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皇帝喜好太特别,最爱一位毒妇,结果差点让皇家断了香火……

公元1466年(明成化二年)夏天,北京城格外溽热。一个男婴在母亲万贞儿的怀里渐渐冰冷,他年轻的父亲——成化皇帝朱见深,偎依在万贞儿身侧,悲伤而无助。他比那个死去的孩子,更需要温暖。万贞儿的母爱,随着那个幼小的灵魂缠绕盘旋,然后一股脑地投注在这个小她17岁的丈夫身上。

这位皇帝喜好太特别,最爱一位毒妇,结果差点让皇家断了香火……

明宪宗与万贵妃

万贞儿原本是朱见深的祖母孙太后的侍女。她4岁入宫,在玄机重重的后宫里,身体和心机都一天天丰腴起来。19岁那年,她接受了一个特殊的使命,去照顾刚刚被立为太子的朱见深。那一年,朱见深才两岁,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何被匆匆立为太子,更无法预见到,身边这个温润的阿姨会是自己钟爱一生的对象。

朱见深是明英宗的长子,经过“土木之变”,他的父皇被俘,叔父监国。祖母孙太后为防万一,立其为太子。3年后,赖在龙椅上不愿下来的叔父,不仅把英宗软禁在南宫,也顺手废了朱见深的太子身份,赶出紫禁城。

这位皇帝喜好太特别,最爱一位毒妇,结果差点让皇家断了香火……

明英宗与少年宪宗

10岁的时候,朱见深的命运随着父亲明英宗“夺门之变”复位成功,再次发生改变,他又成了大明帝国的皇太子。几年后,他到了大婚的年龄。明英宗为儿子选了12位美人,最后留下了吴氏、王氏、柏氏3人。公元1464年,英宗驾崩,朱见深继位,年号成化,也就是后来的明宪宗。

宪宗登基时18岁,而万贞儿已经35岁,并开始发福。《明史·后妃传》说她“机警,善迎帝意”,但关于她的容貌是否美丽,没有任何记载。皇帝的母亲周太后难以理解儿子如此专注的爱情,不禁发问:“彼有何美,而承恩多?”宪宗回答:“彼抚摩吾安之,不在貌也。”

按宪宗本意,皇后非万贞儿不可,而不是当时的吴皇后,但在皇帝婚姻大事上真正具有话语权的皇太后,是绝不会让一个宫女出身、年老色衰的人母仪天下的。

待到吴皇后被废后的第二年,成化二年(1466年)正月,万贞儿以37岁的高龄,产下一子,第一次做了父亲的朱见深大喜过望,派太监大祀山河。万贞儿也因此获得了仅次于皇后的名分——贵妃。

万贞儿从最底层的侍女做起,30多年苦苦挣扎,终于以皇长子母亲的身份,晋级贵妃,可谓实至名归。除了皇帝随时可能生变的爱情,这个皇长子,就是万贵妃一张最可靠的护身符。谁知这张护身符比爱情还要脆弱。孩子未满周岁,连个正式名字都没有就夭折了。幸好宪宗的爱一如既往。

然而,皇帝的家事就是国事。帝国无后,皇帝不急大臣急。大学士彭时劝导朱见深:“今嫔嫱众多,维熊(生子)无兆,必陛下爱有所专、而专宠者已过生育之期故也。望均恩爱,为宗社大计。”

宪宗一句话就给顶了回去:“内事也,朕自主之。”言外之意很明显:你们管得着吗?

这位皇帝喜好太特别,最爱一位毒妇,结果差点让皇家断了香火……

这次不愉快的君臣对话过了一年后,柏妃为宪宗生下了第二个儿子。两岁时,这个男孩被册立为皇太子。然而,死神再次降临。

关于孩子的死因,宫中传言直指万贵妃。真是其所为,还是遭人嫁祸?反正死了儿子的宪宗,没有流露出悲痛欲绝、追查到底的决心。

后来,宪宗每一次临幸其他嫔妃宫女,都有人记录在案;宫中一旦有女人怀上龙种,都有人及时报告给万贵妃。于是,这个还没有成形的胎儿,就被一杯堕胎药结束了生命。“掖廷御幸有身,饮药伤坠者无数”。

