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名剎張掖大佛寺不爲人知的來歷

大佛寺位於張掖市西南隅,與中心廣場相鄰,因寺內有中國最大的室內臥佛像而得名。


千年名剎張掖大佛寺不為人知的來歷


千年名剎張掖大佛寺不為人知的來歷


有史可載的大佛寺,原名迦葉如來佛,又稱臥佛寺,始建於西夏永安元年,即北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年),史載西夏時,有個叫嵬咩的國師,在此聞天樂掘出一翠瓦覆蓋的臥佛而建起了大佛寺是國內唯一的西夏佛教寺院。大佛寺也是一座名副其實的皇家寺院。相傳曾為元世祖忽必烈降生地,別吉太后靈柩曾寄放於寺內,元代的大佛寺就引人注目。到明、清兩代,先後有三位皇帝為寺賜名。明永樂九年,明成祖賜“弘仁寺”;明宣德元年,宣宗皇帝賜名“寶覺寺”;清康熙十七年,改“宏仁寺”,並頒聖予以保護。因有皇家關注,大佛寺幾經修繕,始終氣勢恢宏。明代宣德年間《賜寶覺寺碑記》載,當時的寺院規模宏大,氣勢壯觀,僧客眾多,盛名遠播。寺院有大佛殿、觀音殿、天王殿、藏經殿等大小建築十多座,與周圍的土塔、木塔組成一個獨具特色的建築群,至今,大佛殿正門還有楹聯曰:“創於西夏建於前明上下數百年更喜有人修善果,視之若醒呼之則寐臥遊三千世界方知此夢是真空”。現在建築有大佛殿、藏經閣、土塔三處。大佛殿殿高24米,面闊9間,佔地1770平方米,殿門兩側各鑲以六平方米的磚雕一塊,左為“登極樂天”、“西方聖境”,右為“入摩地”,“祗園演法”,堪稱古代磚雕藝術的傑作。


千年名剎張掖大佛寺不為人知的來歷


殿內木胎泥塑臥佛像,塑像長34.5米,肩寬7.5米,腳長4米,耳長2米,金裝彩繪,形態逼真,視之若醒,呼之則寐.臥佛手足處有一女一男立像兩尊,仿皇室王子王后雕塑,女像雲鬢高挽,綵帶飄揚,俗稱\\\\\\\\\\\\\\\'優婆姨\\\\\\\\\\\\\\\';男像面目威嚴,峨冠博帶,俗稱“優婆賽”;臥佛身後塑十大弟子舉哀像,兩側廊房塑十八羅漢,神態各異,栩栩如生。殿內四壁存有明清壁畫700多平米,有二十四天護法神將、十二因緣、七佛像、佛本生圖像、取才於《封神演義》、《西遊記》和《山海經》的壁畫等,特別一提的是西遊記壁畫,以連環畫的形式演繹唐僧師徒四人西去取經的故事,為國內罕見壁畫,畫中人物豬八戒與吳承恩《西遊記》中有懶又饞的形象不同,而是探路、遇魔勇擋、遇難勇上的勤快、勇敢形象,孫悟空倒成了挑擔子的,沙僧成了牽馬的。這幅壁畫的歷史比《西遊記》成本還早三百多年。


千年名剎張掖大佛寺不為人知的來歷


細心的遊客也許會發現,大殿內的柱廊上,繪飾絕少浮圖,而是以龍為主,其中降龍羅漢腳下,並不像其它寺廟中腳踩著降龍,而是讓龍高懸在屋樑上,塗以金粉,格外耀眼。這一方面是與皇家寺院忌諱有關,另一方面還有一個神奇的傳說。南宋滅亡後,年僅六歲的想皇帝趙顯被俘,被忽必烈帶到大都,封為瀛國公,後來,一日,忽必烈夜夢金龍繞殿柱,十分蹊蹺,第二天早朝時,恰好趙顯正好站在前夜所夢柱下,忽必烈疑慮頓生,想除掉著個後患,聰明的趙顯為避禍而削髮為僧,1282年,他先到武威白塔寺,釋號合尊和尚,隨後移居張掖大佛寺,因其身份特殊,娶一回族女子為妻,並生下一男孩。一年,元仁宗西巡到了張掖,在大佛拜謁時,忽見殿內一角香菸嫋嫋,五彩紛呈,一僧手託孩子,頭頂有紫氣籠罩,元仁宗覺得蹊蹺,呼來問名原由,當即認為義子,並帶母子回宮,仁宗回朝不久便駕崩,這個孩子成為了元順帝妥歡幟睦爾。因此有了“元朝天下,宋朝皇帝”的說法。傳說故事也給大佛寺罩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千年名剎張掖大佛寺不為人知的來歷


大佛殿後的藏經閣內珍藏著有明英宗頒賜的六百多卷佛經,經文保存完好,以金、銀粉書寫的經文為稀釋珍寶,系中國之最。寺後有一33.37米高的土塔,為張掖五行塔之一,其一、二層臺座四隅各建一小塔,風格獨特,為國內罕見。

感謝您抽出

來源'.張掖全民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