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州區南雅大佛寺簡介

南雅大佛寺坐落在開州區南雅鎮大佛街紅崖坡。寺內大佛,就巖鑿成,依巖迭坐,通高10.8米,佛座寬6米,兩腳心間距3米,佛像含笑頷首,慈眉善目,雙耳垂肩,盤坐於蓮花蒲團之上。它歷史悠久,雕刻精湛,雄偉壯觀,高度僅次於四川樂山大佛,因此被列為重慶市第一大坐佛。縣人張昌疇賦詩曰:

春風楊柳慶迎新,南雅上空升彩雲。

氣礦天然舒紅錦,阿彌陀佛塑金身。

百姓勤勞自作主,五穀豐登不憂貧。

奔赴小康新時代,高樓躍上更一層。

南雅大佛始建於唐哀帝時代(904年)。據說有一馮姓石匠(湖北人),經巫山流落至開縣南雅,見河左岸紅崖坡下有一天然石洞可以棲息,便居住下來。四月初八晚上,他夢見釋迦牟尼佛站在洞前,說如能塑佛金身於巖壁之上,就能保其終生康泰。馮石匠夢醒後出洞察看,看見石壁上隱隱呈現金色佛光,於是急忙跪拜禱告,願以畢生精力塑像立佛修寺。而後他每天揮汗鑿像,不畏烈日嚴寒,終年不斷,歷時43年,到五代後漢隱帝乾祐年間(948年),佛像終於鑿成。又經後周、北宋太祖、太宗數朝,大雄寶殿才方建成竣工。北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萬州富商李氏,出資修寺,並獻“不二靈山”描金巨匾。至北宋仁宗慶曆二年(1042年),上三殿完成。明思宗崇禎五年(1632年),破山海明祖師回川(萬縣廣濟寺),途經南雅大佛寺住持,廣植花草樹木,親手在大佛寺門前栽植兩棵桂花樹。後至梁平雙桂堂定居,走前留下徒弟楊和尚精心侍佛守寺。清世宗雍正十三年(1735年),大佛寺後陸家埡口舉人郭雲昭(人稱“昭老爺”)回鄉祭祖,出資請工匠大修寺院,修成下殿、山門、圍牆,至清朝咸豐八年(1858年),歷經六朝954年,大佛寺已全面完成。建成大雄寶殿、觀音閣、三聖堂上三殿、下殿(戲樓)、山門等,佔地180畝,建築面積4500平方米。上三殿內,佛主居中,右側觀音閣,十八羅漢排列兩邊,左邊三聖殿,後為藏經樓;下殿為戲樓,為遊人休息、娛樂場所。沿石級下,經天井、通道步出山門,兩巨獅守立門側。牆內兩棵桂花樹蒼鬱聳立,每至仲秋時節,花香撲鼻,令遊客流連忘返。可是在1950年代和“十年動亂”中,古建築群全部被毀,僅存石刻大佛。

開州區南雅大佛寺簡介

1980年代後,黨的宗教政策得以貫徹落實。在開縣、開江、達縣、萬州等地四眾弟子、美籍華人及各界信眾的捐資、捐物下,南雅大佛寺佛教活動場所得到逐步恢復,面積達2000多平方米,佔地約15畝。2000年建立開縣南雅大佛寺籌備小組。翌年恢復開放南雅大佛寺,禮請並確定江西青源寺方丈體光老和尚的弟子釋妙蓮為南雅大佛寺住持。2003年成立釋妙蓮為主任的南雅大佛寺管理委員會。2002年7月~2003年8月,對大雄寶殿進行修葺貼金,聘請陝西法門寺古建築公司對文殊、普賢、阿難、伽葉尊者、十八羅漢等塑彩繪,整個大殿金碧輝煌,佛像姿態各異,端莊典雅。2004年5月,從浙江省天台市“中國佛教城”迎請了重慶市最高8米的樟木雕千手觀音立像和一噸重貼金彌勒銅像。圓通大殿紅牆綠瓦,壯觀雄偉。鐘樓、鼓樓已全面峻工,它是寺廟中的“伽藍七堂制”的配殿和附屬設施之一,鐘樓位於正殿的東方,鼓樓則位於西方。“鼓樓擊鼓定更,鐘樓撞鐘報時”,由此可見鐘樓、鼓樓主要用於懸鼓報時和典禮時敲擊。大佛寺的晨鐘暮鼓,佛陀甘露,靈氣般若,感應有緣眾生,共歸極樂故園。近年來每年接待遊客超過15萬人。

開州區南雅大佛寺簡介

如今,南雅大佛寺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合理佈局,佔地近30畝,建築面積達16000平方米的建築群基本形成。放生池、藏經閣等於2011年春節期間正式開放,迎接遊客前來觀光。

(賀清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