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禧》《如懿》:「八旗」到底是怎麼回事?

《延禧》《如懿》:“八旗”到底是怎麼回事?

很多人看了《延禧攻略》、《如懿傳》,想問“八旗”到底怎麼回事?整天說“旗人”、“抬旗”、“主子”、“奴才”的,到底是個什麼標準?

本文主要說明三個問題:

1.“旗”是怎麼來的?

2.旗相當於現在什麼軍事編制?

3.“八旗”是怎麼回事?

旗,滿語是“固山”,當然我也不懂滿文,“固山”根據滿文的讀法音譯過來的。

最開始,滿人的生存和生產方式就是出獵行圍。

出獵的時候,每人交出一隻箭,每十個人選一個首領來維持秩序。這是個人稱為一“牛錄”,這個首領叫做“牛錄額真”。

後來,努爾哈赤的隊伍逐漸壯大,按照原來的習俗,改動如下:

每300人編為一“牛錄”,他們的首領叫做“牛錄額真”

每5牛錄(1500人)為一“甲喇”,首領叫做“甲喇額真”

每5甲喇(7500人)為一“固山”,首領叫做“固山額真”

“固山”就是“旗”的基本雛形了。

關於上面所述,我稍作解釋:

1.我們現在的軍隊編制,一個連120人左右,一營三連,所以一“牛錄”和我們現在一個營的規模差不多;一“甲喇”1500人和現在軍隊的團差不多;一“固山”7500人大概介於現在的師和旅之間,現在一個標準師是10000人。

但是,相對於當時的全國總人口(順治八年統計全國大概3000萬人左右),相同人數的編制單位遠遠比現在的戰鬥力要強。所以我們可以把一“固山”看成是現在的一個軍。

2.在清政權建立後,各編制和首領名稱逐漸用漢名代替,如下:

牛錄額真——佐領;

甲喇額真——參領;

固山額真——都統。

例如,《延禧攻略》中嫻妃輝發那拉氏她爹起初就是佐領一職,所以嫻妃她媽責怪嫻妃不爭氣,不給她爹謀前程。

解決了“旗”的由來,再來說一下“八旗”是怎麼來的。

滿清軍隊打獵行圍時,軍隊有一定的組織:

1.中間是“圍底”,有點中軍大帳、大本營的意思;

2.左右有兩個“圍肩”,像左右兩軍;

3.兩肩的末端是“烏圖哩”,有點左右前鋒的意思。

整個軍隊四周有旗幟,中間立黃旗、兩翼紅白二旗、末端立藍旗,這樣便於分辨指揮。

萬曆三十四年(1615年),努爾哈赤把上述形式整編為“四旗制”

萬曆四十三年,軍隊人數增多,由四旗擴充為八旗

旗的顏色除了上述黃、紅、白、藍之外,在外緣以異色鑲邊,稱為鑲旗。

於是,黃紅白藍、鑲黃鑲紅鑲白鑲藍,就是後來的八旗。

注意,因為軍隊擴充的過程中,除了滿人外,還增加了蒙、漢的人,實際上每色旗下,又分為滿洲旗、蒙古旗、漢軍旗。

至於八旗和包衣的關係,我在《《延禧攻略》爾晴出身名門為啥只是個宮女》、《《延禧攻略》爾晴的家庭出身到底是什麼!》這兩篇文章裡,就講的比較詳細了。

大家可以在本頭條專欄回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