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中國爲什麼從來沒有出現神權壓制王權的現象?

samyasa


中國本土幾千年來,從來沒有出現過勢力和影響力過於強大的宗教。類似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那樣強大的宗教。東漢明帝時,佛教經西域傳入中國,後在中國部斷髮展壯大,在南北朝時達到訂峰,唐詩“”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就是對當時佛教興盛,寺廟林立的真實描寫。當佛教至始至終沒有影響到南朝統治者的決策,佛教僧侶也沒進入統治集團。

北朝的狀況如何呢?

北魏時期,北魏太武帝為了統一北方,實行全民皆兵,而且一直以來免除賦稅和兵役的和尚也難以置身事外。凡是五十歲以下的憎人全部需要還俗,而且在全國範圍推行天師道,最終逐漸演變成滅佛行為。

北周武帝在誅殺權相宇文護,獨掌朝政後,推行均田制,改進和發展府兵制度的同時,召集百官、僧道探討“儒、佛、道”三者的地位。最終得出“以儒為先,道教次之,佛教最後”,而這只是滅佛行動的開始。北齊滅亡後,佛教才迎來真正的滅頂之災。全國共有四萬多座寺廟北摧毀,三百多萬僧侶被強迫還俗。

後來還有唐武宗李炎,後周世宗柴榮的滅佛行動。

這些滅佛行動極大打擊了佛教勢力!當佛教勢力壯大影響了統治者的利益。比如寺廟佔有大量土地,大量人民入寺為僧尼,影響統治者的稅收和戰爭兵員等,統治者就毫不留情的打擊。所以這也是中國曆來宗教無法做到神權影響政權的原因。


愛歷史的三哥


神權壓制王權什麼情況下才能出現呢,其實有一個現成的很好的例子可以直接做說明,那就是羅馬帝國分裂以後的歐洲。

395年,羅馬帝國一分為二,分為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還是很厲害的,一直堅挺到1453年,東羅馬帝國最高權力屬於皇帝,信奉基督教,也是今天的東正教,後期教會權利增大但也沒有凌駕皇權之上。

西羅馬帝國就比較悲催了,476年就滅亡了,隨後法蘭克、倫巴德、勃艮第等等各色民族國家粉墨登場,各個小國林立,爭鬥不斷,這段時期持續了有一千多年,就是黑暗的中世紀。這麼多國家互相打,誰也搞不過誰,民眾過的是苦不堪言,大家普遍對於國家是不信任的,這就需要一個精神寄託,這時候基督教會就成了共同的信仰,教會日益做大,教皇權力凌駕於王權之上。

東羅馬、西羅馬帝國本是同宗,也都信奉基督教,一個是中央集權統治,一個是分崩離析。要知道,那時候的歐洲羅馬帝國是有文明的,後來的什麼法蘭克、日耳曼、勃艮第等等,在正統羅馬文明眼裡都是蠻邦夷族,跟野人差不多,但就是這些野人徹底摧毀了羅馬文明。所以整個中世紀歐洲可以說沒有文明根基的,又一直處於紛亂分裂狀態,這時候的宗教是最容易控制人的精神和行為的,宗教勢力做大不奇怪。可以看出來,即使是古歐洲那樣混亂的地區,也只有在在正統文明極度衰落、各個政權分崩離析的情況下才會出現神權高於王權的情況。

那我國為啥一直沒有神權當道的時候呢,我覺得這樣分兩部分來看,一個是先秦時期,一個是秦漢包括以後。

先秦時期時間很久,但是有詳細史料記載的是西周和春秋戰國,周天子推翻商王朝建立政權以後,特別注重禮法,雖然有祭祀占卜等行為,但沒有過分的神道出現。周天子推行分封制,各個諸侯分派各地,定期朝貢但是各個諸侯國都享有相當大的自治權。到春秋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做大,周天子已經名存實亡,各個分封國各自為政,戰亂四起。但是跟西羅馬帝國不一樣,西羅馬帝國是野蠻人入侵,那些外族約等於野人沒有自己文明,又沒有足夠力量建立統一。而春秋戰國是周本身的諸侯國自己想要更大的權力和利益,各個諸侯國本身都有相當厲害的文明,戰亂非但沒有禁錮人們的思想,反而由於沒有強制統一,大家思想十分開放。道儒墨法兵各門各派層出不窮,形成了百花齊放 百家爭鳴的局面。整個春秋戰國時期反而是我國古代思想最活躍,文明進步最大的時期。這種情況下要出現統一神權那是不可能的。

