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到底該不該退出中學課本?

一滴水135929717


不是該不該退出的問題,而是該不該全篇背誦的問題。

直指人心是魯迅筆下的文學作品,相當鮮明的特點。相對普羅大眾而言,再好的藝術手法、故事情節都無法讓他們設身處地的贊同。魯迅的偉大,便是把時代下生活的那一張張臉孔,赤裸裸展現在世人面前。在那個人吃人的社會,魯迅無疑是把利劍,給人們剖開一切光怪陸離,這是他與很多同代作家的不同之處。你可能無法從徐志摩、梁實秋的作品裡瞭解當時舊中國的社會性。但從魯迅身上、筆下,你定然會穿過歲月的限制,走進那個時代,走進人心。

所以,魯迅文章存在語文課本合理與否的疑問,壓根不需要多做辯駁。假如魯迅都能退出課本,那麼文學本身便失去了意義,會單純淪為某種薰陶人們業餘生活的消費品、藝術品。

其實,如上的問題牽扯一個更加突出的現象,當下社會學生到底應該如何學習魯迅,或者學習語文,乃至中國教育現狀?

幾天前,我正好看到朋友小孩的初一暑假作業——手抄語文課文,十二篇。我還問他,抄課文有什麼用。孩子答說,不知道。

同樣的經歷,試想,那些年,我們全篇背誦了那麼多課文,有幾篇是真的記住的,理解的。

科學工作者除外,一個成年人現有的知識儲備,到底有多少是通過九年義務教育三年高中寒窗實現的?

中國教育現在的常態為,小中高十二年的漫長教育和大學教育嚴重脫節,大學教育又與社會嚴重脫節。大部分的學生,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更不要說對某件人事物的看法了。

隨便上大街上拉一個學生,隨便問一個他們對魯迅的看法。你得到的結果,要麼是迷茫,要麼是我國偉大的革命家,文學家,思想家之類的官方套詞。照此看,這樣的魯迅,確實應該退出語文課本,因為它沒有用。鮮有學生願意進一步瞭解他,用自己的觀點解讀他,哪怕是錯的。

因此,魯迅退不退出,重點在於學生學習的方式和教育方法的轉變。全篇背誦解決不了問題,抄課文也提高不了能力。

老周頭說:隔壁私塾有兩疊暑假作業,一疊背誦全文,另一疊謄抄全文。咦?班主任挺狠。


王老四他大舅


魯迅退出中學課本,這樣的提議,想來百年之後再說更合適。但反對者的意見也頗有道理:魯迅的文章好,中學生消化不良啊!


老實講魯迅《狂人日記》,00後的孩子幾乎百分百之讀不懂,多少人也是閱盡滄桑,才看明白字字是血!

作為第一篇的白話文,自然有其生澀語言障礙,能讀通也不錯了。他的文章往往由於語法的原因,要求中學生全篇背誦困難,也不免最怕,難怪周樹人和文言文難度同一等級。

可是作為最具批判性的作家,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魯迅作品的批判性和思想性無可替代

,當年中學學過的文章有十多篇: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同學學在桌上刻"早";

《閏土》抬頭只看見,四角高牆上的天空;

《孔乙己》你知道麼?茴香豆的"茴“,有四種寫法;

《藥》華老栓的人血饅頭;烈士的墳頭上的花圈;

《祥林嫂》一開口:我不知道冬天裡有狼的;人究竟有沒有靈魂?

《一件小事》中"我從鄉下跑到城裡來,一晃已經二十年了";

《拿來主義》裡"做了女婿換來的"也無所謂;


《紀念劉和珍君》曉得龍華慘案和柔石;

《故鄉》地上本沒有路,走得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雖中學時代過去多年,魯迅先生筆下的閏土、祥林嫂、阿Q、孔乙己等人物,依然鮮活的存於腦海。他成為被記得文章最多的入選課本作家,除了本身數量大,文章本身的魅力也是至關重要的。

多少人感嘆少年不識愁滋味,說當年不懂他,日後卻明白他的深刻偉大。


通過他筆下的人物,今天的人們才能更具體深刻了解,民國的歷史與社會,這是讀胡適梁實秋等其他作家辦不到的。

所以適當減少魯迅的篇目,增加中學生了解當代作家的機會,本無可厚非,若要請出課本,就過於緊張了。

於魯迅的雜文,擇其《拿來主義》這樣淺顯易懂的,培養高中學生的議論文寫作,也是不錯的。對於《狂人日記》這類,還是放到大學裡去吧!


一🌸一世界。元元,金沙江的小鹹🐟,期待你順手點評,手有餘香哦!

元元的天下


魯迅當然不該退出中學課本,事實上魯迅先生的很多文章到今天仍然很有價值,毫不過時!不信?我舉幾個例子:


一百年前,魯迅的小說《狂人日記》在《新青年》發表,這是中國第一部白話文小說。

書裡有這樣的話:

凡事總須研究,才會明白。古來時常吃人,我也還記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在小說的結尾,魯迅大聲疾呼:救救孩子

試問,這樣的小說過時了嗎?


