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刀郎人

一次机缘巧合,得到当地人指引,我与几位同事顺利去到新疆麦盖提县一户刀郎人家做客。对于旅途中的我们来说,这是非常难得的一次体验,若没有指引,就会与这一切擦肩而过,那将是一个非常大的遗憾。并非夸张,若了解了这是怎样的一群人,了解了他们荡气回肠的过往,就会明白我此刻的感慨。

揭秘刀郎人

刀郎人:扎根大漠的原始狩猎放牧的部族

要说刀郎人,必须从一条河流说起,它发源于帕米尔高原,由南往北,在塔里木盆地中潇洒地穿越了近千公里,随意一挥,就圈出了一块块孤岛般的浩瀚绿洲。受它恩惠的绿洲人民,都亲切地称它为“叶尔羌河”,取义“土地宽阔的地方”。每年夏秋季节,叶尔羌河中下游,河水泛漫,浇灌了大面积的土地,特别是位于下游平原的阿瓦提县,目之所及,到处都是原始胡杨林和草丛荆棘。叶尔羌河所到之处,包括今天的莎车、叶城、麦盖提、岳普湖、巴楚、图木舒克、阿瓦提等县,即如今我们所说的刀郎地区。

早期刀郎人就生活在这样荒无人烟的原始胡杨林里。他们沿着叶尔羌河,呈带状分布,从叶城到麦盖提,再到北部的阿瓦提。在叶尔羌河的怀抱中,不管前身是什么种族,他们都自称“刀郎人”,过着艰苦闭塞的生活,渐渐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习俗、语言、文化和心理特征。他们狩猎游牧,或从事落后的农耕,或靠打柴捕鱼为生。一旦生存环境恶化,还得迁徙流浪,寻觅新居。他们穿行荒野,或步行,或赶着古老的木轮牛车,走在大漠风沙里,孤苦寂寞。于是,便无拘无束地引吭高歌,以表达内心的悲苦,驱逐孤寂。

揭秘刀郎人

刀郎歌舞:来自大漠旷野中的灵魂呐喊

诗意而浪漫的刀郎人,面对单调的荒漠原野生活,想象力和创造力异常丰富,刀郎木卡姆的诞生,是一个很好的见证。刀郎人先祖,通过感悟各种来自大自然的音律,获得艺术灵感,发明了热瓦甫、卡龙琴、艾捷克等刀郎乐器,奏响了来自大漠旷野中的灵魂呐喊。刀郎音乐中,歌词多与他们的生活、爱情、人生思考有关,古朴、粗犷,没有固定形式,都是随心而唱,抒发的是内心最真挚的情感。而刀郎舞蹈,男女舞姿均刚健有力,他们用一种抽象的肢体语言,在旷野间随风而舞,带着一股野性与豪气,还原了刀郎人牧猎和农耕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部分。

揭秘刀郎人

在我看来,伟大的刀郎木卡姆,是一部关于刀郎人与大自然的抗争史诗,也是一部来自大漠最深处的千古绝唱。

在麦盖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充斥浸染着刀郞麦西莱甫那种欢快悦耳的鼓舞欢乐之声。尤其是在乡间,刀郎人用独有的卡伦琴奏起了悠扬、宛转的散板;刀郎艾捷克、刀郎热瓦甫等乐器也随着一起响起。

一排排蓄着长胡须、穿着长袷袢神态自若的老人媳妇幼童健男们虔诚地席地而跪,敲响羯羊皮制作的纳格拉鼓,双手捧起圆如满月的达甫鼓在胸前或肩上不停地摇晃敲击。他们蓄足了发自胸腔鼻腔丹田之气,发出不知用多少个高八度表达已经有点嘶哑的声音引吭高歌。

揭秘刀郎人

接着,大大小小的达甫鼓、纳格拉鼓一齐奏响。这时,舞蹈节奏沉雄有力,乐队演奏的旋律变得欢快流畅,人们舞蹈的动作也变得庄严肃穆,让观众可见舞者之众,千人联袂舞蹈,声似山呼海啸,滚地雷霆。那些袷袢里带着沙子,头发上沾着尘埃,坚硬的牛皮鞋底钉满铁掌的刀郎舞者,一旦被“孜尔巴雅”拨动了他们狂歌劲舞的敏感神经,连大地舞台也会被他们踩得发抖,麦克风的声音也会被震耳欲聋地淹没掉。观者的耳、鼻、眼、喉咙、心脏甚至于每一个毛孔细胞也会为之燃烧沸腾、热血奔涌,甚至是整个灵魂都会被他们所震撼所折服。恐怕没有哪种舞蹈能与麦盖提民间“刀郎舞”的震撼力影响力相媲美的。

揭秘刀郎人

刀郎文化绣:针尖上的艺术

刀郎花绣是维吾尔刺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植根于民间,来源于生活,显示着刀郎人独特的风格和生活态度。刀郎花绣因其所绣图案常以自然花卉为素材而得名。生存于环境恶劣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西缘的刀郎人钟爱各类花木,衣着服饰无不与鲜花息息相关,男女老少戴的是绣花帽,扎的是绣花巾,穿的是绣花衣,背的是绣花袋。刀郎花绣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具有显著的传承性和交融性。

揭秘刀郎人

拿起画笔是画家,放下画笔是农民;走进产业园是飞针走线的绣娘,回到家里是洗衣煮饭的贤妻。这算是刀郎人的真实写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