而秦朝一統天下之後,廢除分封制,施行郡縣制,經歷秦末戰爭以後建立了大漢,而在漢朝時候為了鞏固皇權,出現了一個十分厲害政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的推行和深入,就徹底隔絕了神權在中國統治的土壤,儘管後世也有分崩離析、外族入侵的情況,但是儒家的正統地位從沒動搖。而且儒教思想雖然深入人心,但它既沒有自己固定的組織機構,也沒有什麼最高領導人,相反,它的推行必須依靠皇權和一群互相輕視的文人,對皇權只有輔助作用。

由於儒家思想深入人心,並且跟各個政策互相融合,所以即使在少數民族政權入侵統治時,也會十分重視跟儒家的互動,儒家的正統思想即使在元代都沒有動搖。而中國流行最廣的兩大宗教又如何呢,道教尊奉老莊,講究的就是清修無為,所以它對統治者的影響至多停留在煉丹修仙一道上,比如漢武帝晚年追求仙道,嘉靖皇帝更是練了一輩子道,但是統治手段和御下大臣全是儒家的一套,道教始終就成不了氣候。

佛教是外域傳進的,它就要厲害一些了,在某些階段會盛行一時,可是統治者對於過於盛行的宗教都會小心提防的,所以歷史上出現過大規模的滅佛運動,比如有名的三武滅佛。分別是說在北魏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時期,佛教特別興盛,而且已經有點得意忘形,妄圖插足朝綱了,結果怎樣,幾個武帝以鐵腕手段分分鐘讓他們知道自己姓什麼。帝王手段是十分殘酷而且雷厲風行的:摧毀寺廟,焚燒經卷,強逼還俗,不聽就殺。可以看出來,歷代統治者對於神權都報以謹慎態度,而且每次滅佛運動都有儒家的推動,儒家的目的和口號都是保衛皇權,這跟統治者的步調是一致的,所以宗教神權永遠折騰不起什麼水花。

正是由於儒家思想已經深入到古人各個階層的骨子裡,而且與統治王權互相補充互相促進,大家對宗教永遠保持一種親而不佞的態度,無論自下而上還是從上到下神權就佔據不了主動地位,更別提凌駕王權之上了。


一覽眾河小


為什麼中國古代歷史上,沒有出現過神權一家獨大,乃至於壓過君權的時期呢?即使是梁武帝,佛教大好基友,把自己都給捐獻給寺院了,也沒有出現過教權一統天下的局面。

原因主要有三個。第一個原因,中國的國土雖然廣闊,但民族成分比較單一,比如95%以上都是漢族人口,這樣比較容易管理,不易分裂。而分裂,則給宗教壯大勢力提供良機。第二,中國的地形比較平坦,雖然局部看溝壑很多,也有很多大江大河,但與歐洲比較,則屬於溫和的地貌。看看歐洲,地貌比中國複雜多了,地形呈現破裂狀。中國地形好,則容易造就大一統王朝。而在大一統的國家,君權都是非常強悍的,國家的體型越龐大,皇帝的力量越大,不像小國家,抵禦不了神權。第三個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儒家或者說儒教在中國朝堂上具有意識形態的壟斷地位。

儒家到底是不是宗教,學術界爭論很大,比如世界宗教研究所的前所長,任繼愈先生,他就認為儒家是一種特殊的宗教。任先生的弟子,儒學會會長,李申教授也認可這個結論。這個暫且不表。無可否認,儒家的力量很大,在中國2000年的思想史裡面,佔據了絕對優勢,因為儒家掌握了絕大多數的資源。即使是皇帝,也要拜孔子,因為孔子是萬世師表,只要你讀儒家經典,孔子就是你的老師,包括皇帝。通過科舉,儒家弟子牢牢把握了做官的資源,使得世俗的力量呈現壓倒性態勢。而神權不具備這種力量。

190



懷疑探索者


之前“靜Yes”寫過一篇相關文章,現整合補充如下:

