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漫威打造的超級英雄全世界都愛?

隨著《復仇者聯盟3:無限戰爭》的推出,漫威電影宇宙進入了第三階段的收尾期。從2008年上映的《鋼鐵俠1》開始算起,到即將在國內上映的《蟻人2:黃蜂女現身》,

十年以來,漫威和迪士尼已經出品了整整二十部超級英雄電影,成功地將超級英雄這種“美國製造”的流行文化旋風颳向了全球的各個角落。

漫威的二十部電影以不同的漫畫人物或團隊為主角,各自獨立又互相勾連,極富創造性地在大銀幕上創造了一個“平行世界”,也給電影院裡的觀眾們帶來了一種連續劇般的觀感。這種操作可以說是新世紀電影史上的神來之筆。而另一方面,漫威出品的超級英雄電影無一不是成本高昂,製作極其精良的作品。雖然總體質量有高有低,但漫威的每一部電影都保持在優秀商業大片的平均水準以上。簡而言之,過硬的藝術質量和優秀的商業運作是“漫威模式”能夠取得成功的兩座基石。

為什麼漫威打造的超級英雄全世界都愛?

漫威十週年合照

“漫威模式”的討論一直是一個不斷在進行的話題,幾乎每一部漫威新電影的上映都會掀起一陣熱潮,尤其是關於商業模式的探討。目前,對於“IP”運營等等方面的分析,各個媒體機構已經做了相當完整和全面的總結。

今天畫外君想從另一個角度去聊一聊漫威,為什麼由它打造出的超級英雄題材電影老少咸宜,能夠跨越國家,種族,政治和經濟的巨大鴻溝,無障礙地為全球人民所欣賞喜愛?看完今天的內容,也許你會找到些答案。

“這世界需要英雄”

我們不妨先回想一下“前漫威時代”那些以“英雄史詩”為題材的大片,例如《星球大戰》系列,《指環王》和《霍比特人》系列,《哈利波特》系列等等。

為什麼漫威打造的超級英雄全世界都愛?

《霍比特人》《哈利波特》《星球大戰》

這些系列電影都在全球範圍內獲得了巨大的成功。表面上看它們風格迥異,故事發生背景或是現實或是虛構,或是遠古或是現代,可謂風馬牛不相及,但如果仔細審視這些故事的情節和人物的驅動力,會發現本質上來看,它們是極其相似的。

這種敘事上的相似性幾乎貫穿了一切以英雄為主角,以冒險為題材的文藝作品。這當然不是一種巧合,隱含在背後的母題,是在人類的各個文化中都不曾缺席的神話故事。

廣義上來說,神話可以指任何民族流傳的帶有故事性的古老傳說,可以反映出文明初期的人類對於世界的認知,也可以看作是文學的最早雛形,因此,神話具有著巨大的價值。

上世紀四五十年代,一位美國的原型派學者約瑟夫·坎貝爾(Joseph Campbell

)對世界各地的神話文本進行了大量的對照分析和提煉總結。他在這些神話中發現了一套具有高度重複性和廣泛適用性的“英雄歷險故事”,並在1949年出版的《千面英雄》中對這一發現進行了較為系統的論述。

為什麼漫威打造的超級英雄全世界都愛?

奠定坎貝爾神話學理論基礎的經典之作

在約瑟夫·坎貝爾的筆下,一個標準的神話式英雄故事一般會存在普通世界和冒險國度兩個相對獨立的世界,故事的主要情節圍繞著主角從已知的普通世界進入冒險國度,得到啟示,在冒險國度展開冒險,完成任務後回到普通世界開始新生活這四個階段進行,可以簡要概括為“啟程-啟蒙-考驗-歸來”。

而在故事的四個階段中,又存在著種種細微的轉折點,坎貝爾將之概括為十七個轉折:例如英雄在接受冒險召喚時由於無知或恐懼而產生的抗拒、英雄在冒險過程中為了某個目的而進行的“嘗試-失敗-學習-改進”的循環等等。