魯迅還寫過一篇雜文《論辯的魂靈》,裡面有這樣的話:

“洋奴會說洋話。你主張讀洋書,就是洋奴,人格破產了!受人格破產的洋奴崇拜的洋書,其價值從可知矣!但我讀洋文是學校的課程,是政府的功令,反對者,即反對政府也。無父無君之無政府黨,人人得而誅之。”  

“你說中國不好。你是外國人麼?為什麼不到外國去?可惜外國人看你不起……。”

“你說甲生瘡。甲是中國人,你就是說中國人生瘡了。既然中國人生瘡,你是中國人,就是你也生瘡了。你既然也生瘡,你就和甲一樣。而你只說甲生瘡,則竟無自知之明,你的話還有什麼價值?倘你沒有生瘡,是說誑也。賣國賊是說誑的,所以你是賣國賊。我罵賣國賊,所以我是愛國者。愛國者的話是最有價值的,所以我的話是不錯的,我的話既然不錯,你就是賣國賊無疑了!”  

“自由結婚未免太過激了。其實,我也並非老頑固,中國提倡女學的還是我第一個。但他們卻太趨極端了,太趨極端,即有亡國之禍,所以氣得我偏要說‘男女授受不親’。況且,凡事不可過激;過激派都主張共妻主義的。乙贊成自由結婚,不就是主張共妻主義麼?他既然主張共妻主義,就應該先將他的妻拿出來給我們‘共’。”  

“丙講革命是為的要圖利:不為圖利,為什麼要講革命?我親眼看見他三千七百九十一箱半的現金抬進門。你說不然,反對我麼?那麼,你就是他的同黨。嗚呼,黨同伐異之風,於今為烈,提倡歐化者不得辭其咎矣!”  

“丁犧牲了性命,乃是鬧得一塌糊塗,活不下去了的緣故。現在妄稱志士,諸君切勿為其所愚。況且,中國不是更壞了麼?”  

“戊能算什麼英雄呢?聽說,一聲爆竹,他也會吃驚。還怕爆竹,能聽槍炮聲麼?怕聽槍炮聲,打起仗來不要逃跑麼?打起仗來就逃跑的反稱英雄,所以中國糟透了。”

試問,魯迅諷刺的那些人,今天還少麼?網上比比皆是。

當然,也不能過分拔高魯迅的作品,要實事求是地看待。比如魯迅有一首詩叫《自嘲》:

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

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

歷來都把詩中“俯首甘為孺子牛”解釋為魯迅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但是隻要仔細讀過整首詩,特別是讀一讀最後兩句,就可以得出結論:魯迅寫這首詩時有些灰心喪氣,所以他是以此詩自嘲。所謂“俯首甘為孺子牛”,不過是他想躲進小樓,給自己的兒子當牛騎罷了。

魯迅是偉大的戰士,但戰士也會有灰心和低落的時候,這無損於戰士的偉大。


所以,我認為不應該把魯迅先生從教材中刪去,應該刪去的是對魯迅的過分拔高。



夢露居士


中學生,一個正處於情竇初開叛逆萌生的階段,此時最主要的或許不是該去學習誰的思想,該去效仿誰的成功,他們也不懂,也不想去懂。此時最關鍵的是該引導他們如何去建立自己正確的思想,而不是去效仿誰,學習誰。就拿我而言,一提到魯迅,我只知道,原名周樹人,為何?因為考試要考。所以,誰誰誰的退不退出中學課本真的不重要,讓誰進入中學課堂才是最重要的。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個可以教書育人的教師,而不是教人如何考試的工具。若得一良師,縱無課本又何妨?



白菜帥


這個問題應該換個問法,除了魯迅,中學語文你還記得誰?有些偽作家,雖僅有一篇選入中學課本,還是嫌多,之後永遠記不起。魯迅先生雖有數十篇還嫌少,生活中遇事,魯迅先生文章中人物立馬立起來,現代作家還是從基本的做起,多努力,別光盯著魯迅的風氣,要看看水平差多少。越是現代寫字的越浮躁,想一步登天,拿出來的東西又臭又長,基礎不牢,地動山搖。


輕輕包


魯迅不應該退出中學課本,至少這一個世紀我們必須保留魯迅的文章,中學生也許現在無法理解魯迅思想,當他長大經歷過生活的磨礪以後,他一定會體會到魯迅的思想以及他對國人靈魂的深處的批判和刻畫。這就好比過去的少年無法理解論語和儒家精髓,但必須熟練背熟,而當他長大以後才會理解其中的意境。


我們對於魯迅的理解既不能如過去般神話。也不能如現在一樣去說他過時。魯迅作為門民族的代表是永遠值得我們紀念的。現在已經有大部分魯迅的作品撤除中學課本,但最魯迅的不應該徹底的退出,必須要有所保留。這既是對民族精神的尊重也是國家尊嚴的體現。而魯迅的退出和金庸的登榜,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的體現。中學教材對魯迅的退出,有人反對,有人支持。這其實是很正常,但其他人的退出和加入沒有引發關注,而恰恰魯迅引發關注,是因為我們對現行教育制度和方式的不滿,而而魯迅不過是一個藉口而已。