簡單說來,中國之所以沒有出現神權壓制王權的現象,一是由於中華大地王權的形成遠遠超前於宗教的發展;二是由於宗教的固有缺陷始終無法超越王權。

1、大一統理論先入為主,外來宗教並無優勢

世界三大宗教雖然都向中國有所滲透,但最早和最成功的,當屬佛教。佛教產生時間最早,傳入中國的時間也最早。

不過佛教雖然誕生遠遠早於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但是進入中國卻是在東漢時期。而彼時,中國的大一統思想已經形成了200多年。

秦始皇確立了專制皇權的大一統理制度後,在大一統理論下,皇帝們享受著九五之尊的尊崇和萬國來朝的榮耀,自然沉迷其中無法自拔。

此時你佛教來一句,皇帝陛下,其實你還不是最牛的,你知道嗎?在遙遠的西方極樂世界,還有個佛祖比你更厲害,你要......

我相信,皇帝會很快清醒過來,然後讓人把你拖出去砍了,然後臨死前告訴你:“你看,這就是皇權的厲害之處!”

大一統理論是成熟而不斷完備的理論,這一理論根植於人民心中,有著廣泛的認同,相比於佛教而言,人民更樂意接受大一統理論。

所以,佛教在最初的時候,並沒有什麼優勢。其他宗教更是如此,中國的國情就是這樣,如果外來宗教不進行本土化改革,外來事物很難有所作為。

2、三武滅佛,確定了宗教必須尊重皇權的政治原則

佛教自進入中原起,就與本土的儒學和道教發生著激烈的衝突。

前期,統治者欲利用佛教輪迴的學說麻木和愚昧百姓,便於統治,並給予了相當寬厚的條件,比如寺廟可以擁有田產並不需要納稅。但是很快佛教就利用這一優惠大舉擴張,導致大量的社會財富被寺廟吸走,進而導致國力衰微,社會開始動盪。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以及後周世宗柴榮,針對當時佛教成為國家嚴重威脅的狀況,推動滅佛運動的展開,合稱為“三武一宗滅佛”。

因為皇權不遺餘力地打壓,導致進入中原的佛教不得不夾著尾巴做人,最終達到和道教、儒學“三教合流”的水平,成為皇權的重要輔助,而不是凌駕於皇權之上。

經歷了四次所謂“法難”,佛教開始了深刻的反思。宋代的宗頤禪師檢討說:“天生三武禍吾宗,釋子回家塔寺空,應是昔年崇奉日,不能清檢守真風。”《百丈清規》雲:“道場以無事為興旺”。由此可見,佛教終於在不斷的鬥爭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經過激烈的衝突和本土化改革,佛教終於成為皇權的重要輔助,再也不具有和王權交鋒的能力。

3、中國人的務實主義,導致宗教在中國沒有市場

世界上很少有中國這樣務實的群體。

在遇到困難時,不管你是釋迦牟尼、耶穌還是真主安拉,只要能讓我逢凶化吉,我拜誰都行,受多少罪也在所不惜。

但是在化險為夷後,指望著中國人每週固定時間去教堂做彌撒,對不起,我還要種地;指望中國人遵從伊斯蘭教教義把世代吃的豬肉徹底禁了,對不起,給玉皇大帝上貢剩下的豬肉不吃就浪費了。

所以,中國人在宗教方面的務實精神舉世罕見,這讓所有宗教在深入百姓心中都變得不可能。

因為大一統理論初創時,儒家文化就成為中國人的行為準則,儒家推崇的仁義禮智信在任何時候都主宰者國人的行為準則,影響著人民的方方面面。而外來宗教首先的一點就是讓中國人放棄尊崇了幾十年的儒家理論,徹底與舊世界告別,這對於中國人而言是不可想象的,其嚴重程度比起清朝的剃髮令有過之而無不及。

而且,中國人以農耕文明為主,居有定所,因此鄰里之間組成的人情關係成為中國人主要的人際關係,而一旦接受了外來宗教,勢必要將自己和鄉里鄉親劃清界限,這意味著以後就是兩個世界的人,所以信教前都會慎之又慎。

而更多的中國人,則是利用一下,並無惡意。

沒有市場也就意味著沒有與皇權抗衡的基礎!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夜史


今天我來講一個西藏地方政權被神權威脅,君主憤而反抗的例子。

首先,你這個問題應該這麼說,“漢族政權為什麼沒有出現神權壓制王權的現象”。歷史上中國的政權不是隻有漢族人建立的,還有其他少數民族的政權。在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中,神權壓制王權或者說威脅到王權的例子並不少見。

