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这东西,会上瘾

“丧”作为网络词,常常是如今90后当中盛行的一个文化象征,形容一些态度消极、情绪消沉、精神萎靡的一群年轻人比较负能量的状态,有“颓丧”之意。常常被用做如某某人很丧,某某人丧爆了。

生活里到处都是烦心事,最糟糕的不是无力反抗,而是根本就提不起反抗的劲儿。减肥无望?胖着呗。买不起房?租着咯。被秀一脸恩爱?唉,单着吧,不要和我比懒了,我也懒得跟你比。

开心一天也是一天,难过也是一天,

那为什么不选择难过的一天呢?

——丧文化的心理成因

丧这东西,会上瘾

-1-

“丧”的由来

2016年7月,葛优啥也没干就突然成了网红,一张来自1993年的照片。图片上的葛优还有头发,但和现在一样削瘦。他嘴边续着胡渣,穿着奶奶花衬衫,嘴角微张宛如灵魂出窍,一脸生无可恋,瘫躺在舒适松软的大沙发上。这就是我们常见的“葛优躺”表情包,感觉身体被掏空实在是我们每一个人忙忙碌碌人生的真实写照。

拼命努力为了成功那么困难,努力未必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会很轻松,就让别人去拼搏努力,我就承认自己是垃圾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我觉得躺着什么都不用做的状态挺棒的。

你说比你优秀的人都在努力,你努力还有什么意义,咸鱼总有翻身的一天,但翻身了之后还是咸鱼,这些绝望又写实的发言,是青年人洞悉并受困于自身无能的“丧文化”的崛起。

丧这东西,会上瘾

-2-

“丧”发展经历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某说话类辩论达人秀《奇葩说》,里面的辩手们就常常提到“丧”这个词,第二季的奇葩之王邱晨便是其中“丧”文化的典型代表,无时无刻不散发着丧x的光辉,彰显出丧x的自我修养,使得“丧”这个词越累越多的被更多年轻人所熟知。

除此之外就是今年年初“丧茶”网红店的走红,一事无成奶绿、碌碌无为红茶、依旧单身绿茶、想死没勇气马奇朵、没钱整容奶昔……曾经以段子形式流传于网络的“丧茶”,如今真在上海开出了一家门店,每天一杯负能量,让丧来的更加丧心病狂。

丧这东西,会上瘾

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丧”表情包还有数不清的丧句。

除了开头我们说到的葛大爷躺姿势和奇葩说邱晨之外,关于“丧”的代表人物差不多是条咸鱼,日本短片里面的主人公懒蛋蛋、日本某个吉祥物滑次郎诸如此类的形象。他们无不例外都是在传递一种“我已经是个废物”自嘲式的信息。因此被网友们制作成了相关的表情包,受到年轻人的广泛使用和大量转载。

丧这东西,会上瘾

丧句

1.青春为什么一定要跑步流汗,为什么不能在河边虚度。

2.你努力做到的最好,可能还不如别人的随便搞搞。

3.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还相信这句话。

4.你以为有钱人很快乐吗?他们的快乐你根本想象不到。

5. 别灰心,人生就是这样起起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的。

6.有人出现在你的生命里,是为了告诉你:你真好骗!

7.有时候你不努力一下,都不知道什么叫绝望!

8.当你觉得自己又丑又穷,一无是处时,别绝望,因为至少你的判断还是对的。

9.喜欢一个人就去表白,万一成备胎了呢。

10.男女之间一定有纯真的友谊,因为每一个认识我的女生都说最多只能跟我做朋友。

-3-

“整个垮掉”的一代

成败归因为外部环境

01

这些有点带着自嘲意味的丧句,反映的却是在社会焦虑下的年轻人的进取心的消磨。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话:我做不到并不是因为我不努力,而是我运气不好、别人有背景云云。不把失败归结于自己不够努力,而归结于运气等其他的外在因素,除了自欺欺人,恐怕再也没有其他的价值。

丧这东西,会上瘾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自己的行为常常会进行原因分析,并做出自认为合理的解释,以解除心中困惑,获得心理安慰。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心理学家海德认为,行为的原因在于外部环境,或者在于个人内部,如果把行为原因归于他人影响、奖励、运气、工作难易等外部环境因素,则个人对行为结果可以不负责任。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认为,经常把自我成败原因归结为客观因素的学生,学习动机更为微弱。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常常将“我做不到并不是因为我不努力,而是我运气不好、别人有背景”等话挂在嘴边的人永远也取不得较高成就的原因。

因为他对自己的行为缺乏一种责任,缺乏责任就少了对自己行为的约束力;同时,他的进取心也弱,安于现状,难于改变自己,就会一直原地踏步。

习得性无助

02

如果你每次去上高数课都发现自己什么都听不懂,每次做高数作业就像是看天书一样,那么你还愿意去上高数课吗?这种经历了挫折和失败之后,面对问题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就是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的人们往往不能给自己确立恰当的目标,遇到困难时容易自暴自弃,他们对于失败的恐惧远远大于成功的渴望。

他们不相信自己能够按照指定水平来执行某个行动,即自我效能感低,面对需要高质量完成的任务时他们经常有很强的焦虑感。期末考试时朋友圈流行的“我可能有一个假脑子”系列表情包便是低自我效能感的一种体现。

丧这东西,会上瘾

@诗和远方:我身边现在很少这种充满负能量的人了,但还是有一个的。就称呼他为A吧,他平时沉默寡言,路上偶遇时我时常和他打招呼,他也不理不应。后来再进一步了解后,他是个悲观的人,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来,大家都聚在一起评报时,他也远远躲在一边不肯参与进来,最后他直接就离开了我们。

我想对他说,这个世界有如此美妙的东西,等着我们去体验,去追求,去创作,为什么不试着改变一下自我的看法?尝试读一本好书,学一项喜欢的运动,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结交一伙志同道合的朋友,去勇敢的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呢?祝愿A以后能够找回对生活的热情,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

@提子:就像我们身边有一些人,学习马马虎虎,唯独对游戏情有独钟,闲暇时间全部贡献给了吃鸡、王者荣耀,一边抱怨着老师上课上得不好,一边又不肯自己努力学习;一边嚷嚷着要减肥,一边管不住自己嘴胡吃海塞。其实我觉得可以选择不丧的,与其把自己活成咸鱼,不如把自己活成传说。就算你是一条咸鱼,不逼一逼自己,你怎么知道自己能不能翻身呢?

丧这东西,会上瘾

-4-

鸡汤说“下班时间决定你的一生”,于是,你每天晚上回家充实自己狠学三个小时,可升职永远轮不到你,工资还是那么一点点。

鸡汤说“职场人只有奋斗才有前途”,于是,你每天加班到十点,加到怀疑准时下班是种罪过,结果公司调整结构,把你所在的整个部门都裁了。

终于,你发现鸡汤都特么是骗人的,这个世界,只有无尽的丧丧丧丧丧丧才是真理。

懒散、消极、得过且过地过了一天又一天,丧头丧气地年轻人成了长辈中和媒体眼中“颓废、麻木”的一代。丧大概是本来想好好活,只好自娱自贬自嘲以稀释焦虑。

丧这东西,会上瘾

如果给你两个选项,你会选择( )

A.鸡汤 B.丧文化

如果是我,我会选择A。即使很多人反对毒鸡汤,但这些鸡汤,实话说,对我的学生时代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它让我保持活力、保持清醒,随时整装待发,比像在温水里煮青蛙的丧更加容易获得快乐和理解努力的意义,即使结果并不太尽如人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