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个大语文课程体系已发布,你却不知道大语文是什么······

在过去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大语文战场硝烟弥漫。

如果把大语文比作江湖,那么按照地域可将其分为“北派”和“南派”,被称为“南派”的卓越在上周日,发布了1—9年级大语文课程体系,这是国内首个大语文课程体系。

与此同时,合称为“北派”的新东方、学而思、立思辰也没闲着,相继在暑假推陈出新。

国内首个大语文课程体系已发布,你却不知道大语文是什么······

7月中上旬,筹划了2年时间的新东方发布大语文课程,于暑假落地部分校区;今年3月正式发布大语文产品体系的学而思,与喜马拉雅合作,暑期上线大语文音频产品;而早于两大巨头的立思辰也于7月6日推出大语文3.0课程体系。

不仅大机构,诸多中小机构也纷纷试水大语文,投融资领域一片火热,比如,在线青少儿英语培训vipJr于8月1日推出语文课程,7月9日作业帮发布包括国学在内的中文素养课,在线语文班课方体语文完成近千万元天使轮融资,中文分级阅读产品柠檬悦读完成五千万天使轮融资……

大语文就这样火了,在英语、数学领域厮杀成为红海时,语文赛道却一片蓝海。

那么,大语文究竟是什么?与我们之前一直学的语文又有什么区别呢?

一 什么是大语文?

大语文不同于之前重视应试的语文,它是语言、文字、文学和文化的有机结合,注重孩子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运用,不仅能够培养孩子的阅读、写作、表达分析能力,还包括文学素养以及个人修养。

国内首个大语文课程体系已发布,你却不知道大语文是什么······

在教法上,大语文更偏重“文学”部分。

举个例子,传统语文课上讲李白,一节课最多能讲到李白的三首诗,但在一节“大语文”课程中,真正讲解这三首诗的时间较短,更多时间用在讲李白的故事和史料上。

除了教法的不同,大语文的课堂也不同于传统语文。

大语文的课堂特色在于它的四大关键点:

一是先讲历史背景,让学生通过历史背景去理解作品;

二是讲作者的性格以及生平经历;

三是在前两步的基础之上讲解作品本身;

四是当堂测验。

拿李清照的词为例,跟之前课上语文老师平铺直叙介绍她的词不同,大语文课堂的开端甚至会涉及到地理知识。

比如,水星上的十五座环形山以中国人名命名,李清照就是其中之一,她被称为“千古第一才女”,出生于书香门第,早年生活优渥,所以早期的词多写悠闲生活,这时候列出她早期的词,讲给学生听;

讲完早期,讲后期的词时,先介绍当时的历史背景,以及丧夫、再嫁又离婚的境遇,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李清照后期的词风悲叹感伤。这种边讲故事边讲课的方式,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最后,还可以向学生发起“小挑战”,当堂进行小测验,做到当堂知识,当堂吸收。

那大语文能够迅速成为风口,是因为它的这些优势吗?

不尽然。

其实,大语文的“蹿红”离不开国家政策和家长意识的转变。

二 大语文为什么火了?

大语文课程成为热门首先源于中高考综合改革和教材改革。

原国家副总督学、教育部基教司原司长王文湛在2017年11月30日召开的第十六届全国基础教育学习论坛上表示:“今后高考的区分度主要在语文。”

不仅仅是初高中,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也备受重视。

2017年秋季学期开始,全国所有地区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开始使用教育部统一组织新编的义务教育语文教材(又称“部编本”)。

国内首个大语文课程体系已发布,你却不知道大语文是什么······

新教材大量增加古诗文,一年级到六年级古诗词128篇,增加87%,初中语文的古诗词增加51%,甚至“部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曾说,“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

随着改革的推进,各年龄段升学考试中,语文考试越来越灵活,大语文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比如:

1.幼升小几乎每校必考的看图说话,考察的就是表达能力、想象能力,为入学后的作文打基础;

2.听故事/看书回答问题这类考的就是阅读理解力;