松贊干布毫無疑問是西藏名片式的人物,他和吐蕃王朝是西藏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歷史。但可能很多人並不清楚,松贊干布並不是吐蕃國家的締造者,在其之前吐蕃還有32代贊普。

只不過吐蕃,從松贊干布開始一統西藏,才能真正稱其為“王朝”,而之前的,不過算是一個王國而已。

今天我們要講述的便是松贊干布的先祖,吐蕃王國時期的一位領袖——止貢贊普

首先有一點需要強調,現在雖然藏傳佛教在西藏居於當仁不讓的領導地位,但在漫長的歷史時期裡,苯教曾有一段無比光輝榮耀的歲月。在整個吐蕃王國時期,掌控藏族精神領域的信仰恰恰是苯教而不是佛教。

有歷史記載可查的吐蕃第一代贊普——

聶赤,便是被當時的苯教勢力扶上王座的(史稱“十二智苯”)。

因而,松贊干布之前的32代吐蕃贊普,每一位都拜苯教法師為護國上師,修建自己的苯教拜堂,而國內的大小政事都有苯教上師參與,出現了所謂“王辛同治”的現象。

“王辛同治”,“王”指贊普的王權,“辛”自然是以“古辛”為代表的苯教勢力,甚至有“辛始置於王者之上”的說法。

止貢贊普也不例外,他繼位時也是一位苯教信徒,拜帕瓦財角為上師(辛布),並修建了薩利西倉為自己的宗教拜堂。

但教權的極度膨脹,已經到達了沒有“辛苯發話,王不敢降旨,大臣不敢議事;不唱辛苯歌舞,君臣不敢歌舞”的程度。

這就讓性格強悍的止貢贊普有點坐不住了,大臣樂贊協曾向他進諫:“頭上的帽子過大,會累得汗流浹背;美食吃得太多,也會引起反胃;聽任別人的蝨子爬到自己腿上,最後它會爬到你的頭頂。現在贊普與法師的權勢相當,如果一直這樣下去,到了贊普子孫之時,權力肯定將被苯教奪去。”

最後,他直言不諱的說道:“贊普如果不忍下令殺死法師們,就把他們驅逐到邊遠的地方去吧。”

止貢贊普也對教權的滔天權勢再難忍受,他將諸辛苯召來,說出了他的決定:

“此地域,無法容納我的國政和你們的苯政,故將苯神、四苯門以及辛布格考鐵盤和角解布蘭察二人等留下來守護我。其餘諸辛苯要麼離開吐蕃地區,要麼在我的國度裡不許行苯之儀軌,你們可以自己選擇此兩路的任何一條!”

應該說止貢贊普驅逐苯教的手法還算溫和,他至少在雅礱地區保存了苯神和一定數量的苯教法師,可能他也考慮到民間對於苯教依舊有信仰需求。令他厭惡的,很有可能是那些盤踞上層的苯教法師們(苯辛)。

但已經長久品嚐權利甘美的苯教勢力不幹了,他們挑動聯盟內部另一個首領羅昂達孜,殺死了止貢贊普、放逐了他的妻兒。

持續了七年的止貢滅苯事件,以王權被顛覆告終。又過了十三年,經過艱險的努力,止貢贊普的兒子“佈德貢傑”復國成功,重新登上了贊普的王位。

這段離奇的經歷,記錄在苯教典籍《苯續日光燈》:“滅苯七年後,國王被洛昂殺死。洛昂將國王止貢殺死後,將其屍體裝入銅缽中拋入娘曲河,還將止貢的兒子佈德等流放到貢布地方,把諸妃子謫為平民去牧羊,而自己卻登上國王寶座,歷時十三年。”

初登王位的佈德貢傑贊普,馬上宣佈了自己對苯教的態度,他向主持父親葬禮的苯教法師深深鞠躬,並獻上美酒,說道:“父王雖憎恨苯教,而我卻要興苯。請你們繼續誦經,為去世的贊普送去安詳,為在世的贊普,祈求福澤永恆不滅。”

