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南国际仲裁院辞职做律师,我是如何战胜入行初期的焦虑的

从海南国际仲裁院辞职做律师,我是如何战胜入行初期的焦虑的

研究生毕业之后顺利进入海南国际仲裁院,工作三年之后,一切渐渐熟悉、平顺,却决定辞职离开安稳的体制去做律师。

特别喜欢王斯韵说的,“当你见识得越多,越知道标准在哪里”。

面对入行初期的不安,她的解决方法是“让自己每天都保持学习”,并依靠这个方法顺利度过了尴尬期。

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有时候问题的答案可能并不在于问题本身,而在于自己的思维与格局。

不恐惧、不周延,静下心读书学习、经历结交,回头再看,曾经的迷障已经不再。

青青若

从海南国际仲裁院辞职做律师,我是如何战胜入行初期的焦虑的

很开心收到青青若的约稿,一直在思考该和大家分享什么。

不如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从体制内跳出的心路历程吧。

在出差办案的动车上,动笔写下了这篇文章,既是对过往的梳理,更是对未来的期许。

海南国际仲裁院的三年

研究生毕业后,机缘巧合下,我顺利进入了海南国际仲裁院工作,成为一名办案秘书。

办案秘书的工作类似于法院的书记员+法官助理,不仅要负责每一个仲裁案件从对被申请人发送应仲裁通知书,到仲裁案件结案的每一个程序环节,还要负责裁决文书的草拟。

三年来,我办理了上百件民商事仲裁案件,纠纷类型包括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民间借贷、建设工程、房屋租赁等等。

在办案的过程中,我最喜欢看双方当事人提交的代理词和答辩状,想象着自己如果是代理律师应该有着怎么样的代理思路。

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我在逐渐积累各类型案件处理思路的同时,还学习着如何与当事人沟通、如何与仲裁员沟通、如何做好他们之间的桥梁。

妥善办好每一个案件,这些都对我日后的律师执业大有裨益。

回归初心,从体制内辞职

随着工作经验和技能的增长,日渐得心应手的工作内容与环境没有让我更开心,反而我开始焦虑了。

我渐渐发现,这种焦虑感主要来源于“不甘心”。

我开始思考,现在的工作和生活,到底是不是我想要的?

回归初心,我发现自己真正想做的,是成为一名专业的律师。

在某一领域有所长,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替当事人解忧,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想清楚了这个问题后,我在大多数人都不理解以及持怀疑态度的目光下,递交了辞职申请。

初入律所,再无依靠

去年6月,我从工作三年的海南国际仲裁院辞职,加入海南信达律师事务所,成为一名实习律师。

进入律所后,遇到的困难比想象中多。

角色的变换、工作内容及节奏的不同都让我一时间难以适应。而首当其冲的,却是内心的依靠和归属感。

我开始真正体会到,只有从体制内出来的人,才能真的明白“体制内”意味着什么。

没有了旱涝保收的收入,没有各项福利待遇,所有开支和费用都得由自己承担,如果在律所没有案源,没有收入,我还得倒贴交给律所的管理费。

种种的这些不适应让我在刚进律所的那会特别没有归属感。

案源的压力、收入的不稳定也让我倍感压力。

我曾一度怀疑自己做出的选择是否正确,也曾埋怨过自己是否太冲动了,没有想清楚就放弃了优厚的工作。

但我告诉自己我已没有退路。

能做的就是勇敢地向前走!

用学习战胜心理不适

首先我要让自己忙起来。

我开始认真完成师父交办的每一项工作,写起诉状、组织证据材料、给当事人分析案情,学着写代理词和答辩状。

没有案件办理的时候,我就在所里律师接待当事人时在一边旁听,学习如何对案件进行分析,如何切入争议焦点,如何与当事人沟通,如何接案。

或者就把已结案的案卷找来,一个个地看起诉状、代理词、答辩状,看双方提交的证据和判决书,去学习不同类型案件的办理思路,尤其是我之前没有接触过的案件类型。

总之,我让自己每天都在学习,每天都有事情做。

渐渐地,律所里的同事外出谈案或者办案时,都愿意带上我一起;

渐渐地,他们会找我一起合作案件;

