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86歲老篾匠的堅守,一起去塘灣,看看媽媽手中的元寶籃!

一个86岁老篾匠的坚守,一起去塘湾,看看妈妈手中的元宝篮!

你是否見過母輩手挽竹籃的畫面又是否看過肩挑籮筐的農民在日新月異的時代裡竹製品已慢慢淡出人們的視線變成一種記憶一縷鄉愁

一个86岁老篾匠的坚守,一起去塘湾,看看妈妈手中的元宝篮!

手藝

在塘灣古街上有一間不大的作坊,作坊灰舊的木門裡坐著一位頭髮花白的老人,竹篾在他手中上下翻飛,旁邊錯落的放著菜籃、籮筐、還有精緻的元寶籃。

一个86岁老篾匠的坚守,一起去塘湾,看看妈妈手中的元宝篮!

每日坐在那的老人名叫樂歪發,14歲開始學習竹篾編織,如今已80多歲的他,耳已背,問及高壽時,他說86歲。旁人說前年、去年問他多大年紀他都說86歲。就是這樣一位耄耋老人,每日所有閒暇時間就是坐在那編織手中的元寶籃。他說他年輕時三天可編織大小不一,一套五個元寶籃。如今他蒼老的歲月全部滲進這一編一織中的堅守中,已不能確定還能編織多少個了。

一个86岁老篾匠的坚守,一起去塘湾,看看妈妈手中的元宝篮!

元寶籃曾是塘灣盛極一時的傳統手工藝,存在的歷史已有數百年。根據當地流傳的故事,元寶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

一个86岁老篾匠的坚守,一起去塘湾,看看妈妈手中的元宝篮!

當年,由於戰亂,一位名叫江秋生的人,身無分文,從北方逃難來到貴溪塘灣,以乞討為生。據說,有一年,塘灣大獲豐收,家家戶戶稻穀堆積如山,卻無地方晾曬。江秋生曾經學習過編制竹篾的技藝,他用竹篾編出大席子,解決了村民晾曬穀子的問題。於是,靠著這門手藝,江秋生在塘灣安頓下來,以種竹為業,平日裡編織一些竹蔑產品賣給當地人。

一个86岁老篾匠的坚守,一起去塘湾,看看妈妈手中的元宝篮!

隨著生意越做越大,他還在當地收了不少徒弟。經過對傳統工藝不斷鑽研和改進,他和徒弟們編出了元寶籃。它外形酷似元寶,寓意好,而且輕巧,便於攜帶,很受當地人喜愛,成為當時貴溪人出門必帶的生活用具。這使得元寶籃的銷路越來越寬,一些當地人也開始向他們學習元寶籃的製作工藝。於是,元寶籃的製作工藝就代代相傳了下來。

一个86岁老篾匠的坚守,一起去塘湾,看看妈妈手中的元宝篮!一个86岁老篾匠的坚守,一起去塘湾,看看妈妈手中的元宝篮!

聽鎮上人說,對編織元寶籃熟稔還有一位叫遊桂英的老人。於是記者來到了她的家中。走進遊桂英家中,進門就看見她家客廳的桌子上,擺放了她近期編織的元寶籃、托盤、果盤,古色古香的造型,精美細膩的紋路,不禁會勾起人們對深藏於內心深處那絲鄉愁的回憶。

一个86岁老篾匠的坚守,一起去塘湾,看看妈妈手中的元宝篮!

遊桂英15歲時就跟隨父親學習編織元寶籃及各種竹製品,她回憶起上世紀七十年代時,塘灣曾組織上百人學習製作元寶籃,併成立元寶籃社。元寶籃在塘灣迎來發展的最佳時期,不過那時候製作元寶籃已經不是主要用於家庭日常生活,而是作為傳統工藝品出口11個國家。那時她是元寶籃社一名優秀的篾匠。可在八十年代中,元寶籃社因多種原因關閉,這門手藝也基本停了下來,曾經的篾匠也都四散各地,另尋生路了。

一个86岁老篾匠的坚守,一起去塘湾,看看妈妈手中的元宝篮!

令遊桂英感到非常欣慰的是,2015年塘灣鎮政府對元寶籃的傳統文化非常重視,她又重拾這門手藝。在2017年中國(江西)紅色旅遊博覽會上向江西人民展示了她的元寶籃手藝,並獲得銅獎。同時元寶籃被獲批為鷹潭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因元寶籃是純手工製品耗時費力,價格不低,訂單並不多,所以年輕人不願意學。她很希望篾匠的手藝有人傳承下去,而不是僅僅成為一種回憶!

一个86岁老篾匠的坚守,一起去塘湾,看看妈妈手中的元宝篮!

時代的發展總是在不經意間影響著一代人的選擇。當高樓大廈取代了泥瓦房,塑料製品取代了竹製品,傳統篾匠漸漸被邊緣化。但是手工製品的靈氣和溫度是機器無法代替的,縱然時光流逝,傳統的竹製品在市場上依然會有它的一席之地。

大家都在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