吐蕃王國的君權和教權在經過二十年的流血博弈後,再度因為互相需要而達成平衡。

止貢贊普滅苯的經歷,對西藏曆史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首先,我們現在看到西藏神話中,止貢贊普因為祭祀中的誤會,起了個歹名(止貢的意思是“死於刀下”),導致他性情暴孽、行為乖張,喜歡和人單挑比武,最終死於比武的記述,都是為了掩蓋滅苯篡位而幻化描摹的。

一個簡單的證據就是,如果止貢贊普只是在比武中偶然失手被殺,他的妻子兒女有必要馬上逃走嗎?而且,一逃就是13年。

其次,止貢滅苯的失敗,給了吐蕃王室一個重要的教訓。讓他們清醒的認識到,西藏地區的社會生活沒有宗教參與是萬萬不行的。因而,佛教的引入其實是平衡苯教的一種政治手段。

最簡單的證據就是,之後吐蕃歷史上佛苯之間的絞殺,每次興佛抑苯都是贊普推動的(唯一例外是朗達瑪贊普滅佛),

而每次興笨抑佛都是假大臣之手。(如果大家對西藏曆史上佛苯之間綿延數百年的絞殺有興趣,我們找個機會仔細講講)

再次,苯教經過了止貢事件後,也對自己的行為進行了約束反思和調整。

苯教典籍也承認,止貢滅苯是有其內在原因的,總結起來有三大因和三小因:
“第一大因是國王本人至高無上、傲慢無理、權勢顯赫,故燃起不可遏止的嗔憤之火;
第二大因是辛布指引眾生,非常自傲,故燃起驕傲之火;
第三大因是大臣高居要位,自視甚高,故燃起嫉忿之火;
三小因是僧侶和大臣以及妃子們之間相互離間明爭暗鬥。”

止貢贊普之後,苯教開始注重了典籍的系統性整理,逐漸剔除了一些早期原始崇拜神秘主義的內容,在葬俗儀軌等方面進行了規範。

因為苯教出現了這些改變,止貢滅苯也成了苯教歷史上,前弘期和中弘期的分界點,之前的苯教稱為“篤本”,而之後中弘期的苯教稱為“恰笨”

最後,我們看待古代涉及宗教的問題,不能將其簡單看成信仰問題。古人科學知識的匱乏,導致對很多現象充滿畏懼,而宗教成了解釋未知的一種途徑。

所以很多時候,先民們恭順宗教來源於對未知的敬畏,這也算是人類對恐懼的一種本能。


我們在這裡探討宗教問題,都是以歷史作為視角的,首先要將所有歷史人物都先定義為“是一個人”。如果,您是一位信眾,認為某位宗教領袖是“行走在人間的神”,那我們就沒有討論問題的邏輯基礎了。



藏地讀行


在中國歷史上,神權壓制王權的難度有點大,不具備操作性。

第一,中國是一個,擁有完備歷史記錄的國家。

從三皇五帝到當朝當代脈路清晰,在這種情況下,中華民族很少會在歷史進程中迷失自己。所以,神權很難從中插上一腳,比如佛教進入中國後為了讓人們接受,只能進行本土化改革。

(中國歷史記錄完善,從原始社會到當代都能說清楚,各國文化中唯一了)

第二,王權並不是憑空而來的,它來自於最基層勢力的支持!

古人云,王權不下縣!

所以,嚴格意義上來講,像劉邦這種曾經當過亭長的人,並不屬於公務員,但他卻是古代社會統治民眾的基礎。在中國,從民間到皇帝,不崇拜神而崇拜祖先,祖宗崇拜的思想一直都是主流,思想上的統一,利益上的一致,也讓神權很難取而代之,得民心者的天下。

(統治者知道,王朝的建立來自於民眾的支持而不是神)

第三,中國文化中,神和人是利益交互的關係!

在中國的文化裡,神仙和老百姓之間是一個利益交互的關係。

打個比方,天不下雨了,老百姓會去龍王廟求神降雨。說是去請求神仙降雨,實際上就是拿著各種禮物去和龍王進行利益交換。意思就是說,東西給你了,你要收下就給我降雨。你要收下不降雨,就把廟給砸了,做神不能沒有誠信!