我也越来越适应律所的节奏,开始走上正轨。

第一个客户,专业带来勇气

我的第一个客户,来自于在海南国际仲裁院工作时的当事人。

因为在之前的工作中就已建立了信任,因此在他知道我做了律师后就很快地将他正在进行的一个案件交给我,但没想到这个案件比想象中复杂得多。

当事人作为承租方租了房东的一个铺面,房东要提前解除合同,发了清场通知,要求当事人七日内搬走。

当事人不同意坚持不肯搬,房东就采取各种极端的方式逼迫当事人腾退房屋,当事人无奈之下只能选择报警,因此双方多次闹到派出所。

还记得那天他们给我打电话,让我马上赶到派出所,协调处理此事。

我赶到后,发现对方是四五个大男人,而我们这方除了我,就只有一个公司员工。

当时我有些紧张,因为是第一次在派出所处理这样的事情,而且我们两个女生在气势上也明显比他们要弱。

但当时我知道,我作为律师,必须要站出来,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所以当时不知道哪来的勇气,我镇定地向派出所民警讲述事情的来龙去脉,并重点陈述了我方合法承租铺面的理由,同时就对方的反驳与对方对峙,最终妥善处理了此事。

记得从派出所出来的时候,公司员工对着我说 “王律师,专业的就是不一样啊,刚刚把他们说得都没法反驳了。”

那一刻,我心里特别满足,也初次尝到了作为律师的成就感。

办案之外,培训、任教

作为一名律师,难免需要给客户进行专业的业务培训,除了业务知识扎实外,也对律师的表达能力提出了一定程度的要求,而这恰恰是我所欠缺的。

虽然出身教师家庭,但从小我最怕的就是站在那一尺讲台上,也从未给别人做过培训。

在我执业后不久,经所里同事的推荐,我得到了一次给海口市中小微企业创业产业孵化园的创业者们做关于合同法方面培训的机会。

但当时我心里其实非常犹豫是否应接下来,不是对自己业务知识的不自信,而是无法克服心理的障碍。

一会担心自己讲得不好,现场会不会冷场,一会担心因时间仓促怕准备得不够充分,不能给大家好的分享。

但当时同事一直鼓励我,用自己的经历引导我克服了胆怯,勇敢地接下了这次挑战。

后来我又接受了海南政法职业学院的邀请,给大一的新生上《刑法》课程,成为了学院的兼职教师。

虽然在其他律师看来,这不算什么,但对我来说,都是一次次全新的尝试与挑战,也是我战胜自己、挑战自己的过程。

越来越忙,只能不停奔跑

今年5月,我顺利通过为期一年的实习律师培训与考核,正式成为一名执业律师。

在拿到律师证的那一刻,感慨万分,我终于可以如自己所愿,成为一名律师了。

此时我也已完全适应作为一名律师的工作节奏和状态,也越发游刃有余。

但同时也越发体会到律师是一典型的“人前显贵,人后遭罪”的职业。

当事人所看到的我们在庭上的每一次“云淡风轻”,其实都是一个个“月黑风高的加班夜晚”换来的。

曾在6月份时连轴转了近一个月,接连接了七八个案子,同时还得兼顾两家顾问单位时不时发来的合同及文书草拟,还得到海南政法执业学院给学生上课。

接案子、准备材料、立案、开庭、审合同、出法律意见书、到看守所会见、备课、上课等等所有的事情都得自己来,没有人可以帮你,也没有人应该帮你。

那段时间,每天都安排得满满当当。

常常上午在海口开庭,下午就到了陵水与顾问单位开会,晚上又得赶回海口与当事人见面,商谈案子的处理;

上午在学校给学生上课,下午又到了看守所会见,晚上又回到律所写材料,准备第二天立案;

前一天晚上加班到很晚,但第二天一大早又得早早起床赶最早的动车出差。

很累,真的很累。

可内心也无比充实,比起没有案子做的焦虑感,这样的充实与忙碌让我安全感满满。

当然,长期的劳累也让我偶尔冒出自己这么拼是否真的应该的念头。

记得有一次在从外地出差回程的动车上,同行的会计师姐姐对我说,“如果有两条路可以选,你要选那条难走的路。”

的确,律师是为当事人排忧解难的,当事人将自己遇到的困难告诉律师,信赖律师,交给律师去解决,律师就要想尽各种办法,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去替当事人解决困难。

而这除了需要拼命学习专业知识,更需要在大量的办案实践中不断打磨自己的技能和磨炼自己的抗压能力,如果不能吃苦,没有执着的信念,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律师。

这一行业,最不缺的就是年轻又能干的人,每一年大把大把的实习律师不断涌入,稍一不努力就会迅速被替换。

所以,华丽转身后,只能不停奔跑。

结 语

最后分享一句我很喜欢的一句话给大家吧,

“每个人的生活都是自找的,你总得为心中的自己付出点什么,做点什么。”

当你见识得越多,越知道标准在哪里

,你也更清楚,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

付出都是必须经过的道路。

只有走完所有艰辛的关卡,才可以站在大家面前毫不胆怯地说,我,是一名律师。

END

文 | 王斯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