3.跟着老师念儿歌,考的是记忆力和语感;

4.考察孩子对节日习俗、古诗的认知也越来越常见,这些都是大语文中的传统文化部分,这部分内容的比重越来越高;

5.还有很多学校会采用师生问答形式,看上去是在了解家庭情况、孩子日常生活,但也考察了孩子的语句组织能力、思路是否清晰。

这并非耸人听闻,语文考试难度的增加从老师、家长和学生处都得到了印证。

今年中考完,快微课采访了杭州某民办学校初三毕业班的一位资深语文老师,该老师表示:“今年杭州中考语文试题整体中阅读的难度较大,体现了当前语文教改的方向,而且这份试卷要考高分还是比较难的,俨然成了拉分最厉害的学科……”

不仅老师,学生也是同样的感受。

某媒体对苏州参加今年中考的学生做了调查,79%的学生表示语文考试太难了。

国内首个大语文课程体系已发布,你却不知道大语文是什么······

此外,邯郸市一位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家长告诉我:“现在的孩子几乎都在外面上数学培训班,学习程度相当的孩子数学成绩根本不相上下。但从低年级就能坚持有效阅读的孩子并不多,现在我女儿的班里总体成绩好的学生,都是有阅读优势的孩子,也就是在优等生之间,阅读、学好语文太重要了,我得给我家孩子报了语文补习班了。”

其实不难看出,中高考和教材的改革,让语文在升学中的作用愈加凸显,也正在引起家长的重视,而两因素催生的语文补习需求,则把大语文推到了风口浪尖。

但大语文的火爆并不代表它不存在问题。

三 大语文的问题有哪些?

政策的助推和日渐扩大的市场需求,让大语文赛道一片繁荣,但它也遭遇不少难题。

尽管不少机构纷纷入局,但由于三四线城市或城镇与一二线城市家长在经济水平以及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差距,使三四线城市的渗透仍显不足。

三四线城市或城镇的很多家长还不知大语文为何物,采访时,大部分家长表示,“英语和数学是孩子最经常补习的学科,除此之外还会补习物理、化学等学科,而语文则被排在了细枝末节。”

国内首个大语文课程体系已发布,你却不知道大语文是什么······

而且,从大语文本身特性来看,其标准化程度低、检测难度高,且较难短期“见效”,学习结果的输出层面难以量化,因此,教学效果的反馈和教研的打磨,是接下来最大的挑战。

正如私募基金盘古创富副总裁张燕玲所说,虽然市场上已经有了大语文的培训体系,但语文本身的体系弱、标准化低,对于师资的复制和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展现都是有一定难度的,影响了升班续费及规模化复制。

那么,面对这样那样的问题,大语文难道只能束手无策?

当然不是。我认为,双师+大语文或许是解决方式之一。

四 双师+大语文或将成为趋势

芥末堆 7 月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教育科技公司仅在 2018 上半年就完成了 270 笔投融资交易,共计 147.1 亿元人民币的筹资资金,与 2017 年全年的交易额 151.1 亿基本持平。

这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科技将会成为解决教育效率、效果问题的一大手段。

再加上今年上半年,教育创投最为关注的十大关键词中,“教育+互联网玩法”和“大语文”位列之二。

不难想象,大语文的发展或许可以借助双师这一科技手段。

国内首个大语文课程体系已发布,你却不知道大语文是什么······

我之所以这样说,是有原因的。

我们都知道,双师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够将一二线城市的名师资源分享,解决三四线城市师资紧缺的同时,最大限度实现教研和服务的标准化,更有有利于机构的复制,所以,双师模式不仅能够弥补大语文现阶段遇到的教研、服务等问题,也能帮助其向三四线城市渗透。

可以想见,“双师+大语文”这条路子符合潮流,未来必定可期。

总结不难发现,尽管仍有诸多困难,但在政策、市场需求与科技的加持下,大语文终将是时代趋势。

大语文江湖已成,你来或不来,都将避无可避。

#今日互动#

对于大语文的发展趋势,说说你的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