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茂兰科技天文馆在河北博野县落成开馆

程茂兰(1905—1978),河北博野人。北京天文台(国家天文台的前身)的奠基者,首任台长,为中国现代天文学的起步和发展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卓越贡献。

程茂兰科技天文馆在河北博野县落成开馆

程茂兰,天体物理学家,中国近代实测天体物理学奠基人。毕生从事实测天体物理研究,发现和证认了不少新谱线及它们的变化规律。在恒星的照相红外分光光度研究猎父座气体星云的光谱研究和夜天光谱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发展了用照相分光光度法确定大气中臭氧层厚度的方法。主持北京天文台光学观测基地的选址和兴隆观测站的建设,促成了2.16m望远镜的研制工作。提出并促成北京大学天体物理专业的设置、支持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的设置,为北京天文台和全国天文学界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骨干人才。

程茂兰科技天文馆在河北博野县落成开馆

程茂兰是第一个把近代国际天文选址概念和方法引进中国的天文学家。他把带回国的一些法文和英文选址文献交给李启斌和李竞等年轻人,并带领他们在北京周围按照国际标准进行选址工作。在北京地区建设天文台的规划始于1956年制定的“1956~1967年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当时国内的天文学家把台址想像在香山附近。程茂兰回国后提出香山离开北京市中心太近,更要命的是离开石景山钢铁厂的距离太近,将招受严重的光尘污染。他建议必须在北京市中心向外划出若干同心圆:50km、70km、100km。

程茂兰科技天文馆在河北博野县落成开馆

按照国际标准,天文台最好建在离开百万人口大城市中心100km之外的高山上。考虑到北京的灯火不如西方发达的大城市,为了节省投资,可以把这个标准适当降低到50~70km之外。但是绝对不应小于50km。而台址的高度应当在海拔2000m以上,至少也应当在1000m左右。经过1957~1958年10月之间的踏勘,选定了海拔1300多米的离开北京市中心大约80km的门头沟区斋堂公社的杜家庄南坨和海拔1600多米的黄草梁仙人洞作为台址候选地。

程茂兰科技天文馆在河北博野县落成开馆

在候选地上要进行全面的气象观测和天文大气宁静度的观测。限于交通不便和缺电等实际情况,只能使用落后的不够客观的衍射环评分法和目视双星视分辨率法。经过大约一年的对比观测,综合分析交通和投资等因素,选定了海拔较低、交通较为方便的杜家庄作为北京天文台光学实测基地的台址。可是有关方面不同意把必须国际公开的天文台建在具有军事设施的北京西郊山区。于是程茂兰又带领年轻人转向西南方向的河北省保定地区和东北方向的河北省承德地区寻找台址。直到1964年10月,最后选定河北省兴隆县的连营寨,建设了北京天文台的光学观测基地。目前它仍然是中国最主要的光学实测天体物理观测基地。

程茂兰科技天文馆在河北博野县落成开馆

程茂兰十分重视人才培养。除了积极向南京大学天文系争取毕业生外,又在北京支持北京师范大学设立天文系。同时寻求在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设立天体物理专业,还设法在北京天文台筹备处以中国科技大学二部的名义开办天体物理训练班,招收武汉测绘学院三年级肄业生32名和北台在职学生李焕荣、郭子和、韩念国、杜柏田、兰松竹、徐登里、冯淑玲和张桂燕8人,学期二年。李竞、黄磷等参与授课。毕业后有张焕志、王顺德、高为是、孙益礼、郭子和及杜柏田等分配在天体物理组,并且把数学成绩优异的韩念国介绍给熊庆来,后又让他转到北京大学数学系读研究生。这些措施对于中国天文学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程茂兰科技天文馆在河北博野县落成开馆

大约在1935年,程茂兰开始涉及天文研究。在获得博士学位后,开始正式从事天文研究。到1957年回国,总共进行了20 年的实际观测研究,其中还有将近4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发表了68篇重要的学术论文,平均每年3.5篇。在那个年代,对于使用资料处理相对麻烦而困难的天体光谱观测研究者来说,已经是相当勤奋而高产的了。由于当时法国的天文仪器也并不十分先进,他能够使用的最大望远镜是口径1.2m的,比美国天文学家能够使用的2.5m望远镜小了许多,因此他能够做出这种成绩实不容易。正因为这样,他在当时是一个少有的经验丰富的光谱研究工作者。

程茂兰科技天文馆在河北博野县落成开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