(據說西門豹的廟也因此被砸過)

可見,在中國老百姓的心中,對於神並沒有像一些國家那樣保持著無條件的敬畏和迷信。

第四,在中國,神仙段位比較低。

很多神自古以來地位都低於王權。很多神仙都是王權體制下冊封的。也就是說,嚴格論起來神仙和大臣們一樣,是天子的打工仔,只不過崗位、職責不一樣。

有時候,皇上的大臣也會去神仙那裡面做個兼職,比如西遊記裡面魏徵上到天上斬徑河龍王。

說到冊封,不光是皇帝能夠冊封神仙,就連老百姓也可以,北方的民間流傳比較廣的黃大仙,就是來自老百姓的認可。所以,黃大仙算是一個沒有正式編制的民辦神仙吧。

由於以上原因,神權很難在中國做大,除非消滅延續了五千年的中國文化!


歷史風暴


其實在中國歷史上是有神權壓制王權的現象的,只不過被統治階層虛化罷了。像古代也宣導君權神授,這不過這個所謂的神是虛幻的天,並不像西方人那樣是實實在在的宗教和賦予權力的教皇。



自秦始皇一統天下後,中國正式開始步入了封建君主專制時代,並確立了皇帝至上的絕對權威。從此之後封建王朝就是皇帝一個人當家做主,皇帝自稱是真龍天子,自認是天的兒子,絕不允許有任何威脅皇帝權威產物的存在,包明朝廢除丞相制也是這個道理。



很多人可以會提出疑問,中國也有過宗教啊,比如本土道教、儒教以及印度傳來的佛教,那為何沒有成為制約到王權的枷鎖呢?

首先就是本土的道教和儒教不與王權衝突,反而是輔助王權穩定。像儒家提倡的就是大一統思想,不要搞獨立割據,要忠君愛國等等。道教呢就更簡單了,就是給老百姓塑造信仰的,讓人們安居樂業心態平和,宣揚尊道貴德,所以本土宗教雖然神話但並不與王權對立。



佛教在傳入中國的時候是受到了質疑,甚至還有統治者認為它是在挑戰王權,甚至在歷史上出現了數次統治階級發起的大規模滅佛運動(即實行焚燬廟宇,搗毀佛像等極端行為)

後來為了適應中國國情佛家也及時調整,減少神權與王權的矛盾。當然,在中國古代社會,神權是沒有生存土壤的,即便是政教合一那也是王權凌駕於神權之上的。

(我是納蘭軒若,歡迎互動交流)


納蘭軒若


中國歷史上實際出現過神權和王權相爭,甚至一度壓制過王權的時期,但是在商周之際發生了轉折,也導致了未來無論本土宗教還是外來宗教,都處在王權的控制之下。

這段轉折期,經過了後人不斷的演義和藝術加工,逐漸成為了著名的神話故事《封神榜》。當年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就曾有疑問,故事為什麼發生在商周時期?為什麼叫封神榜?為什麼唯獨姜子牙最後沒有被封神?

隨著後來我對中國文化和歷史的瞭解,我逐漸認識到,上古部落時期人類科技文化程度還較低,對於很多自然現象無法理解,只能假借神來解釋。而部落中一些比較聰明的個體,比其他人更多的掌握自然知識。當他們發現某些草藥可以治療疾病,或者某些自然現象能夠預示未來氣候的變化,這些知識可以用來換取部落有限的資源。他們自然不會輕易傳授給其他人,為了保護自己的“專利”,便利用了其他部落民對神的敬畏,將其包裝成神蹟。

這部分人逐漸發展成了部落裡的巫師階級,掌握部落的醫療、文化教育、文字記錄、占卜決策,其權利要比部落首領更大。通過考古可以佐證,我們現在發現的甲骨文都是關於部落重大事件和決策的記載,這些內容全部以卜辭的形式被記錄下來。

即使後來夏啟家天下,巫師所代表的神權在夏商時期仍然有著比王權更大的影響力,尤其是商朝的祖先契,本身就為舜帝掌管文教事務,和巫師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商王的所有重要活動,戰爭、出行、建造宮殿、婚嫁等等都需要諮詢巫師的意見,只有佔到吉兆才能行動。對於商朝的考古甚至發現過大量活人獻祭的遺蹟,甚至有人曾經分析美洲的瑪雅文明和商文明有很多相似之處,可能是商後人遷徙到美洲所建立的。