一應該說,我們對於魯迅逐步淡出中


學教材,我們無需奇怪,無需氣憤,更不必感慨,沒一個時代都有他所代表的文化,但魯迅所代表的文化精神永遠不會過時,他永遠都是我們民族精神不掉的豐碑。中學的教材必須對魯迅的文章有所保留。從教學性質來說,魯迅的文章也許並不適合當今的教學,但從思想性來說,魯迅文章又必須給予保留、這就是個度的問題。但必須指出的是,魯迅無論在是雜文,散文,小說諸多文學方面的建樹,至今無出其右。都以極其驚人的藝術創造力達到了現代文學的巔峰、這也值得當今文學家們去學習,永遠去學習。

當年做為中學生的我也是極為反感和厭惡學習魯迅,而今長大了,卻覺得對魯迅對中國人以及中國社會的洞察太深刻了,描寫太真實了。現在才覺得是很值得讀的。反對的人應該也只是表示中學生無法理解魯迅文章過於陰暗或晦澀。應該說魯迅退出是早晚的事。但不應該是現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還是需要魯迅的。魯迅作品與不懂魯迅、教不清楚、教不好是兩個概念,不要混為一談。


語文教學不是文學教學,我們以一種什麼樣的方式來理解和傳授給我們的學生才是最重要的。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不是該不該的問題,而是“是”與“非”的問題。如果魯迅是錯誤的,是“非”,那就該離開中學課本。如果魯迅是正確的,是“是”,就不該離開中學課本。現在的問題是,中國人從上到下已經認識不清魯迅的“是”與“非”,已經沒有了是非觀念,這才是最可怕的


遠167161199


魯迅不能完全退出,但是可以減少篇幅,因為中國除魯迅外,還有其他的名家,例如矛盾,林微因等等,即使放在現在,陳忠實,餘秋雨,賈平凹,曹文軒也都還可以,給新人一個機會,不要讓中國的學生覺得,魯迅後,中國再無文人。其實中國的優秀作家很多,就是為人所知的人少,其實賈平凹,餘秋雨,還有前幾年過世的陳忠實先生就文學修為,完全不在莫言之下,但是因為作品沒有被推廣,外語譯本很少,所以一直沒有被大眾熟知。


風雪夜歸人707703


本來,這也許是一個根本不該提出的問題,但是,根本的問題在於回答這個問題所反映的一些問題很值得在此一提。誠然,“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對於芸芸眾生而言,如果僅僅只是不自知而已,倒也罷了,最怕聰明反被聰明誤,誰說不是呢?對於本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魯迅先生,如果僅僅因為所謂的“過時”或者“深奧晦澀”等等原因而輕言“退出中學課本”云云,這不僅是天朝上國基礎教育的遺憾,更是民族文化的損失……尤甚數典忘祖者,別有用心之徒,不時“蚍蜉撼樹”的桀犬吠堯狂潑汙水行徑,如是司馬昭之心 ,未必路人盡知。豈僅僅“教育”的悲哀?

王蒙先生有言,當今大學生讀不懂“紅樓夢”,是如此這般的悲哀……曾經引起軒然大波,激烈爭論。呵呵,對於國人而言,即便對“紅樓夢”一無所知,都肯定沒有什麼,但是,當你知道或者讀懂時(那怕只是一點點),你肯定會為你曾經的無知而遺憾,而且不僅僅是遺憾!

大安法師曾言,當我們面對廁所裡那些歡快蠕動忘我不已的蟲蛆,會感到非常的噁心;而西方蓮池海會的諸佛菩薩,面對滾滾紅塵中的我們,那種憐閔的慈悲心情,絕對不會亞於面對廁所的我們…… 阿彌陀佛!

扯遠了!但魯迅先生過時了嗎?

百年來而今,當“救救孩子”的大聲疾呼仍如暮故晨鐘般的響徹耳際之時,我們不難發現,早已推翻三座大山的民族負擔似乎沒有減輕多少,現在的天朝上國,不僅要救孩子,還要救家長、救為人師表者,救許多許多……


如義齋人


不應該,魯迅代表中華民族精神。毛主席也曾給予魯迅很高的評價:魯迅的骨頭最硬,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為寶貴的性格。

我們以前在學校曾讀過魯迅的課本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少年閏土》《風箏》《孔乙己》《籐野先生》《社戲》《故鄉》等一批好的作品,課文描述閏土.孔乙己的形象現在還櫪櫪在目,久久不能離去。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既是魯迅的詩句,也是魯迅一生寫照,我們現在最缺乏就是魯迅"硬骨頭精神",現在有一些人患了"極度缺鈣症",媚骨十足,趨炎附勢,沒有事非觀,只有金錢觀。

所以我們應提倡"魯迅精神",魯迅不但不能退出中學課本,而且還應記住魯迅這一句話"在人人講假話的年代講真話;在人人麻木的年代擁有充實的心靈"。這句話與大家共勉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