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偷光的匡衡,名噪一时,却在晚年名节不保

今天的主角是匡衡,这个名字可能有些人不熟悉,但是他的故事我相信大部分人还是了解的,现在有一个成语叫凿壁偷光,就是根据匡衡的故事流传下来的。

西汉时期,有一个叫匡衡的小男孩,很喜欢看书学习,可是他家几代都是农民,根本没钱供他读书,小匡衡就给一个大户干活,然后跟大户借书来看,可是白天要干活,根本没有时间可以看书,只有到晚上看,但是他家里面实在太困难了,蜡烛也买不起,万幸他还有一个能买得起蜡烛的邻居,他看到邻居家点着蜡烛,但是照不到自己家,他就在自家墙壁凿了一个洞,这样就可以把隔壁的光引到自己家里面,他就可以借着灯光读书了。这就是凿壁偷光的典故,用来教导后人虽然家贫但是依然要刻苦读书。

凿壁偷光的匡衡,名噪一时,却在晚年名节不保

西汉时期,统治者很重视对《诗经》的理解,匡衡经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对《诗》的理解很透彻,当时儒学之士曾传有"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之语,是说听匡衡解说《诗经》,能使人眉头舒展,心情舒畅,可见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虽然他已经理解很透彻,但是考试时发挥并不好,根据汉朝规定,博士弟子掌握"六经"中的一经,即可通过考试获得官职,考试得甲科者,可为郎中,得乙科者为太子舍人,得丙科者只能补文学掌故。匡衡九次考试,才中了丙科,被补为太原郡的文学卒史。

匡衡的成绩并不理想,如果按照考试成绩来判定是不是人才的话,他明显不是优秀人才,不过匡衡名声在外,连太子都很喜欢他,太子继位后,是为汉元帝,他任用匡衡为郎中,迁为博士,给事中。这时,京城长安一带发生日蚀、地震等灾变,匡衡乘机上书,引用《诗经》表明上行而下效的道理,劝元帝"减宫室之度,省靡丽之饰,考制度,修内外,近忠正,远巧佞,""任温良之人,退刻薄之吏,显洁白之士,昭无欲之路",然后再在百姓中推广道德教化,弘扬礼让仁和之风。匡衡的奏书得到元帝的赞赏,匡衡因此迁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凿壁偷光的匡衡,名噪一时,却在晚年名节不保

在后几年里,汉元帝十分喜好儒术文辞,尤喜爱《诗经》,曾多次亲自听匡衡讲《诗》,对匡衡的才学十分赞赏,因此任匡衡为御史大夫。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丞相韦玄成病逝,匡衡又代为丞相,封乐安侯,辅佐皇帝,总理全国政务。匡衡可算是因明经而位极人臣的典型。

凿壁偷光的匡衡,名噪一时,却在晚年名节不保

如果故事到此结束的话,匡衡无疑是完美的,但是偏偏不会让他完美,他作为安乐侯,又是皇帝的宠臣,有封地三十一万亩,但是他作为丞相,监守自盗,利用郡图(地方行政区域图)的错误,将错就错,多收了四百顷地的田租。汉成帝时,司隶校尉骏等告其"专地盗土"(指扩大国界),被免为庶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