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中国经济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

「深度」中国经济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

「深度」中国经济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

本期嘉宾:经济学家、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管清友

编者按:当前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中国经济面临一些新问题和新挑战,对中国经济的悲观预期再起。我们应如何理性去看待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的变化?

“比起讨论乐观还是悲观,更重要的是去考虑如何调整和防范金融风险发生。对企业家来说,无所谓悲观还是乐观,再坏的情况都得接着干。”经济学家、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管清友在接受凤凰网财经采访时恳切地说道。

中国不会重蹈日本覆辙 但应吸取经验教训

对于现在很多人在讨论的“中国经济是否会重蹈日本的覆辙”这一问题,管清友认为覆辙不会重蹈,但经验和教训必须去学习和吸取。

第一,吸取教训,货币政策不能再搞“大水漫灌”

“广场协议后日元汇率大幅升值,日本采取货币宽松的政策导 致出现严重的资产泡沫,泡沫被刺破后整个经济就下来了,房价跌了二十年。所以我们这次绝对不能再搞货币宽松,释放流动性关键要靠结构性改革!”

第二,学习经验,一定要拓展海外市场

日本在广场协议后,大规模的扩展海外市场。我们也应鼓励我们的企业走出去,政府要提供一系列的保障,真正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我们现在需要海外市场。

「深度」中国经济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

现在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滞胀”要防范这种风险

市场近期颇为担心“中国是否会陷入滞胀”。管清友向凤凰网财经表示,目前倒不是严格意义上那种滞涨,但确实应该警惕。在去杠杆的束缚之下,大规模刺激政策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逐步耗尽,经济增长的回升明显遭遇瓶颈。

2017年三季度开始经济增速重新下行,实际GDP下行0.1个百分点,名义GDP下行0.5个百分点。从2018年开始,经济重新进入衰退阶段。2018年一季度开始,实际GDP和名义GDP开始同步下行,单季度名义GDP下行1个百分点,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站在目前这个时点看,经济下行的下半场才刚刚开始。现在蔬菜、肉的价格都在上涨,经济确实短期有下滑的风险。“我们需要尽快去做一些调整,去防范这种风险的出现。”

管清友在采访中不断强调,现在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关口。“长期来看,其实我们经济增长的潜力,回旋余地确实是很大的。像我们人均GDP水平还不到9000美元,才8600美元,增长空间很大,但这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关口!因为要突破一万美元的收入陷阱,站稳并持续增长,这是很难的。目前中国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还比较大,收入分配差距也很大。要想办法解决收入分配差距的问题,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

中国经济最迫切需要得到解决的三个问题

“要防范金融风险,需尽快去做一些调整。”管清友认为:“目前主要还是要深入的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为“三去一降一补”已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了,但现在三个问题是最迫切需要得到解决的。”

1第一,企业和个人税负太重确实要减税

“减税不是一个说是轻飘飘的随便说做和不做都可以的,这是肯定要减税的,企业也好,个人也好,税负负担太重”。管清友认为减税需要在财政支出这块做大力调整,该砍的砍,该调的调。财政部强化税收征管以后,必然带来税收大幅增长。如果按照现在财政支出这种模式,不在支出口做调整的话,收入口是很难减的了的。但是支出口的改革不是财政部能决定的,得由国务院统一去改,这就涉及到支出体制、支出范围、支出结构,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等多个方面的改动。

2第二个,国有企业改革迫在眉睫

统计局27日公布数据显示,1-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1913.2亿元,同比增长30.5%;集体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25.2亿元,增长4.1%;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7801亿元,增长21.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9422.4亿元,增长7.5%;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0215.1亿元,增长10.3%。国企和民企的利润增速差三倍。

管清友表示,国有企业改革迫在眉睫。目前国进民退的情况确实比较严重。竞争领域国企大面积存在可能制约经济活力。“不是说国企搞不好,主要还是看机制。像南方的一些国企,他们做的就很好,因为他们引入了市场化的机制。但北方的一些国企就是不行”。管清友建议,国有企业改革应强调混合所有制以及市场化机制。

3第三个,放松管制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越来越大,但是很多领域不能再管了”。管清友建议:应适度放松管制、促进监管阳光化、规范化,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深度」中国经济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
「深度」中国经济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

相关阅读

管清友:中国到了200年来的重要关口 我焦虑得睡不着

(上海企投会年中论坛管清友演讲节选,未经本人审核)

历史远比我们想的复杂得多,偶然得多。

今天面临着内外的双重压力,在此情形下怎么看待短期的问题,如何抓住机遇规避风险?

我们经历了严厉的金融整顿,上半年引起了很多言辞激烈的讨论。最近几年,国内经历了明显的资产泡沫流动,官方学者的说法是“金融过度繁荣”。2016年中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一度达到8.3%,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美国和日本。

在成为科技大国、创新大国、商业大国之前,我们先成为了金融大国。

脱实向虚、金融和实体经济不匹配的情况出现了:上市公司从市场上融来钱,发现实体领域没啥可投资的,就拿钱买银行理财;这些钱规模太大了,银行投不过来,于是又委托基金公司打理;基金公司拿到钱后发现也没什么可投的,于是再把钱用在银行的同业存款、同业票据上去。

这就是所谓的脱实向虚,金融空转。

一方面金融规模越来越大,一方面实体企业却越来越渴。

这就是金融整顿背后的根本,如果再深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有两个原因:一是监管没有跟上,二是货币的闸门太松了。最近几年(除了去年),中国的M2增速一直保持在12%、13%左右;2007年M2余额是47万亿元,到现在已经是170万亿元。

