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讀這段經典,有望成就大器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句警世名言,出自著名的儒家學派代表,孟子所作《孟子﹒告子下》中的一段短文:舜被啟用前只是一個普通的耕作于田野的人;而傅說只是一個築牆的勞工。膠鬲是魚販子;管仲是囚犯。孫叔敖在海濱隱居被發現;百里奚只是一介奴隸,後受到重用。

必讀這段經典,有望成就大器

上天選人,要把重任託付到某個人身上,就會製造很多的困難,讓他心意苦惱,筋骨勞累,使他忍飢挨餓,身體空虛乏力,使他吃盡苦頭,事事不如意。這樣來鍛鍊他的心志,使他性情變得的堅忍不拔,在苦惱中儲備下更多的能力。

必讀這段經典,有望成就大器

一個人只有犯錯了,然後才能意識到錯誤;心意困苦,思慮堵塞,才能使他更具備行動力;其他人憤怒都表現在臉上,遇到不公就憤憤不平。如果一個國家沒有堅守法度的人和可以輔佐的賢臣,國內外沒有禍患,就容易走偏,甚至滅亡。

必讀這段經典,有望成就大器

不得不說,孟子對於事物的觀察非常尖銳,一語道破天機,這是大自然的一種規律,更是一種生物慣性。在《史記太史公 自序》中就也有著同樣的觀察。周文王被拘禁後,在鬧房過於閒悶而研究《周易》 ;屈原在楚國改革失敗,遭到貴族驅逐後著下《離騷》 ;孔子在周遊諸國,窮困潦倒的時候編寫了《春秋》 ;孫臏著《孫子兵法》;呂不韋著《呂氏春秋》 ;韓非子寫下的《說難》 《孤憤》都是在特殊的背景下而出。

必讀這段經典,有望成就大器

如果說以上舉例,大多都是戰國時期的人物,不太熟悉,那麼戰國之後的呢?韓信就是最好的案例,他自小就失去了雙親,強烈的求生慾望,逼迫著他低頭做人,埋頭研究兵法,克服重重難關,成為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軍事代表人物。劉邦呢?一個徹頭徹尾的地痞流氓成了最大的贏家,就是憂患意識。他害怕項羽,軍事上一敗塗地,逆境逼著他去想別的辦法,招賢納士,廣聚賢良,擊敗項羽,一統海內。

必讀這段經典,有望成就大器

近代歷史上,中華人民共和國就誕生於內憂外患之中。毛主席是黨內悟性很強的人,他貫通古今,手不釋卷,是最早通過實踐方式意識到爭取工農階層的必要性。可早期人微言輕,沒人信他。《毛澤東傳奇》中記錄著早期毛澤東的心理變化,他同樣經歷了現在很多年輕人都在經歷的事情。他和黨走過了雪山,走過了草地,忍著疼痛、飢餓、寒冷創造了人類最偉大的歷史,也鑄造了鐵一樣的人民軍隊,這支軍隊用小米加步槍對抗敵人的飛機大炮,用徒步的方式和汽車賽跑。然而,敵人怎麼也沒有想到,這些看似越不過去的困難,把這隻人民軍隊歷練成了敵人最害怕的樣子。

必讀這段經典,有望成就大器

縱觀古今凡是大有為的時代或大有為的人,待看生平,都是在憂患和逆境中成長,在成長中奮發而起,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緣故。而那些昏庸無能、好逸惡勞、享樂成風,以至於國破人亡的案例,更是不勝枚舉,讓人望而嘆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