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投降,德國為什麼要保留其五分之二的國土?

白楊樹下談歷史


1940年6月21日,大勢已去的法國與德國開始進行停戰談判。談判地點還是貢比涅,還是那節專列車廂,為什麼呢?很簡單,1918年德國簽字投降的地方就是這裡,隨後就是《凡爾賽和約》的制裁,德意志民族的屈辱必須在這裡發洩。

這一天,作為恥辱的象徵,福熙的專列車廂被德國工兵從博物館裡拉出,停放在原來的位置。為了更能獲得征服者才能體會到的快感,會議地點事先對法國人保密。德國人就是想看到法國人驚愕時的窘迫樣子,以及帶給他們的最大羞辱。

前來談判的法國代表驚訝的同時,也十分清楚德國人的用意。在記者們的圍觀下,毫無尊嚴地步入會場,簽下了比第一次《貢比涅停戰協定》更苛刻的協定。消息傳到國內,整個德國沸騰了,人們紛紛自發上街祝賀,民族尊嚴得到了空前滿足。

對於法國人來說,這一天可以用“暗無天日”來形容。根據協定,法軍解除武裝,所有武器上繳德國;一戰後,被法國割去的阿爾薩斯和洛林併入德國;並將法國肢解為兩部分,德軍佔領其3/5的領土,剩餘部分由貝當政府統治。

更過分的是,這3/5的法國領土包含了富庶的北部工業區,以及整個大西洋沿岸地區。可憐的法國不僅成為了一個內陸國家,而且還要支付佔領軍的費用。要知道,一戰德國投降時,只要求其撤軍,並沒有解除德軍的武裝,更沒有佔領軍。

就算嚴苛的《凡爾賽和約》,還准許其保留10萬人的部隊,除了阿爾薩斯、洛林和“波蘭走廊”外,基本沒有肢解德國。這比一戰時還苛刻的條件,讓法國代表不能接受並表示抗議,但德國人並不打算進行討價還價,只要求其全部接受。

在德國的最後通牒下,法國人已經失去了大部分的籌碼,只得屈服投降。欣喜若狂的德國人將這節“福煦車廂”作為戰利品,拉回柏林供人們參觀。在歐洲戰爭結束前夕,德國元首命令炸燬這節車廂,以免德國戰敗再次獲得羞辱。

那為什麼德國要保留2/5的法國呢?

法國投降,是德國在二戰初期取得的最大勝利,不僅戰勝了除蘇聯外唯一有實力與德國抗衡的國家,而且在戰略處境上得到了極大改觀,尤其是消除了縈繞德國幾代人兩線作戰的陰影。但不佔領其全境,還有許多政治智慧在其中。

首先,防止出現抵抗運動。投降後的法國,任何一個不願當“亡國奴”的人們都會選擇抵抗,而法國還擁有龐大的海外殖民地,這都是不容小噓的反抗力量。保留一個傀儡的政府,由其統治海外殖民地,以及維護社會穩定,是最好的抉擇。

而對於將戰爭繼續下去的德國來說,這不僅可以維護“後方”秩序,減少駐軍,而且可以防止出現主戰的流亡政府。二戰期間,戴高樂領導的“自由法國”運動,只有英國承認其“合法性”,其他國家都承認維希政府,就是一個很好的佐證。

其次,加強對英國的封鎖。德國海軍實力弱,不可能控制法國的海外殖民地,而這些也是英國窺視已久的地方。有了維希政府,可以間接地控制這些殖民地,防止其倒向英國,並弱化其在非洲的影響,繼而在大的格局中,對英國進行封鎖。

更重要的是,牽制法國海軍。在世界排名第四位的法國海軍,擁有各類艦艇一百多艘,是一支實力較強的海上力量。在法國投降前,英國極力建議兩國合併的目的,就是想擁有這股力量。也正因為如此,憤怒的法國決定向德國求和。

然而,維希政府的海軍,始終是英國人心中的“梗”。在他們看來,一旦德國擁有法國海軍,將加大對英國本土的威脅。在百般勸說無效的情況下,英國對法國海軍強行扣留,甚至武力攻擊。昔日的盟友變成敵人,德國此舉“一舉兩得”。

單從戰略角度上講,德國留出2/5的法國是很高明的,不僅佔有其經濟發達地區,使其在經濟上依附於德國,而且減少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尤其是戰爭仍在繼續,大量的兵員可以避免投入到維持秩序中,更何況,還提供了封鎖英國的海軍基地。

