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安海的這幾條尋常巷陌里竟隱藏著千年文化!

春節期間,晉江安海鎮迎來了回鄉探親、旅遊觀光的大量人潮。無論是本地、異地鄉親還是外來遊客,大家都能在安海的街頭巷尾感受到古鎮的變化,感受到濃濃的年味。尤其是,“安平橋-歷史文化街區-石井書院”人文旅遊線路雛形初現,春節期間,獲得了前來旅遊的市民和海內外遊客的青睞。

這條旅遊線路有著什麼人文歷史的故事?未來它將以什麼樣的面貌同世人見面?本期旅遊君帶您走進老街巷,瞭解那些隱藏在尋常巷陌的安海故事。

“大紅燈籠高高掛,安平古鎮年味濃。”在外工作的陳先生春節期間回到安海,驚喜地發現通往他家的巷弄掛起了一串串紅燈籠,喜慶十足,不禁拿起手機拍下眼前美景。

泉州安海的這幾條尋常巷陌裡竟隱藏著千年文化!

此次古街巷懸掛起的紅燈籠串聯經過的線路,正是安海鎮短平快啟動的安海歷史文化街區旅遊路線。該線路以三里街為起點,沿石獅巷-西河境-大巷-館口巷(成功西路)-三里街(中山中路及中山南路),全長大約1329米,串聯起高長春古宅、施氏古厝群、陳清機宅、頂林、下林、石井書院和三里街傳統風貌區。

在三里街(中山南路)上,一塊大型安海三里街歷史文化街區導覽圖展板,為市民遊客指明瞭旅遊線路的方向。

泉州安海的這幾條尋常巷陌裡竟隱藏著千年文化!

開啟這段歷史文化街區探訪之旅,首先會經過石獅巷。

泉州安海的這幾條尋常巷陌裡竟隱藏著千年文化!

據悉,石獅巷的由來,源於巷口的石獅子。巷弄裡的老人告訴記者,過去,那尊石獅子立於巷口石臺上,石獅子有兩尺多高,身披紅布,很是威武,平日裡巷內的居民會設攤供奉,祈願其保佑一方平安。此前因舊城改造,石獅子被暫存放於石井書院內。

“紅磚白石雙坡曲,出磚入石燕尾脊。”進入石獅巷,映入眼簾的就是一整排閩南極具特色的“皇宮起”古大厝,高長春古宅、施氏古厝群,就藏匿在其中。從高處俯瞰,方知低調的大門內,別有一番景象。

在安海的歷史文化街區裡,藏匿的不僅是壯觀的歷史古建築,還有古建築背後為人稱道的家國故事。

在安海石獅巷45號,有一座建於1929年的三開間兩進“皇宮起”閩南紅磚建築,它外觀樸素,然後門前豎起的兩塊石碑,則彰顯了它省、市級文保單位的身份。

這座有著89年曆史的古厝,是我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愛國僑領、實業家、慈善家陳清機先生的故居。

說起陳清機,許多人的第一個想到的便是泉安公路,這條始建於民國年間的福建省第一條民辦公路至今還發揮著重要作用,其創建人正是陳清機先生。陳清機一生心繫家鄉和祖國,主張實業救國,樂善好施,救濟幫助了許多人,在社會各界享有盛名。因此在陳清機故居里多處嵌有名人志士的題贈。

在距離陳清機故居不遠處,有一條安海早期較為寬敞的巷弄名為大巷。而大巷裡的“頂林”“下林”兩座歷史建築,在安海實屬家喻戶曉。兩座建築木石構建精工巧飾,雕樑畫棟,寬宏華麗。而屋主人的善行則為這兩棟建築賦予了更多的內涵。

據大巷內的居民介紹,“頂下林”是林瑞佑、林瑞岡兩兄弟的故居,兄弟二人積資雄厚,熱心公益,倡建安海明善堂,築路修橋,濟困扶危,他們的善舉曾獲得朝廷授牌“樂善好施”褒獎,廣受讚譽。

古厝的人文故事令人動容,在安海的歷史文化街區裡,不只有名人故居,還有許多不可忽視的歷史文化,包括宗族、鄉愁、民俗、信仰文化等。

陳氏宗祠、伍氏宗祠、李氏宗祠、高氏宗祠……在歷史文化街區方圓百米範圍內,多座宗祠零星分佈其中。據悉,宗祠的建築大多講究“風水”,通常是在祖先最先居住的地方,一些家族建宅時,往往先建宗祠。該區域宗祠的集中分佈,也側面反映出了該地區氏族聚居的密集程度。

泉州安海的這幾條尋常巷陌裡竟隱藏著千年文化!

據介紹,氏族宗祠建築往往蘊藏著極其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內涵。大門、享堂、燈梁、樑架、大門前的石埕上樹立的“石旗杆”在修建時都十分嚴謹和考究。

在石獅巷的伍氏家族中還出了一個清朝“世界首富”伍秉鑑。據悉,現如今伍氏宗祠中藏有廣州十三行伍氏房譜,房譜上刊載了一幅油畫,油畫上的伍家花園名為“安海鄉”,可見其對家鄉的懷念,並沒有忘記祖輩是從安海移居廣州。

在安海傳統街區裡,除了氏族宗親的聚集,還有另一種串聯起鄰里和諧關係的文化存在,那就是“境埔”文化。

“九圍十八埔二十四境三十六巷”是清朝對安海行政區域的地名劃分。如今,這些地名多數仍為人們所沿用。在“境”內因民俗、信仰文化的影響,架起鄰里間的相聚、溝通的橋樑。有事出門請鄰居照看家裡;閒來共坐於門前的石凳談天;入夜前點亮家門前的路燈,照亮鄰居回家的路,已成了巷裡人家生活裡的習慣。