直到成化十一年(1475年),宪宗一觉醒来,面对铜镜,叹息道:“老将至而无子。”其时,宪宗29岁,华发早生。伺候皇帝梳头的太监张敏,就势跪倒:“老奴死罪!老奴欺君,万岁已有子也。”《明史·后妃传》接着写道:帝愕然,问安在。对曰:“奴言即死,万岁当为皇子(做)主。”

这个太监已经清醒地预见到自己的悲惨命运,同时也委婉地质疑皇帝保护骨肉的决心和能力。

宪宗还是将信将疑,于是在一旁地位更高的司礼太监怀恩顿首曰:“敏言是。皇子潜养西内,今已六岁矣,匿不敢闻。”朱见深大喜,急忙派人去迎接从未谋面的儿子。

这位皇帝喜好太特别,最爱一位毒妇,结果差点让皇家断了香火……

明宪宗与纪氏

这个孩子的母亲,就是那个在部族屠杀中侥幸不死,被强征入宫,并被误记为“纪妙善”的女人。以她悲惨而低贱的出身,起初只能充当最下等的宫女。然而,她的美丽和聪慧不会永远湮没,很快她被晋升为管理内廷书库的女官,而内廷书库又是皇帝常常驾临的地方。终于在一次愉悦的对话后,宪宗临幸了纪氏。 可惜的,这位纪氏并没有像《延禧攻略》那样完成麻雀逆袭的壮举,反而在之后的人生里历经了难以想象的坎坷和磨难。

就在纪氏顺理成章地怀孕后,万贵妃顺理成章地送来了堕胎药,宪宗顺理成章地保持了沉默。然而,这个未成形的孩子并未顺理成章地死去。纪氏的小腹一天天隆起,太监张敏向万贵妃解释说:那是一种怪病。于是,纪氏也被送到了北海西侧的安乐堂。

在那里,孩子降生。母亲抱着儿子彻夜未眠,然后,对着赶来探望的太监张敏说:“把孩子抱走,溺死。”张敏说:“皇帝还没有儿子,怎么能就这样丢弃呢?”不久,又一个女人加入了这场极度危险的游戏。几年前被废居此的吴皇后,在这个孩子身上看到了一丝希望。两个未曾绝望的女人哺育孩子一天天长大,在暗无天日的房间里,这个孩子连哭泣都成了奢望。

父子相见的那一天,宪宗抱起孩子看了很久,流泪说:“是我的儿子,像我,像我……”

这位皇帝喜好太特别,最爱一位毒妇,结果差点让皇家断了香火……

纪氏死了,在儿子得见天日的一个月后。这本是纪氏灾难重重的一生中,最美好的一个月。她和儿子被接回紫禁城,宪宗时常看望他们母子,与她牵手叙旧,共饮美酒。皇帝为她挑选的住所位于西六宫最南端,这里是距离皇帝寝宫乾清宫最近的一处院落,明初叫做长乐宫,后来才易名永寿宫。

然而,纪氏在这里,既没能长乐,更没有永寿。关于她的死因,《明史》这样写道:“或曰(万)贵妃致之死,或曰自缢也。”差不多同时,太监张敏也吞金自杀了。没有什么意外,他们早已清醒地预言了自己的死亡。

在皇帝父子相认的那一天,紫禁城欢声雷动,只有万贞儿几近崩溃,她不停地哭喊着:“群小骗我,群小骗我……”一个月后,那些骗她的“群小”接连暴亡。

小皇子的生命变得岌岌可危。这时,祖母周太后将这个可怜的孩子拉进自己的怀里。偌大紫禁城,恐怕只有周太后的臂弯,才可以挡得住万贞儿的杀手。

这位皇帝喜好太特别,最爱一位毒妇,结果差点让皇家断了香火……

万贵妃

有一次,万贵妃请小皇子去吃饭,周太后叮嘱道:“你去之后,千万不要吃东西。”因此小皇子赴宴时果然不沾任何食品,只称自己已经饱了。当宫人捧上汤羹时,年幼的小皇子说:“我怀疑此中有毒。”万贵妃既惊且怒。嚷道:“这孩才几岁就如此,他日必加害于我!”此后,她一改对宪宗后宫生活的控制,宪宗在妃嫔中走动不再受限制,妃嫔们有孕也能顺利出生,皇子渐渐多起来。万贵妃想以此要挟皇帝另立储君。宪宗对万贵妃一向言听计从,便有了更换太子之意,朝中众臣极力反对。而此时泰山一带突然出现地震,占卜者指地震的原因是上天警示如改立太子,必将引起动乱,宪宗心中恐惧,于是下令不准再议废太子之事。

