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海南國際仲裁院辭職做律師,我是如何戰勝入行初期的焦慮的

從海南國際仲裁院辭職做律師,我是如何戰勝入行初期的焦慮的

研究生畢業之後順利進入海南國際仲裁院,工作三年之後,一切漸漸熟悉、平順,卻決定辭職離開安穩的體制去做律師。

特別喜歡王斯韻說的,“當你見識得越多,越知道標準在哪裡”。

面對入行初期的不安,她的解決方法是“讓自己每天都保持學習”,並依靠這個方法順利度過了尷尬期。

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

有時候問題的答案可能並不在於問題本身,而在於自己的思維與格局。

不恐懼、不周延,靜下心讀書學習、經歷結交,回頭再看,曾經的迷障已經不再。

青青若

從海南國際仲裁院辭職做律師,我是如何戰勝入行初期的焦慮的

很開心收到青青若的約稿,一直在思考該和大家分享什麼。

不如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從體制內跳出的心路歷程吧。

在出差辦案的動車上,動筆寫下了這篇文章,既是對過往的梳理,更是對未來的期許。

海南國際仲裁院的三年

研究生畢業後,機緣巧合下,我順利進入了海南國際仲裁院工作,成為一名辦案秘書。

辦案秘書的工作類似於法院的書記員+法官助理,不僅要負責每一個仲裁案件從對被申請人發送應仲裁通知書,到仲裁案件結案的每一個程序環節,還要負責裁決文書的草擬。

三年來,我辦理了上百件民商事仲裁案件,糾紛類型包括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民間借貸、建設工程、房屋租賃等等。

在辦案的過程中,我最喜歡看雙方當事人提交的代理詞和答辯狀,想象著自己如果是代理律師應該有著怎麼樣的代理思路。

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我在逐漸積累各類型案件處理思路的同時,還學習著如何與當事人溝通、如何與仲裁員溝通、如何做好他們之間的橋樑。

妥善辦好每一個案件,這些都對我日後的律師執業大有裨益。

迴歸初心,從體制內辭職

隨著工作經驗和技能的增長,日漸得心應手的工作內容與環境沒有讓我更開心,反而我開始焦慮了。

我漸漸發現,這種焦慮感主要來源於“不甘心”。

我開始思考,現在的工作和生活,到底是不是我想要的?

迴歸初心,我發現自己真正想做的,是成為一名專業的律師。

在某一領域有所長,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替當事人解憂,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在想清楚了這個問題後,我在大多數人都不理解以及持懷疑態度的目光下,遞交了辭職申請。

初入律所,再無依靠

去年6月,我從工作三年的海南國際仲裁院辭職,加入海南信達律師事務所,成為一名實習律師。

進入律所後,遇到的困難比想象中多。

角色的變換、工作內容及節奏的不同都讓我一時間難以適應。而首當其衝的,卻是內心的依靠和歸屬感。

我開始真正體會到,只有從體制內出來的人,才能真的明白“體制內”意味著什麼。

沒有了旱澇保收的收入,沒有各項福利待遇,所有開支和費用都得由自己承擔,如果在律所沒有案源,沒有收入,我還得倒貼交給律所的管理費。

種種的這些不適應讓我在剛進律所的那會特別沒有歸屬感。

案源的壓力、收入的不穩定也讓我倍感壓力。

我曾一度懷疑自己做出的選擇是否正確,也曾埋怨過自己是否太沖動了,沒有想清楚就放棄了優厚的工作。

但我告訴自己我已沒有退路。

能做的就是勇敢地向前走!

用學習戰勝心理不適

首先我要讓自己忙起來。

我開始認真完成師父交辦的每一項工作,寫起訴狀、組織證據材料、給當事人分析案情,學著寫代理詞和答辯狀。

沒有案件辦理的時候,我就在所裡律師接待當事人時在一邊旁聽,學習如何對案件進行分析,如何切入爭議焦點,如何與當事人溝通,如何接案。

或者就把已結案的案卷找來,一個個地看起訴狀、代理詞、答辯狀,看雙方提交的證據和判決書,去學習不同類型案件的辦理思路,尤其是我之前沒有接觸過的案件類型。

總之,我讓自己每天都在學習,每天都有事情做。

漸漸地,律所裡的同事外出談案或者辦案時,都願意帶上我一起;

漸漸地,他們會找我一起合作案件;