可能在每個安海人的心中,古街巷有著不同的意義和內涵,那些文化和記憶可能關於特色建築、名人故事、宗祠文化、信仰文化,也可能是巷弄裡的一棵樹、一個石階、一個窗戶鋪子、一塊石敢當,它們都帶著歷史的味道和生活的煙火氣。說不清道不明,卻與這裡的人息息相關。

接下來,安海鎮將會統籌做好古鎮的保護和更新工作,不斷完善歷史文化街區周邊市政配套,包括持續推進歷史文化街區周邊環境衛生的整治、6個公廁的改造、導視系統的建設、夜景工程、古建築的保護修繕等工作。

商貿繁榮的三里街“似乎什麼都能買到”

今年春節前夕,安海三里街夜景提升工程順利完工。每當夜幕降臨,三里街上的建築就會被瞬間點亮。這條老街南接白塔,北至寮仔口城門樓舊址,全長約三華里,故俗稱“三里街”。

對於古代三里街的舊貌,明末清初編纂的《安海志》是這樣描述的:“今市散處,直街曲巷,無往非貿易之店肆,約有千餘座。蓋四方射利者所必趨,隨處成交,惟直街為最盛。”志書所言的“直街”正是三里街。

“歷史上的安海,人文興盛、商貿繁榮,是閩南地區傑出的文化古鎮和商業重鎮。而古時的三里街因臨近港口,商貿繁榮。千百年來,商旅蕃客從這條三里街上走過。三里街周邊所延伸出的就是安海過去的居住區,而安平商人許多也正是從這條三里街走向了世界。”家住高厝圍的陳老伯說道。

在三里街上經商的顏女士則講述了一段老一輩口中的三里街:從前聽老一輩說起,過去的三里街寬不足兩丈,間距狹窄,對面門的商鋪店家可以隔街牽手。直至1919年,愛國華僑陳清機主持了對三里街的拓寬改造,他移植了南洋式騎樓風格建築,中西合璧的建築樣式,行人在騎樓過廊街道里穿行,不用擔心日曬雨淋。民間稱其為“五腳架”。

相較於南段與北段,三里街中段的商貿較為繁華,街上有服裝店、傢俱店、樂器店、佛具店、文具店、食雜店、水果店、藥店等。高峰時段,路人摩肩接踵。

泉州安海的這幾條尋常巷陌裡竟隱藏著千年文化!

如今,三里街南段(中山南路),已在安海鴻塔片區的舊城改造中重建。舊貌換新顏,改為商業步行街,但仍襲舊稱。而中段、北段依舊保留較為完整。

泉州安海的這幾條尋常巷陌裡竟隱藏著千年文化!

泉州安海的這幾條尋常巷陌裡竟隱藏著千年文化!

石井書院

泉州四大書院之一,是泉州所有書院中始建年代最早、規模最大、持辦時間最長的學府。朱松、朱熹、朱在祖孫三代緣結安海的文化現象,在全國絕無僅有,影響深遠。2013年1月,被列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泉州安海的這幾條尋常巷陌裡竟隱藏著千年文化!

陳清機故居

陳清機先生,晉江安海人,我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愛國僑領、實業家、慈善家。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 年),前往日本經商,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1932年,其在安海鎮西河境(石獅巷 45 號)興建的宅第落成。2013年1月,被列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泉州安海的這幾條尋常巷陌裡竟隱藏著千年文化!

高長春宅

清代建築,坐落石獅巷頭南側,坐北朝南,三開間三進,兩側帶護厝,大門西向長春巷。系硬山式屋頂,磚石混合結構 ,抬梁式木結構。其石雕磚雕工藝精湛,內石埕門外兩側牆面用紅磚拼成幾何圖形,具有典型閩南建築風格。

泉州安海的這幾條尋常巷陌裡竟隱藏著千年文化!

施氏古厝群

施世榜古厝群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安海“復界”,施琅派隨其平臺有功的左都督、二房柱堂兄弟施秉移駐安海,主持鎮街復建,招撫鎮民回遷。施秉在廢墟上搭建簡易民房和店鋪租給百姓,同時在古渡頭畔為長子施世榜的前六個兒子建六座大厝。後來施世榜另處擇地,再為後面三個兒子各建一座大厝,統稱九房施大厝。

泉州安海的這幾條尋常巷陌裡竟隱藏著千年文化!

西河境14號

此宅稱龔厝,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興建,五開間三進,內有三十多間房舍、四個大埕、六個天井,內隔牆為菅稈白灰壁,外牆出磚入石,廳堂寬闊,是閩南建築的代表作。

泉州安海的這幾條尋常巷陌裡竟隱藏著千年文化!

下林

下林林瑞佑故居興建於清光緒四年(1878年),坐落西河境大巷1號,抬梁式木構架,雕樑畫棟,疊鬥連栱,外牆石磚混合結構,寬宏華麗,五開間,兩大房,雙櫸頭,前後廳,一大埕,後深井,一後落,一下落,佔地面積828平方米。

泉州安海的這幾條尋常巷陌裡竟隱藏著千年文化!

頂林

林瑞岡故居興建於清光緒四年(1878年),坐落西河境大巷2號東側。建築木石構件精工巧飾,五開間,兩大房,雙櫸頭,前後廳,一大埕,後深井,一後落,佔地面積388平方米。

泉州安海的這幾條尋常巷陌裡竟隱藏著千年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