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賈生》:借古人故事發洩懷才不遇情緒的名篇

李商隱《賈生》:借古人故事發洩懷才不遇情緒的名篇

丁啟陣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李商隱《賈生》

1

這首詩的寫作時間不詳,一般詩集、選本將其歸在“未編年詩”部分。

2

賈生,即賈誼(前200—前168),洛陽人。少年時即有文采,二十多歲就被漢文帝召為博士,參與議政,超升為大中大夫,頗得漢文帝的賞識和重用。後受周勃、灌嬰等老臣排擠,被貶為長沙王太傅、梁懷王太傅;梁懷王墜馬夭亡,賈誼心情愧疚。抑鬱成疾,死時僅33歲(用今天週歲說法是32歲)。

賈誼最得意時的情形,《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有如下記載:賈誼二十餘歲時成了中大夫,是最年輕的大夫。每次皇帝頒佈詔令,其他年長的大夫都不知道所以然,賈誼卻能非常清楚地加以闡釋。於是,人們都按照他所說的行事。孝文帝即位之初,各種法律條令的更改,諸侯們分赴各自的封國,這些主意都是賈誼幫他想出來的。

賈誼短暫的一生,歸納起來有如下三個特點:一是才調(才氣,才情)絕倫,這才調包括文采和從政能力兩個方面;二是曾經得到過皇帝的賞識和任用;三是賈誼的才情能力並沒有得到充分施展。總的來說,賈誼的一生是懷才不遇、齎志以歿的一生,是令人惋惜的一生。

3

這首七言絕句的前兩句,講述了孝文帝劉恆和賈誼君臣遇合的歷史故事。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賈生徵見。孝文帝方受釐(音西,主持祭神儀式、接受神靈福佑),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問鬼神之本,賈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狀。至半夜,文帝前席。既罷,曰:‘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不及也。’”

這首七言絕句的後兩句,是詩人就上邊歷史故事發表感慨。有如清人袁枚所言,“借古人往事,抒自己之懷抱””。

李商隱的感慨很有新意,他是唱了一曲反調。按照傳統文人的價值觀念,漢文帝跟賈誼夜談的故事,對於賈誼是一種無上的榮耀。但李商隱卻不這麼看,他反而覺得無聊。

李商隱的感慨境界相當高:他對鬼神之類的事情不感興趣,他志在造福黎民百姓,他要濟蒼生。李商隱的思想顯然受到了孔子“不語怪力亂神”和孟子“民為貴君為輕”思想的影響。

關於李商隱為何有這種感慨,葉蔥奇《李商隱詩集疏注》有一番話值得參考:“商隱負經世之志,但平生所遇相賞的人從令狐楚、王茂元直到鄭亞、柳仲郢等,都只愛重他的文彩,純然把他當作專擅筆墨的文士看待,這是他一向最鬱郁不舒的憾事,所以借賈生來傾吐一下,‘問鬼神’不過是借來抒發不遇真賞的感嘆而已。”

4

賈誼的故事,是歷來文人騷客津津樂道、賦詩吟詠的題材。大多數是對賈誼的懷才不遇、流落遠方、抑鬱而終的命運表示惋惜和同情。例如,劉長卿《長沙過賈誼宅》:“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

最有新意的是王安石的《賈生》:“一時謀議略施行,誰道君王薄賈生。爵位自高言盡廢,古來何啻萬公卿。”不同於劉長卿,也不同於李商隱,王安石因為自己變法的切身經歷和對歷史的瞭解,對賈誼曾經得到漢文帝的賞識,有些建議得到了真正的採納與施行,表示羨慕。他認為,漢文帝對待賈誼不薄。換言之,在王安石看來,賈誼的遭遇不算是最差的,他自己還不如賈誼。

5

李商隱《賈生》的好處,除了境界高尚之外,還有一點相當突出:形象生動。抒發感慨的後兩句,不但不是抽象空泛的議論,反而是形象生動的細節刻畫。夜半、虛前席、問鬼神,動感畫面,千載之下仍栩栩如生,躍然紙上。

李商隱這種詠史議論的寫法,對後人有重要的影響。胡應麟《詩藪》說:“‘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皆宋人議論之祖。”“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出自杜牧的《赤壁》詩。杜牧、李商隱二人文采相當,詩風亦有相近處,人稱“小李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