成化二十三年(1487)春,万贵妃病死,42岁的明宪宗也因悲伤过度于八月去世。太子朱祐樘于九月壬寅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弘治”,是为明孝宗。

这位皇帝喜好太特别,最爱一位毒妇,结果差点让皇家断了香火……

明宪宗与明孝宗

事实上,宪宗留给儿子孝宗的,不仅是一个紊乱的朝政,而且是一个千疮百孔的国家。对于这些情况,孝宗在宫中为太子时已经是有所了解的。他即位之初,就着手改革弊政。起初他的精力主要放在了朝廷要员的人事安排上,待到这些问题基本解决之后,他便开始注重于对内忧外患的治理。

由于成化时期,宪宗皇帝宠信佛道,致使许多佞幸小人混入朝中,李孜省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以方术、房中术进献皇帝得到宠幸,然后与太监梁芳狼狈为奸祸乱朝政,打击忠臣,扶植朋党,是当时朝廷中的第一大害。孝宗即位之后立即逮捕了两人,使文武百官弹冠相庆。接着,孝宗皇帝开始整顿吏制,将成化朝通过贿赂,溜须拍马发迹的官员一律撤换,改革首先从内阁开始,罢免了以外戚万安为首的“纸糊三阁老”。同时,孝宗大量起用正直贤能之士。象王恕、怀恩、马文升等在成化朝由于直言被贬的官吏;徐溥、刘健、谢迁、李东阳等贤臣。为于谦建旌功祠,使得无论是朝中还是宫中都为之一新,时称朝序清宁。

这位皇帝喜好太特别,最爱一位毒妇,结果差点让皇家断了香火……

明孝宗

不过在最初的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并不十分了解孝宗其人。只知道他是一个出生于冷宫的一个身份卑贱的宫人之子,后来虽得到宪宗承认,但一直受嫉于万贵妃,甚至到成化末年,还有废立之危。因此,当这个十七岁的青年登基为帝的时候,除去得到一些正直大臣们的拥护之外,恐怕多少还有些同情,他的皇子生活实在太坎坷了。但是人们很快就不得不对这位年轻皇帝刮目相看,斥佞用贤的弘治初政,给成化后期混乱的朝廷打了一针兴奋剂,使明朝有了中兴的希望。

而这位皇帝又出奇地宽和善良,即使对当初迫害其生母的万贵妃家人,也表现了极大的宽容。对万贵妃本人,也没有听从臣下的建议对她削溢议罪。这一切都出于一个孝字,孝敬父皇,维持传统,以宽仁忠孝为主,他死后被定庙号为孝宗,也正因为此。

孝宗在内政治道上最主要的措施是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繁荣经济。弘治二年(1489年)五月,开封黄河决口,孝宗命户部左侍郎白昂领5万人修治。弘治五年(1492年),苏松河道淤塞,泛滥成灾。孝宗命工部侍郎徐贯主持治理,历时近三年方告完成。从此,苏松消除了水患,再度成为鱼米之乡。

这位皇帝喜好太特别,最爱一位毒妇,结果差点让皇家断了香火……

明孝宗

由于幼年生活的坎坷,孝宗一直身弱多病。但孝宗却勤于政事,不仅早朝每天必到,而且重开了午朝,使得大臣有更多的机会协助皇帝办理政务。同时,他又重开了经筵侍讲,向群臣咨询治国知道。孝宗还开辟了文华殿议政,其作用是在早朝与午朝之余的时间,与内阁共同切磋治国之道,商议政事。孝宗皇帝的勤政终于得到了回报,弘治朝吏治清明,任贤使能,抑制官宦,勤于务政,倡导节约,与民休息,是明代历史上少有的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和平时期。被史家称为“弘治中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