不管怎麼說,如今的德國成為歐洲真正的霸主,特別是法國的投降,以及英國勢力被趕回本土,剩下的小國要麼被滅亡,要麼淪為德國的“馬前卒”。而一戰後,過著憋屈生活的德國人終於揚眉吐氣了一把,更加瘋狂地追隨德國元首。

殊不知,這是一條自尋滅亡的道路,德國的“輝煌”很快就會過去。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全史》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白楊樹下談歷史


利用這2/5領土上的傀儡政權,間接控制法國龐大的殖民地,以及法國海軍,並可以減少法國反抗者,還多了個幫手,一舉三得。

德國攻佔丹麥也是如此,只佔領丹麥的日德蘭半島部分,其餘部分包括首都所在地,德國並沒有佔領,保留下來做為傀儡政權,便於控制格陵蘭島、冰島、法羅群島等丹麥殖民地。

法國投降,是德國在二戰初期取得的最大勝利,但不佔領其全境,有許多政治智慧在其中。

首先,防止出現抵抗運動。投降後的法國,任何一個不願當“亡國奴”的人們都會選擇抵抗,而法國還擁有龐大的海外殖民地,這都是不容小噓的反抗力量。保留一個傀儡的政府,由其統治海外殖民地,以及維護社會穩定,是最好的抉擇。

而對於將戰爭繼續下去的德國來說,這不僅可以維護“後方”秩序,減少駐軍,而且可以防止出現主戰的流亡政府。

其次,加強對英國的封鎖。德國海軍實力弱,不可能控制法國的海外殖民地,而這些也是英國窺視已久的地方。有了維希政府,可以間接地控制這些殖民地,防止其倒向英國。

更重要的是,牽制法國海軍。在世界排名第四位的法國海軍,擁有各類艦艇一百多艘,是一支實力較強的海上力量。在法國投降前,英國極力建議兩國合併的目的,就是想擁有這股力量。也正因為如此,憤怒的法國決定向德國求和。


當代曹植


德國在打敗法國之後,為何要保留其2/5的國土呢?可以說,法國投降是德國在二戰初期取得的最大勝利,不僅戰勝了除蘇聯外唯一有實力與德國抗衡的國家,而且在戰略處境上得到了極大改觀,尤其是消除了縈繞德國幾代人兩線作戰的陰影。但不佔領其全境,還有許多政治智慧在其中。

首先,防止出現抵抗運動。投降後的法國,任何一個不願當“亡國奴”的人們都會選擇抵抗,而法國還擁有龐大的海外殖民地,這都是不容小噓的反抗力量。保留一個傀儡的政府,由其統治海外殖民地,以及維護社會穩定,是最好的抉擇。

而對於將戰爭繼續下去的德國來說,這不僅可以維護“後方”秩序,減少駐軍,而且可以防止出現主戰的流亡政府。二戰期間,戴高樂領導的“自由法國”運動,只有英國承認其“合法性”,其他國家都承認維希政府,就是一個很好的佐證。

其次,加強對英國的封鎖。德國海軍實力弱,不可能控制法國的海外殖民地,而這些也是英國窺視已久的地方。有了維希政府,可以間接地控制這些殖民地,防止其倒向英國,並弱化其在非洲的影響,繼而在大的格局中,對英國進行封鎖。

更重要的是,牽制法國海軍。在世界排名第四位的法國海軍,擁有各類艦艇一百多艘,是一支實力較強的海上力量。在法國投降前,英國極力建議兩國合併的目的,就是想擁有這股力量。也正因為如此,憤怒的法國決定向德國求和。

然而,維希政府的海軍,始終是英國人心中的“梗”。在他們看來,一旦德國擁有法國海軍,將加大對英國本土的威脅。在百般勸說無效的情況下,英國對法國海軍強行扣留,甚至武力攻擊。昔日的盟友變成敵人,德國此舉“一舉兩得”。

單從戰略角度上講,德國留出2/5的法國是很高明的,不僅佔有其經濟發達地區,使其在經濟上依附於德國,而且減少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尤其是戰爭仍在繼續,大量的兵員可以避免投入到維持秩序中,更何況,還提供了封鎖英國的海軍基地。

不管怎麼說,如今的德國成為歐洲真正的霸主,特別是法國的投降,以及英國勢力被趕回本土,剩下的小國要麼被滅亡,要麼淪為德國的“馬前卒”。而一戰後,過著憋屈生活的德國人終於揚眉吐氣了一把,更加瘋狂地追隨德國元首。殊不知,這是一條自尋滅亡的道路,德國的“輝煌”很快就會過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