞。

據日本1511年出版的《君臺觀左右帳記》史冊裡記載:曜變是建盞之無上神品,值萬匹絹;油滴是第二重寶,值五千匹絹;兔毫盞值三千匹絹。由此可見建盞的珍貴。

關於建盞,你瞭解多少?

【建盞】建陽的文化藝術名片

建盞,因茶而興、因茶而衰。

歷史上,建盞不僅是皇家貢品,還曾沿著“海上絲綢之路”出使海外,到達日本、伊朗、埃及等東南亞和非洲國家,受到當地上層貴族的追捧,榮耀一時,享譽四方,就如同古城開封的清明上河圖和汴繡。而隨著明朝朱元璋廢龍鳳團茶興散茶,鬥茶、點茶之風逐漸消退,建盞在經歷了兩宋的繁華之後,逐漸走向衰落。

如今,在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不斷挖掘和復原古代建盞燒製技術,使仿古建盞的研製得以成功,並隨著各種文化交流活動重新煥發出新的魅力,成為建陽的城市名片。

在建陽西區,當地政府將一條500米長的商業街打造成了以“建盞”為主題特色,集工藝展示、藝術創作、鑑賞交流和產品經營於一體的建盞文化街,集中了建窯建盞展示館及幾十家經營建盞的商店。每逢週末,還能吸引眾多的小商販在這裡擺攤銷售建盞,已經成為一個當地進行建盞交流的中心。遊客來到這裡,既可欣賞和購買到各式各樣、美輪美奐的建窯建盞產品,還能在展示館內用建盞品上一杯清茶,彷彿穿梭悠悠的歷史長河。

據魏尚人介紹,截至2015年年底,建陽區的建盞產業已經實現了“三個五”,即生產廠家500家,從業人員5000人,年產值5億元,目前規模仍在擴大。不遠的將來,當地政府準備在建盞文化街的基礎上打造建盞創業園,恢復建盞宋朝時期的輝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