但是隨著文明的發展,王權和神權之間分析越來越大,這時候出現了一位被後世稱為無道暴君的商朝君王——武乙。注意,商紂王是帝辛,武乙是其曾祖。

武乙不敬鬼神,實際上也是對掌握神權的巫師階級的進攻。一次,他命工匠雕刻了一座惟妙惟肖的天神像,並叫一個巫臣代表天神和他下棋,結果連勝三盤,武乙指著天神像大笑說:“你既然是天神,怎麼會輸給我?如此不靈驗,怎麼配做天神?”命人痛打神像。

後來他又想了一個侮辱天神的方法,命人做了一個皮口袋,裡面裝滿血,然後高高掛起,在眾臣面前搭弓射箭,頃刻間汙血漫天灑下,這件事被後人稱為“辱神射天”。

但是很快,武乙因為他的辱神行為得到了“報應”。傳說有一次他在渭河平原上打獵,突然晴天霹靂不偏不倚剛好打中他,當場死亡。有現代專家分析說,有史料記載武乙晚年經常在渭河平原和他國作戰,很可能是死在戰場上,巫師為了報復而篡改了死因以汙衊武乙。

不管真相如何,武乙的行為說明了商朝後期,王權和神權之間的矛盾已經不可調和了。到了帝辛時期,更是成為商朝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後世記載商周暴虐,寵幸妲己導致商朝滅亡。

但是在武王伐紂的誓言中,列舉了商紂6大罪,不重視祭祀和不信天命就佔了兩項。可見商的滅亡背後還有神權的影響,這也契合了《封神榜》中,商周之間的戰爭實際是闡教和截教在主導。

而神奇的是,武王伐紂時,占卜結果為兇,加之風雨突至,如果按照巫師們的那一套,是不宜出征的。姜子牙卻搬出周文王的遺訓,已經決定了的事不必要再卜卦。不知道周文王有沒有說過,但是作為後天八卦的創始人,在這方面擁有絕對的權威,周軍得以順利出師。

不過也可以看出來,在這時候無論是商還是周,王權已經開始不再依賴神權,即使是周成功的取代了商,神權的日子也將不好過。

果然,在周滅商後,周公旦汲取了商朝滅亡的教訓,最終創建出“禮”,制定等級社會的規則制度,對於人們一切社會活動,祭祀儀式進行嚴格的規定。不在“禮法”規定內的祭祀,都會被認為是淫祀而禁止。

所以為什麼周朝之後,神權再也沒有壓制過王權,這是因為周公用了一種叫做禮的東西替代神權裡的宗教信仰,指導人們的行動,將神權徹底的關在了牢籠中。

這下明白,為什麼要叫《封神榜》,而姜子牙為什麼封了所有神,自己最終卻是人。這是表示,所有的神皆是人封的,需要為人而服務,神權在人權,在王權之下!

東周後期,中國進入百家爭鳴的時代,中國人的思想和文明得到了空前的解放和發展,對於各種自然知識已經有足夠的瞭解,無神論已經開始出現,連儒家實際也是“敬鬼神而遠之”!這種思想即使到歐洲中世紀都是不可想像的,而且中國這時候已經出現了渾天說,認為地球就和蛋黃一樣懸浮在雞蛋中,宇宙萬物不再那麼神秘,不可觸碰。

所以思想的解放後,佔中國主流地位的士族大夫可以說已經對神並沒有多少敬畏之心了。至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奠定了君主集權的大一統思想,有這主流士大夫支持的強大君權,使得神權在中國再也沒有機會凌駕於君權之上。

神權的發展總是需要亂世,所以混亂歐洲神權才能佔據統治地位。在中國統一是主旋律,雖然在分裂時期很多宗教努力過,但是隻要迎來大一統王朝,神權立刻就會被打擊。

在南北朝時期,佛教利用亂世快速發展,梁武帝就是非常著名的和尚皇帝,但是經歷“三武一宗”滅佛後,佛教迅速被中國同化,現在的佛教已經完全不同於古代印度本土的佛教。

唐朝時摩尼教傳入中國,因回紇在平定安史之亂時有功,所信奉的摩尼教在中國快速發展,後在唐武宗滅佛過程中,受到承重打擊,轉入秘密。又與中國民間信仰結合,成為明教,此後不斷起義,宋時方臘起義,元朝明教起義,明朝白蓮教起義,清明白蓮教紅燈照等,可以說誰當政就反誰,可以說和神權想要獲得統治地位有關。但是每次被當時的君權所嚴厲打擊,連金庸的小說裡明教也都是被稱為魔教。