這些具體的轉折在不同的神話中可能以不同的形式出現,但“普通世界”-“冒險國度”的二元世界,“啟程-啟蒙-考驗-歸來”的情節設置,幾乎成為所有英雄故事的標配。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英國作家托爾金(Tolkien)的《魔戒》(也就是電影《指環王》)的系列故事:

快樂的霍比特人弗羅多生活在故鄉霍比屯裡(普通世界);在不知情的狀況下,他繼承了一枚具有強大力量的戒指,巫師甘道夫告訴他這枚戒指是中土世界正邪大戰的關鍵,弗羅多必須要護送這枚戒指深入敵營,在末日火山中將其摧毀,才可以維護世界的和平。弗羅多因此踏上冒險之路(啟程)。隨後在冒險的過程中,弗羅多逐漸瞭解到了這枚戒指的力量,以及中土世界戰爭背後的秘密(啟蒙)。也遇到了種種強大的敵人和來自戒指的誘惑(考驗)。最終完成了任務,重返故鄉(歸來)。

為什麼漫威打造的超級英雄全世界都愛?

《指環王1:魔戒再現》劇照

坎貝爾的理論迅速得到了好萊塢一種大導演和編劇們的青睞,《星球大戰》的導演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本人就是坎貝爾的忠實擁躉。

據說,喬治·盧卡斯在創作陷入瓶頸時,多次邀約坎貝爾來家中長談,最終成就了經典的《星球大戰》系列。

哪怕是新世紀重啟後作品的《星球大戰7:原力覺醒》,在故事上幾乎依舊是幾十年前的翻版,無非是將主角換做是少女和黑人戰士了而已。

為什麼漫威打造的超級英雄全世界都愛?

電影《星球大戰7:原力覺醒》劇照

而坎貝爾在好萊塢的影響卻遠遠不止盧卡斯一人。被譽為好萊塢編劇聖經的《作家之旅》就是在《千面英雄》的基礎上,將坎貝爾概括十七個冒險轉折精簡為了十二個。

這本《作家之旅》在好萊塢編劇圈子的影響之深難以想象,直接後果就是在這本書之後,幾乎所有的好萊塢商業片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為什麼漫威打造的超級英雄全世界都愛?

《作家之旅》

這是一種不會犯錯的嘗試。因為人們需要英雄。坎貝爾之所以能從中外各個國家,各個文明的神話中總結出一套特定的敘事模式,正是因為“呼喚英雄“是人類來自靈魂深處的呼喚。

“英雄”一詞來自於希臘語,意為“保護和服務”。我們的祖先時時刻刻在與嚴苛的自然環境作鬥爭,藉由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出擁有超人能力的形象,並給予他們勇敢和忠誠的品格,將其命名為英雄,寄希望於這些英雄們能夠戰勝自然和危險,保障我們能夠擁有安定的生活。

誠然,當代人類不再為吃飽穿暖而苦惱,但我們對英雄渴望依舊深深地刻在文化基因裡。無論何時,英雄的故事總會有巨大的市場,這是超級英雄電影能獲得成功的“隱含條件”。

漫威:構建“反神話”的神話

正如尼爾·蓋曼(Neil Gaiman)在《美國眾神》裡所描繪的那樣,作為一個由移民組成的國家,美國並沒有屬於自己的神話。美國的人民來自各個地區,屬於各個種族,也有著各自不同的信仰。在這樣的背景下,“超級英雄”的故事便成為了美利堅民族所特有的“英雄歷險故事”。

為什麼漫威打造的超級英雄全世界都愛?