我也越來越適應律所的節奏,開始走上正軌。

第一個客戶,專業帶來勇氣

我的第一個客戶,來自於在海南國際仲裁院工作時的當事人。

因為在之前的工作中就已建立了信任,因此在他知道我做了律師後就很快地將他正在進行的一個案件交給我,但沒想到這個案件比想象中複雜得多。

當事人作為承租方租了房東的一個鋪面,房東要提前解除合同,發了清場通知,要求當事人七日內搬走。

當事人不同意堅持不肯搬,房東就採取各種極端的方式逼迫當事人騰退房屋,當事人無奈之下只能選擇報警,因此雙方多次鬧到派出所。

還記得那天他們給我打電話,讓我馬上趕到派出所,協調處理此事。

我趕到後,發現對方是四五個大男人,而我們這方除了我,就只有一個公司員工。

當時我有些緊張,因為是第一次在派出所處理這樣的事情,而且我們兩個女生在氣勢上也明顯比他們要弱。

但當時我知道,我作為律師,必須要站出來,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所以當時不知道哪來的勇氣,我鎮定地向派出所民警講述事情的來龍去脈,並重點陳述了我方合法承租鋪面的理由,同時就對方的反駁與對方對峙,最終妥善處理了此事。

記得從派出所出來的時候,公司員工對著我說 “王律師,專業的就是不一樣啊,剛剛把他們說得都沒法反駁了。”

那一刻,我心裡特別滿足,也初次嚐到了作為律師的成就感。

辦案之外,培訓、任教

作為一名律師,難免需要給客戶進行專業的業務培訓,除了業務知識紮實外,也對律師的表達能力提出了一定程度的要求,而這恰恰是我所欠缺的。

雖然出身教師家庭,但從小我最怕的就是站在那一尺講臺上,也從未給別人做過培訓。

在我執業後不久,經所裡同事的推薦,我得到了一次給海口市中小微企業創業產業孵化園的創業者們做關於合同法方面培訓的機會。

但當時我心裡其實非常猶豫是否應接下來,不是對自己業務知識的不自信,而是無法克服心理的障礙。

一會擔心自己講得不好,現場會不會冷場,一會擔心因時間倉促怕準備得不夠充分,不能給大家好的分享。

但當時同事一直鼓勵我,用自己的經歷引導我克服了膽怯,勇敢地接下了這次挑戰。

後來我又接受了海南政法職業學院的邀請,給大一的新生上《刑法》課程,成為了學院的兼職教師。

雖然在其他律師看來,這不算什麼,但對我來說,都是一次次全新的嘗試與挑戰,也是我戰勝自己、挑戰自己的過程。

越來越忙,只能不停奔跑

今年5月,我順利通過為期一年的實習律師培訓與考核,正式成為一名執業律師。

在拿到律師證的那一刻,感慨萬分,我終於可以如自己所願,成為一名律師了。

此時我也已完全適應作為一名律師的工作節奏和狀態,也越發遊刃有餘。

但同時也越發體會到律師是一典型的“人前顯貴,人後遭罪”的職業。

當事人所看到的我們在庭上的每一次“雲淡風輕”,其實都是一個個“月黑風高的加班夜晚”換來的。

曾在6月份時連軸轉了近一個月,接連接了七八個案子,同時還得兼顧兩家顧問單位時不時發來的合同及文書草擬,還得到海南政法執業學院給學生上課。

接案子、準備材料、立案、開庭、審合同、出法律意見書、到看守所會見、備課、上課等等所有的事情都得自己來,沒有人可以幫你,也沒有人應該幫你。

那段時間,每天都安排得滿滿當當。

常常上午在海口開庭,下午就到了陵水與顧問單位開會,晚上又得趕回海口與當事人見面,商談案子的處理;

上午在學校給學生上課,下午又到了看守所會見,晚上又回到律所寫材料,準備第二天立案;

前一天晚上加班到很晚,但第二天一大早又得早早起床趕最早的動車出差。

很累,真的很累。

可內心也無比充實,比起沒有案子做的焦慮感,這樣的充實與忙碌讓我安全感滿滿。

當然,長期的勞累也讓我偶爾冒出自己這麼拼是否真的應該的念頭。

記得有一次在從外地出差回程的動車上,同行的會計師姐姐對我說,“如果有兩條路可以選,你要選那條難走的路。”

的確,律師是為當事人排憂解難的,當事人將自己遇到的困難告訴律師,信賴律師,交給律師去解決,律師就要想盡各種辦法,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去替當事人解決困難。

而這除了需要拼命學習專業知識,更需要在大量的辦案實踐中不斷打磨自己的技能和磨鍊自己的抗壓能力,如果不能吃苦,沒有執著的信念,不可能成為一名優秀的律師。

這一行業,最不缺的就是年輕又能幹的人,每一年大把大把的實習律師不斷湧入,稍一不努力就會迅速被替換。

所以,華麗轉身後,只能不停奔跑。

結 語

最後分享一句我很喜歡的一句話給大家吧,

“每個人的生活都是自找的,你總得為心中的自己付出點什麼,做點什麼。”

當你見識得越多,越知道標準在哪裡

,你也更清楚,你想過什麼樣的生活。

付出都是必須經過的道路。

只有走完所有艱辛的關卡,才可以站在大家面前毫不膽怯地說,我,是一名律師。

END

文 | 王斯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