其他還有各種宗教的努力,但是在大一統的強大君權下都沒有成功。

除了以上客觀的原因,在中國神權始終無法壓制君權,中國人的性格有很大的關係。實際上中國人是世界上最不迷信的民族,我們去拜神,大多是以交易的目的。我供奉你,你保佑我,都是有目的的,很少是無私的奉神。

這主要來源於中國自古是一個農耕國家,而歐洲和中東地區大多是漁獵或遊牧文明。歐洲人一直到文藝復興才學會種地,他們之前更多的是依靠漁獵和貿易,像中東地區偶爾也會用打劫來調劑生活。

這就決定了他們依靠運氣的成分更多,運氣好能打到一隻大野豬,運氣不好可能這幾天就要捱餓。為了虛無縹緲的運氣他們就將希望放在了同樣虛無縹緲的神上,久而久之,基因中決定了他們更傾向於神權。所以可以看到即使到了現在歐洲美國等對基督教的信仰依然非常狂熱。

而中國人是靠種地生活,雖然也要看天吃飯,但是自己的勤勞才是關鍵,造成了中國人更相信人力勝天的性格。同時在耕種過程中,經過幾代人的經驗,逐漸發現季節氣候都是有規律可循的,自然也不是那麼的神秘,一代代下來對神的信仰就單薄很多。使得神權失去了足夠的生長土壤。


Rick潘維鏞


中國歷史上,出現過以禮法把君主和權力關進牢籠的朝代——周王朝。

而沒有出現類似中世紀歐洲以及穆斯林世界的政教合一,神權壓制君權,神權至高無上的王朝。

是因在傳統文化中,除墨家之外,儒道法皆不信鬼神。

其中,儒家最為典型,依據《禮記》的觀點:人死為鬼,聖賢死為神。

孔子又曰:敬鬼神而遠之。

儒家所敬的鬼神,僅僅是祖先崇拜。孔子既慎終追遠,民德歸厚。又不以死者害生者,重視現實世界的生活。更反對上帝創世說。

儒家和道家都認為,人類萬物,日月星辰。並非上帝創造。而是源自自然法則和客觀規律。

老子謂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孔子謂之: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正如摩尼教創始人摩尼所言:除了兩隻眼睛看世界的中國人,和一隻眼睛看世界的希臘人外,其他民族都是瞎子。

在神權至上的中世紀,基督教會屠殺了幾百萬異教徒。此之謂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楊朱學派


如果你瞭解歷史,這個問題並不難解釋。

所謂神權指宗教的神權,而宗教大都產生在公元前後。

所有人也都知道,宗教產生在奴隸社會,本質代表奴隸社會的意志。

那時候的中國在幹什麼?

那時候百家爭鳴已經結束,中國正找個契機進入封建社會,早要與奴隸社會說拜拜了。

而中國最有可能成為宗教的學說,在我看來就是墨家,別說墨家搞技術,他們主要主張可不是技術,信鬼神與兼愛才是主張。

你會發現世界三大宗教開始也都是這種提法。

在戰國末期,墨家就沒了聲音,這是歷史的選擇,在歷史洪流面前,最先被淘汰。

你會發現西方中世紀,宗教統治社會,我們不談論這個社會怎樣,當王權佔上風,把宗教世俗化之後,歐洲才得以發展,迎來文藝復興。你就知道宗教對社會的壓制有多大,那些鼓吹宗教的,本質還是奴隸社會的意識。

解放前西藏,還是農奴制,一個奴隸社會變種的制度,西藏人都沒進入過封建社會。那時候的西藏充斥著愚昧,落後。

你會發現當宗教佔上風,對其它社會形態都有抑制作用,而導向的也只能是奴隸社會。

千萬別聽宗教吹說一些問題,中國哲學創建封建社會,所產生的理論是玄學,封建社會是來證明中國哲學,不是宗教。

西方哲學創建資本社會,所產生理論是科學,資本社會證明西方哲學,與宗教也沒關係。

現在宗教徒原來吸玄學的血,現在吸科學的血來偽裝自己,本質卻還是奴隸社會的走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