尼爾·蓋曼《美國眾神》

由“超人”開始,美國的漫畫家們創作出了海量的超級英雄,迅速成為了美國流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這些超級英雄漫畫為藍本創作出的電視連續劇,電影,遊戲等等文化產品,也成為美國向全球輸出的最重要的文化商品。儘管大家語言和文化各不相通,但是大家對於英雄的理解總是類似的。

然而和大眾理解的所不同,儘管大銀幕上的漫威花盡心思為我們打造了一個又一個能力與性格迥異的超級英雄,刻畫了他們並肩戰鬥或是產生罅隙的情節,儼然一副視覺化的當代“希臘神話”般的史詩感,其內核卻是“反神話”的。

這個觀點或許顯得不可思議,畢竟雷神索爾這樣的人物直接取材於北歐神話,而浩克這樣的形象也生動地展現了赫拉克勒斯式的力量與勇武,怎麼能說他們是“反神話”的呢?

問題在於故事的內核裡。我們上文中大篇幅探討的“英雄故事”只是神話中的一種類型,是神話中的表層故事形式,而某一種神話的真正內核則是“更強大的力量”,也就是“創世神話”。基督教神話中是上帝,希臘神話中是奧林匹斯眾神的祖先蓋亞和烏拉諾斯,而北歐神話中則是霜巨人之祖尤彌爾,他們的直接後裔則是“神”,神和人之間,存在著一道無法逾越的巨大鴻溝。

神話,本質上來說,是關於“神”的傳說,人類在其中只是扮演者“棋子”或是“提線木偶”的角色。即使是以人類英雄為主角的傳統英雄史詩,也難以逃避來自於神的意志主宰。這些神明可以是具象的,例如特洛伊戰爭背後是三位女神的一場無聊賭局;也可以是抽象的,例如《星球大戰》中,無法擺脫弒父斷臂命運的天行者家族。而漫威所構建的“超級英雄宇宙”,則是一個無神論的,關於人的神話世界。

讓我們來看看雷神,美國隊長,綠巨人,鋼鐵俠,星爵這幾位漫威的當家紅星:

  • 雷神索爾:外星人,有比人類強大的體質和操縱雷電的能力;
  • 美國隊長:經過改造後的戰士,有超強的身體素質和優秀的領導能力;
  • 綠巨人:科學家,基因突變後擁有了變身強壯巨人的能力;
  • 鋼鐵俠:科學家,給自己打造了一套戰鬥機甲;
  • 星爵:宇宙海盜,僱傭兵,半神血統(後自己放棄),無特殊能力。

每個人都是擁有血肉之軀的人類或強化版人類,除了高大俊美的雷神在形象上跟“神”要沾點邊之外,這幾位哥們兒本質上與我們沒有什麼區別,都有愛恨情仇,都要吃喝拉撒,都有各自不可妥協的理念和信仰。只不過他們還會在自己的親人和同胞們面臨危險時,勇敢地站出來做英雄。

為什麼漫威打造的超級英雄全世界都愛?

《復仇者聯盟3:無限戰爭》海報

《銀河護衛隊2》的故事其實是漫威“反神話”敘事的最直接體現。在漫威電影宇宙的設定中,星爵的父親“Ego”是一顆演化出了智慧的星球,擁有巨大的力量,可以說是目前漫威宇宙中最接近於傳統意義上的“神”的形象之一。

而星爵作為唯一可能繼承他血統的後裔,卻完全不按照他的意志行事。為了自己的愛人和夥伴,為了死在了地球上的母親,為了保護他成長的父親,公然反抗著他親生父親,一個神明的意志。故事結尾,是星爵身上的“人性”戰勝了“神性”,他放棄了自己潛在的“神”的力量,弒父的過程中完成了對神的反抗。

為什麼漫威打造的超級英雄全世界都愛?

電影《銀河護衛隊2》劇照

這恐怕是我們看過的商業大片裡,反神話氣質最外顯的一部作品。我認為星爵這個人物的塑造是非常成功的,他身上體現了最純粹的人性,一種真實的魅力。

這也是漫威式英雄故事的魅力,英雄不一定要與沉重的宿命和痛苦的因果,英雄也可以是因為自己的選擇而成為英雄。

— The End —

文: 六出瑛琭

設計:溫小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