老百姓调侃说票子“发毛了”,虽然不严谨,但大概是这个意思,货币超发,而且一发不可收拾。

为什么没有管住货币闸门?里面有很多原因,这是个复杂的学术问题,今天暂且不讨论,但有一点是确认的:如果靠印钱能解决问题,那么津巴布韦和委内瑞拉一定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有朋友曾经送过我一沓“巨额”的津巴布韦钞票,我见过面值最大的是一张100万亿。

昨天苹果公司的市值超过了1万亿美元,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第二个市值过万亿的企业。第一个是我们的中国石油,2007年11月上市当天,48元一股,市值超过7万亿人民币,折算成美元,当时是1.04万亿美元。因此我觉得苹果“不算什么”,这是一段小插曲。

在实体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背景下,金融机构一下成了“坏人”,被视为土豪、哄抬房价的推手,遭遇管理层的“一刀切”,这两年灰头土脸。

可以说,如果没有2016年四季度以来的金融整顿,今天我们面临的境况会更差。

过去是“一刀切”,今年年初则出现了微调,开始降准。有些不负责任的媒体误导舆论,说是“放水”,其实降准是一个中性手段,不是全面宽松,不是一降准就放水,降准和放水是两回事。

政策微调的另一个因素是外部压力。

未来十年是一个敏感的转折点,大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不可避免。我们讲“中国制造2025”,美国讲建国250周年(2026年),普京总统讲,在新的任期要把俄罗斯的GDP提升到世界前五位。

中美俄的国家战略出现了交集,都在争夺全世界的话语权,所以势必产生冲突,只不过是冲突大小的问题。

也就是这种内外压力下,我们的政策出现了微调。

有人说降准之后,会回到2012、2014年(全面宽松)吗?

由于主观和客观原因,我们不可能再搞09年、12年和14年的全面宽松。既不会,也不可以!

主观上是“不会”,过去十年我们已经有过3次宽松,风险越积累越多,问题越积累越大。

最近我们看到,企业债券发行难,企业还不了贷款,P2P暴雷事件,一些商业银行坏账率急速上升,个别坏账率高达20%以上,而行业平均坏账率是5%左右。

大家要知道,债务转移不了,用长期债务替代短期债务只是拉长、平摊,债务没有消失。所以主观上不会。

客观上也“不可以”。宽松政策有效作用越来越弱了。

2008年第一轮宽松,两个季度见效,GDP从6.4%反弹到12.2%,反弹5.8个百分点,持续4个季度;

2011年第二轮宽松,5个季度见效,GDP从7.5%反弹到8.1%,反弹0.6个百分点,持续2个季度;

2014年上一轮宽松,8个季度才见效,GDP只从6.7%反弹到6.9%,反弹0.2个百分点,持续2个季度。

在座创业的,你们还敢加杠杆吗?14年宽松以后,大量的人是吃过亏的。传统企业如此,互联网企业也是如此。对于企业来说,即便出现2014年的全面宽松,也一定要把杠杆降低。

同时我们看到宽松政策带来了社会内生性冲突、各阶层(财富)分化急剧拉大。

2008年之前,很多人通过个人努力可以进入更上面的阶层,十年之后会发现,希望越来越小。现在的社会充满了戾气和仇富心理……为什么当年美国出现了占领华尔街运动,金融的过度繁荣造成的。所以,不可以(全面宽松)。

龙应台说:“一个时代,一个社会,很可能有负于一整代人……欠他整个回不来的青春,而且绝对无法偿还。”

在这样一个大时代的变化之下,应该怎样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是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的深刻命题。

「深度」中国经济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

还有日本的教训。

美日之间的贸易战曾经持续了几十年,涉及诸多领域,1985年广场协议之后,日本国内宏观经济出现问题,为了应对汇率变化,国内开始大规模刺激,引发剧烈的资产泡沫,随后开始紧缩,泡沫破裂,出现“失去”的十年、二十年。

相对于日本七八十年代的高调,今天我们“收敛”了很多。最高调的时候,日本人说“要让美国成为日本的第41个县”。日本人还写过一本书《日本人可以说不》,后来中国人也写了一本《中国人可以说不》,多亏那时候我们没有说不,我们讲“和平崛起”,才有了今天的国际地位。

过去中国的GDP陆续超过了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现在是第二大经济体。印度人以前说“加快步伐,中国快赶上我们了!”现在印度人说“加快步伐,我们离中国越来越远了”。

中国人还在每天学习、工作,还不休假。就像吴晓波老师,比你有钱还比你努力。

时代高速发展,我们每个人都被裹挟着往前跑,因为晓波很优秀,所以我也要努力,大家互相鼓励着前进。我们有个企业家学员,到国外生活了半年,享受蓝天阳光沙滩,结果整个人却不好了,他呆不住。国内如火如荼的建设,他不甘寂寞。

贸易战不说,先做好我们自己。中国人向来“给点阳光就灿烂”,给一点空间和自由,以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只要我们不犯太大的错误,中国经济的问题不大。

所以这一次的宏观政策至关重要,一定要稳住。前几天,中央政治局会议公报连用了六个“稳”字,定调下半年国内经济形势。(注:“六稳”包括“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

不是轻轻的一个“稳”,而是好多个“稳”。

关于长期和短期,局面何以至此,又将去向何方,今天跟大家分享了一些我的看法,不一定成熟。

我们的改革确实任重道远,道阻且长。对企业家来说,无所谓悲观还是乐观,再坏的情况都得接着干。

在内外压力下,中华文明需要经历一个蜕变,如果我们运气足够好,这个关口过去之后,未来将是一往无前。我觉得我们应该有信心可以走过去,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