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劇六大名旦:崔蘭田

崔蘭田小傳

豫劇六大名旦:崔蘭田

1926年生於山東曹縣。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戲曲教育家,“崔派”藝術創始人。國家一級演員。系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河南省劇協副主席。她自幼家境貧寒。5歲隨父母逃荒至鄭州,11歲人豫西名鬚生周海水的太乙班並拜其為師學鬚生,3個月後即能登臺演出,先後演出了《申包胥掛帥》、《斬白士其》、《胡迪羅閻》、《劉全進瓜》等。開始是和師姐毛蘭花同臺合演。不久便主演《東吳大報仇》、《胡迪罵閆》等鬚生戲。1942年出科後,應邀入洛陽楚公民班為頭牌主演,與“狗尾巴”、“地牤牛”、“狗頭”、“崔照”等豫西名藝人同臺演出,後拜豫西名旦張慶官為師改學旦角,進一步深造。1944年赴西安,先後在高成玉和沈子安班領銜主演,活動於西安、寶雞、靈寶、陝州等地。在樊粹庭先生幫助下,得與常香玉及名小生常景獲、名鬚生曹子道等聯袂演出《桃花庵》、《販馬記》、《蝴蝶杯》、《賣苗朗》等劇。在西北劇壇享有盛譽,成為與陳素真、常香玉齊名的豫劇明星。1949年自組蘭光劇社,1951年回河南任安陽市人民豫劇團團長。1956年任安陽市豫劇團團長。同年參加河南省首屆戲曲觀摩會演,獲演員一等獎。1957年拜著名崑曲表演藝術家白雲生為師。1959年任安陽市豫劇院院長,先後收張寶英、郭惠蘭等為徒。同年參加河南省第二屆戲曲觀摩會演獲優秀演員獎。1963年兼任安陽市戲校校長。1965年曾參加中南區現代戲會演。1980年參加河南省豫劇流派調演。她所主演的《秦香蓮》、《桃花庵》、《賣苗朗》、《三上轎》被稱為“崔派”四大悲劇。其唱腔以下五音為體,兼用上五音,同時融會秦腔、曲劇、河北梆子、京昆等姊妹劇種的音調,唱腔旋律豐富多彩,發音長於鼻腔共鳴,音域寬廣,行家總結為“氣不暴,聲不搶,字不逼,音不撞,形不露”;行腔樸實,較少使用花腔,表演形“靜”而實動。多演端莊賢淑善良堅貞而又命運悲慘的婦女形象,為豫西流派的傑出代表,豫劇“六大名旦”之一。

崔蘭田同志是豫劇表演藝術家和教育家。她所開創的“崔派藝術”是我國豫劇六大藝術流派之一,藝術功底頗為深厚,藝術造詣亦達較高境界,和常香玉、馬金鳳、陳素真、閆立品等同志一樣,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愛戴。她的嫡傳弟子、著名青年演員張寶英得其真傳,現已兩次赴臺,走紅祖國寶島臺灣,她在老師崔蘭田的指導下拍攝的電影豫劇藝術片《包青天》已唱響了祖國明珠香港。

崔派唱腔深沉渾厚,含蓄蘊藉,韻味悠長。尤其是特有的鼻腔音和高低腔對比的演唱方法,幽咽低迴,生動鮮明,富有情感色彩和藝術魅力。她的表演,莊重大氣,做而不過,含而不露,以靜顯動,樸實無華。崔蘭田所扮演的悲劇人物,其唱其表,無不滲透著她對婦女命運的觀察和體悟、理解和同情,給人一種凝重的歷史蒼桑感。

更詳細一點的傳記:

豫劇六大名旦:崔蘭田

1926年,崔蘭田出生在山東曹縣一戶貧窮的家庭裡。她自幼隨父母逃荒到河南鄭州,飽嘗了人間疾苦,十來歲就揹著弟弟拉著妹妹沿街乞討。貧寒的生活經歷使她非常熟悉眼淚和哭聲。1937年,11歲的崔蘭田在鄭州考入豫西調名鬚生周海水的太乙班學藝,跟隨周海水、賈鎖、周銀聚等老師先學鬚生。由於她扮相清秀,嗓音宏亮,學戲刻苦用心,三個月後便登臺演出,在《殺廟》中扮演韓琪,4年坐科學藝期間,邊學邊演,在許多傳統戲中,扮演主要角色,成為聞名豫西的"豫劇十八蘭"之佼佼者。

1941年(辛巳年)8月,科班遷至洛陽世界舞臺演出,由於師姐毛蘭花因故輟演,崔蘭田始改唱旦角,學會許多青衣、閨門旦、花旦應工的旦角戲,深得師傅們的賞識和觀眾的喜愛。周海水的科班很重視唱工,崔蘭田改唱旦角後,遵照師傅的指教,學戲學方法,不單純模仿老師的唱腔,而是根據自己的嗓音條件去唱,經過苦心磨鍊和多年舞臺實踐,在唱工上打下堅實基礎,唱出了自己的特色,成為令人刮目相看的藝苑新秀。

