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文化特別報導

新安文化特别报道

新安文化特别报道

眾山封路。千里崗、昱嶺山和白際山把這個地方團團包圍,不留空隙——古時的淳安,千萬年間,去無可去。

千里崗是“眾山之王”:它從西端開始“一路南行”,北折通過主峰後,再向東北。山的一邊是淳安,另一邊是建德。1974年,在建德地界一處極不起眼的小山坡上發現了一顆智人的上犬齒化石——這就是“建德人”,距今約5萬至10萬年——浙江人的生活軌跡從此開始。

如果站在1500多米的千里崗主峰“磨心尖”,就可以看到,數萬年間,古人學會了從打製石器到磨製石器;學會了從山洞遷居到水邊。

但僅此而已。

封閉的環境讓這個地方舉步維艱——因為直到先秦,浙西,包括古淳安在內依然山高林密,溝壑萬千,綿延千里。變化小到只有兩個字——居住的人開始被史學家稱為“越人”。那個時候,浙西一帶甚至沒有像樣的城邑,即使統治者也對之不加理會。淮南王劉安曾上書漢武帝:“越,方外之地,斷髮紋身……”《十七史商榷》卷四十二亦載:“案山越者,自周秦以來,南蠻總稱百越,伏處深山,故名山越。”直到東漢208年,孫權部將賀齊擊山越後方置始新縣、新定縣,皇恩方得澤被。

然,僅150公里外的平川靠海的杭州卻已是另一番景象——

公元前222年秦朝就設了縣治(屬會稽郡),開始了作為城市的歷史。到西漢時設西部都尉治——錢唐縣成了會稽郡的軍事要地,多時駐兵逾萬人。單從設縣治而言,“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古淳安要落後錢塘430年。

重鎮錢塘還是山越古淳安,430年,誰來打破?

路,其實就在眼前。猛然醒悟的時候,已經有人看到一條大江悠悠而來:新安江(長373公里,流域面積1.1萬平方公里),發源於安徽休寧(黃山山脈和白際山脈交接處),東入浙西。

“如果順流而下,休寧是不是能到新安?新安是否又能到錢塘?”

這個猜測變成了一種發現的力量,就像是給一個盒子穿了一個洞,灑進陽光,擠入空氣,裡面透亮起來。

人們以浮木渡水,以獨木為舟,慢慢從山林裡走出來,新安江也漸漸熱鬧起來,山脈的阻隔,已經不再那麼讓人無可奈何。

越來越多的山裡人通過水路從徽州、從淳安去往錢塘。聽得山裡的介紹,外面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從杭州、金華、衢州來到這個曾被忽略卻極其優美的地方。

來者何人?無外乎遊歷、訪友和肩挑。

在所有“進山”的人群中,南北朝沈約算是較早的一個,他為這裡的山所迷,更為新安江的水所折服。他邊看邊寫:“眷言訪舟客,茲川信可珍”,“洞澈隨清淺,皎鏡無冬春”。

沈約的句子一傳十,十傳百,知道的人越來越多,到了詩歌之朝——唐代,文人幾乎來了一次集體聚會。李白寫“遊子清溪”,孟雲卿寫“江上寄處士”,章八元寫了“新安江行”,權德輿寫了“新安江路”……

浙西唐詩之路的形成,讓這個封閉的古淳安容光煥發。

無論是因山而阻的徽州,還是封閉林下的古淳安,他們想把裡面的東西帶出去;無論是尋美品色的詩人還是為謀生路的工匠,他們想把外面的東西帶進來。他們都要找到路。那是一種多麼迫切的需要:淳安賀城、安徽深渡開始建起大小碼頭,徽商連通了眾多河道——練水自績城以下,橫江自漁亭以下,率水自上溪口以下,皆通舟楫,東由歙之街出口境,下達淳安、建德、杭州、上海及蘭溪、金華、衢縣各埠。通過淳安中轉,新安江已“上接閩廣,下接蘇杭”。

山風自裡而外湧出,海風自外而內吹來,兩種不同的力量在新安江上迎面碰頭,交鋒、雜糅、融合。一次又一次,一波又一波,鋒面所停之處無不璀璨。

先進生產力總是啟發著落後的生產力。第一個鋒面停在了淳安,新安文化就這樣誕生。大唐貞觀年建蔗山上貴精舍,天寶年開山地取銅,宋明兩朝建七寺八寶塔……當然還有隨著中醫傳入的正方偏方,在當地傳承已久的八都麻繡和浪川紙作;還有古老到已經無法考證起始的吊吊包和汾口毛豆腐。

融合的力量讓淳安當地的草本、古建、宗族、民俗、語言、飲食、文化藝術都發生了質的變化,新安文化成型並歷久彌新,達到頂峰。

這樣的高度勢必會對周邊造成影響,在泛新安文化核心區域圈——建德、徽州相繼也出現了嚴州文化和徽文化的巔峰。

地理環境變成了新安文化誕生的重要條件之一。但還有一個問題沒有明晰:多山多河的地形無數,為什麼是新安江?為什麼要在淳安?

這個問題曾經有專家進行過激烈的辯論,求同而存異,列出幾個專家同感:

第一,太長太大的江不利於某個局部區域的文化交融,太小的河又不足以接納、吸收各種不同的生活觀點。

第二,新安江上游地區均為綿延大山,長期封閉後對先進生產力充滿渴望。同時又直通入海,為沿海相對發達力量的內送提供了條件。

除了地理環境就是“地理落差”——先進/落後生產力之間的高差讓融合變成了可能,走出去的人們也通過融合拓寬了視野,複製了更廣區域內的文化學習之路,越到後來,甚至是所有中原文化的高光點都能快速地通過商人、士子和遊歷者來到杭州,來到古淳安……

有水而不是大江大河,有山卻又留隙一線。原本“其地險狹而不夷,其土驛剛而不化”,卻在世世代代勤于山伐,忍寒暑、惡衣食的堅忍不拔中,有了氣質,締造了精神。

標籤:新安江;新安;古淳安;封路;文化;封閉;山脈;先進生產力;地理環...責任編輯:蔣敏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