1942年4月,16歲的崔蘭田出科後在洛陽搭班成為挑梁主演,在這個戲班裡,名角薈萃,陣容整齊,除了有在豫西一帶頗有名氣的旦角老藝人張慶官外,還有狗尾巴、地虻牛、狗頭,崔照等

其它行當的名角。崔蘭田在與這些名老藝人的合作中,虛心向他們學習,請教,同時還不斷地吸取其他姐妹劇種的營養。喬清秀的河南墜子、衛生丸(劉衛生)的洛陽曲劇,常常使她如醉如迷。在洛陽及輾轉豫西各地的演出中,身懷絕技的男旦張慶官對崔蘭田的指點,使其受益匪淺,從吐字,發音、行腔,歸韻到表演、身段、臺步、眼神都有了長足大進。張慶官在鼻音的運用上甚見功夫,堪稱一絕,具有內在魅力。崔蘭田得張慶官真傳,掌握了其唱腔悽楚、悲涼,委婉、細膩和表演深沉,含蓄、大方、凝重的特色,這一切對以後她個人藝術風格的形成產生了深遠影響。與賴以生存發展的地理環境、文化氛圍密切相關,豫西調流行的地域,是一片祟山峻嶺和黃土沙丘,一瀉千里奔騰到海的黃河,帶給人的是堅實深沉厚重的心理品質。崔蘭田在這片黃土地上生活、學藝、賣藝,造就了她憨厚誠實的人品和樸實無華的颱風。“三天不吃鹽,也要看看崔蘭田”。觀眾追著看她的戲,戲班老闆爭著邀請她挑梁當臺柱,她以色藝超群的藝術風采,成為繼陳素真、常香玉,湯蘭香之後,洛陽豫劇舞臺上最紅的女演員。1944年冬,崔蘭田應邀來到西安,在“豫聲劇社”擔任任領銜主演,演出於西安、寶雞、天水、靈寶、陝州等地。她走到哪裡學到哪裡,在西安這座文化古城,她從古老的秦腔、蒲劇和京劇、評劇等姊妹藝術中汲取營養,充實自己。這段時間,是她在藝術日臻成熟的階段,也是她個人藝術風格基本形成的時期。在眾多演出劇目中,她演出的苦戲(悲劇)最受觀眾青睞,她自己也唱得最過癮,著名編導藝術家樊粹庭先生對她的表演藝術十分賞識,她對樊先生也非常崇敬,虛心求教,在藝術創作中得到樊先生許多指導和幫助。樊先生讓他的愛徒,名小生常警惕與她聯袂演出了許多“樊”戲,如《義烈鳳》、《凌雲志》、《克敵榮歸》、《霄壤恨》,《女貞花》等,演出這些頗具改良和進步思想的新戲,使她在西安藝壇上取得了很高的聲譽,成為西北豫劇舞臺上最紅的演員之一.憑藉精湛的演唱藝術,她在西安與常香玉既唱對臺戲,又合作演出,強強組合,雙頭牌合演給觀眾留下了深刻難忘的印象,充分顯示了她在豫劇舞臺上的藝術實力及觀眾心中的地位。這是解放前崔蘭田藝術生涯中最輝煌的時期。

豫劇六大名旦:崔蘭田

1944年(甲申年)冬,崔蘭田應邀來到西安,先後在高成玉和沈子安的"豫聲劇社"擔任領銜主演,演出於西安、寶雞、天水、靈寶、陝州等地。她走到哪裡學到哪裡,在西安這座文化古城,她從古老的秦腔、蒲劇和京劇、評劇等姊妹藝術中汲取營養,充實自己。這段時間,是她在藝術上日臻成熟的時期,也是她個人藝術風格基本形成的時期。在眾多演出劇目中,她演出的苦戲(悲劇)最受觀眾青睞,她自己也唱得最過癮。著名編導藝術家樊粹庭先生對她的表演藝術十分賞識,她對樊先生也非常崇敬,虛心求教,在藝術創作中得到樊先生許多指導和幫助。樊先生讓他的愛徒、名小生常警惕與她聯袂演出了許多"樊"戲,如《義烈風》、《凌雲志》、《克敵榮歸》、《霄壤恨》、《女貞花》等,演出這些頗具改良和進步思想的新戲,使她在西安藝壇上取得了很高的聲譽,成為西北豫劇舞臺上最紅的演員之一。憑藉精湛的演唱藝術,她在西安與常香玉既唱對臺戲,又合作演出,強強組合,雙頭牌合演給觀眾留下了深刻難忘的印象,充分顯示了她在豫劇舞臺上的藝術實力及在觀眾心中的地位。這個時期是解放前崔蘭田藝術生涯中最旺盛的時期。

1950年4月,崔蘭田在西安自組"蘭光劇社",建立了自己的戲班。這時,她本人的藝術才華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劇社的底包十分堅實齊全,她的配角陣容也最全最硬,薈集了許多志同道合,個人藝術精湛的"好好",其他班社難與匹敵。崔派藝術也從這時開始走向成熟鼎盛的時代。

豫劇六大名旦:崔蘭田

1951年,崔蘭田率領蘭光劇社來到了當時只有9萬人口的安陽巡迴演出,受到安陽人民和黨政軍各界領導的熱烈歡迎。在安陽市的領導和群眾執意挽留下,蘭光劇社落戶安陽。1953年,改名為安陽市人民豫劇社,崔蘭田任社長,從此,她的根就紮在了洹河岸邊,崔派藝術就在這片殷商古都的沃土上生根發芽。她積極響應黨的號召,認真貫徹"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文藝方針和"改人、改戲、改制"的政策,滿懷對新社會的熱愛,歌唱新生活,塑造新人物,排演了許多新編古裝戲和現代戲,使她的流派藝術展現出新的風貌,達到了新的高度。

1956年和1959年,崔蘭田曾兩度參加河南省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演出《秦香蓮》、《三上轎》和《對花槍》,獲演員一等獎和優秀演員獎。戲劇界和廣大觀眾一致認為,她的悲劇演得動人,稱她的藝術是"哭的藝術",同時她演的喜劇《對花槍》也別具特色,"含淚笑演"耐人尋味。繼《對花槍》之後,1959年她又新排了一出古裝戲《陳三兩爬堂》,在這出戏中,她創造了許多悅耳動聽的新腔,使她的唱腔藝術又得到新的昇華。她順應時代潮流,積極排演現代題材的劇目,在塑造現代人物形象上,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無論是心直口快大公無私的李雙雙,還是堅貞不屈的革命老人李奶奶、沙奶奶,她都刻劃得有血有肉,十分感人。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田漢給予她高度評價,大家公認她的表演藝術在豫劇界獨樹一幟,自成一派。觀眾愛看崔派藝術,同行愛學崔派藝術,崔蘭田成為戲迷和豫劇界青年演員崇拜的偶像。1958年夏,作為河南省演員代表她赴北京出席文化部召開的現代戲座談會。1959年任安陽市豫劇院院長。1960年光榮地加人中國共產黨並出席全國第三次文代會,1963年安陽市戲校成立,她兼任校長。1965年在中南區現代戲會演中,與唐喜成合演《一棵樹苗》備受讚譽。

1957年至1966年,崔蘭田率領安陽市豫劇院一團走遍了長城內外、大江南北,從黑龍江邊的羅北城到海南島的天涯海角,從黃浦江畔的大上海到青藏高原的藏族自治州,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都留下了她《對花槍》的英姿、"痛說革命家史"的餘音。她曾四次率團晉京演出,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陳毅、賀龍、李先念、彭真、羅瑞卿、陶鑄等曾先後觀看了她的演出並 親切接見了她。首都戲劇界的大師田漢、梅蘭芳、夏衍、馬連良、肖長華、馬少波看了她那爐火純青的表演後,紛紛走上舞臺向她祝賀。崔蘭田在與大師們的切磋中,表演藝術進入了出神人化的新境界。她的流派藝術得到空前的發展。正當崔蘭田的藝術發展如日中天蒸蒸日上的時候,她與共和國一樣,遭受了那場長達10年的浩劫,個人身體和精神思想連同她的流派藝術都遭受了嚴重的摧殘。

粉碎"四人幫"後,崔蘭田迎來了她人生旅途上的第二個春天。1978年恢復她安陽市豫劇團一團團長職務。1979年恢復安陽市戲校,她再次出任校長,並出席了全國第四次文代會,聆聽了鄧小平同志在四次文代會上的講話。同年10月,參加河南省慶祝建國30週年獻禮演出,主演田漢為她改編的《對花槍》獲榮譽獎。

1980年參加河南省豫劇流派匯演,主演改編後的崔派名劇《桃花庵》,備受推崇。專家們在評論她的演出時,一致認為她在用音樂形象塑造人物上,達到了很高的境界。在劇本的推陳出新上不僅體現在其具有積極健康的主題思想,尤其在於它較舊本具有更為激動人心的藝術美。她的徒弟張寶英作為崔派藝術的優秀傳人,從她手中接過了崔派藝術這面旗幟,在流派紛呈,名家薈萃的匯演中,大顯身手,光彩四射,引起戲劇界的矚目。崔派藝術由於新生力量的注入更加發揚廣大,蓬勃發展。同年,崔蘭田率團到北京演出,這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第一個到北京演出的地方戲劇團。首都文藝界對崔蘭田此次晉京演出,給予了很高評價。鑑於她對中國戲劇事業的卓越貢獻,她先後當選為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河南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安陽市戲劇家協會主席,河南省政協委員,安陽市政協副主席。

豫劇六大名旦:崔蘭田

1988年,河南省文化廳、省文聯等6家單位,為她從藝50週年專門舉辦了隆重的紀念活動。從四面八方發來的賀電、賀信,表達了人們對她的熱愛和崇敬。稱讚她是一位德藝雙薯、深受廣大群眾愛戴的人民藝術家和"豫劇悲劇美的創造者"。1994年4月,中共河南省委宣傳部、中國藝術研究院在中國豫劇十大名旦評選頒獎大會上,授於崔蘭田"中國豫劇功勳杯獎"。

以上資料均來自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