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說:我不想上學了

當孩子說:我不想上學了

對於大多數的孩子來說,

這個世界上最開心的事情

不是收到了心儀的生日禮物,

不是有了新的小夥伴,

也不是吃到了夢寐以求的大餐,

而是,

學!校!炸!了!

一提到學校停電、學校著火、颱風等能停課的各種事情,學生們就異常的興奮。據不完全統計,這世界上有99.99%的學生都唱過:“太陽當空照,我要炸學校”的神曲。

“上學”像一個遠古的詛咒,孩子聽到了,會立馬肚子疼頭疼手疼屁股疼全身不得勁,連醫術精湛的中醫西醫兒科專家都找不到病根,無從下手。但只要大聲唸咒語“般若菠蘿蜜,今天不上學”,孩子立馬就好了。此項研究可被列入世界十大未解之謎。

孩子為什麼抗拒上學呢?

我就是賺面子的工具

隔壁的阿姨特別好面子。

尤其是在孩子學習這一方面,從來都沒有比輸過。阿姨一家都是比較傳統的觀念,永遠都是學習第一。每當孩子考出點成績的時候,阿姨第一件事就是拿著孩子的成績四處炫耀。

“最近期中考試了,你家孩子多少分啊?我兒子考的不咋樣,也就95分吧,有一道題粗心了,不然又能拿100分了。”

每次別人都是手動白眼。

阿姨家有一個嚴格的獎懲機制,考到了全班前十可以獎勵一個手機,全校前五十可以提一個要求。在沒有達到阿姨規定的成績以外,除了學習,什麼事情都不能幹。

其實大多數的孩子的成績在某一個階段都會有一個轉變,學習成績好的可能就在升級的時候變得很差,學習態度沒變,方法也沒錯,也不知道怎麼回事就突然變差了。

阿姨家的孩子也沒能避免。從原來的全班前十名跌到倒數十名,從熱愛學習變成了一看到書本就煩躁、頭疼。阿姨也受到了打擊,再也不出門跟人家聊天了,從原來的見到人都要顯擺兩下變成現在的巨怕出門。

於是阿姨開始相信孩子的成績不能只靠學校,還得補習班助推一下,於是開始給孩子報各種補習班,有複習本年級的課,還有預習下一年級的課,連孩子唯一喜歡的興趣班都撤銷退錢了,什麼時候回到原來的成績什麼時候繼續上,否則就是浪費學習精力。

有人告訴阿姨,不能逼孩子太緊,可能會出現反抗情緒。於是阿姨開始學習網上知心姐姐的套路,經常語重心長地跟孩子說:“寶貝啊,媽媽不奢求你長大成為什麼人才,你盡力就好,不管考的怎麼樣媽媽都會愛你。”

成績一出來,阿姨看到試卷上滿屏的紅叉叉,氣就不打一處來。有的題目是補習班老師教過的,居然還錯?有的題目明明寫著32x65,還加粗就差標紅了,居然還能算成35x62?甚至有的題曾經是孩子擅長的,居然也全軍覆沒。

阿姨覺得接受不了,認為孩子恃寵而驕,故意做錯。就忘了之前知心姐姐的承諾,暴躁如雷,直接打罵孩子。

學習就好了,什麼都不用做。

我身邊有很多巨嬰。

他們不會洗衣服、不會做飯、不會做家務、連基本的常識都不懂,煮個泡麵都能把廚房燒了,還拿水滅火。

但是他們很優秀,十分鐘可以快速瞭解一個自己從未涉足過的領域,做報表、PPT比吃飯的速度都快,他們十指不沾陽春水,他們打著“優秀的人不需要做家務”的旗號生活。不過也有一類巨嬰,既不會生活,也不會幹活。

世界上有很多像這樣的孩子,他們是在被照顧的環境下長大的。家長們只要看到孩子在學習、看書,立馬承擔了家裡所有的責任。只要孩子能多看一秒,哪怕家長拿勺子親自餵飯也行。長時間以來,孩子就習慣了這種家庭模式,即使看到家長上班辛苦了一天還要回家做家務,也學會了無動於衷。

化學和生物,我們都是從初中開始學起的。但實際上隨著社會的進步,孩子在小學就能學到一些簡單的原理,當老師講到麵筋、涼皮、鬆軟的饅頭製作方法和原理時,很多孩子都特別感興趣躍躍欲試。

說一萬次不如親手實踐一次,但這種激情立馬被家長的呵斥擊退了,“你們學校老師怎麼淨講些不靠譜的東西”、“弄個實驗要好久,都夠做一套題了”、“等你長大了我再教你,你現在的任務是學習”、“你成績好了,以後有錢了,這種活兒都是保姆來做”。

孩子的左腦主導思考和邏輯,右腦是主導行為和直覺的,勞動可以讓孩子的手指得到鍛鍊,刺激左右腦的發育,實踐與生活相結合才能更好地學習,不能顧此失彼。

太過關注孩子的功課而不允許孩子進行生活能力和社會能力的培養,不僅會讓孩子覺得自己除了會學習什麼都不會,加重孩子厭學的情緒,還會讓孩子無法獨立,萬事都依賴父母,這樣無形中也增加了父母的生活壓力。

孩子厭學,

其實是大多數家庭都會經歷的問題。

在我國有46%的學生對學習是缺乏興趣的,有35%學生表現出明顯的厭惡,真正主動學習的學生不足20%。家長們都認為是孩子和學校的問題,

其實最大的問題是家庭教育。

家長們總習慣把孩子交給學校,所以孩子一出現什麼問題,那肯定是學校的問題。孩子規則感差,是學校沒管理好;孩子成績差,是老師資歷不行;孩子在學校發生矛盾了,是學校沒教孩子怎麼做人。

有一句廣告詞是:“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是孩子第一個模仿的對象,當孩子的成長出現問題時,能幫助他解決的人,只有父母。

從心理學上來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經歷三個叛逆期。

第一個逆反期是在三歲左右,孩子開始出現自我意識萌發,這個時期他會以自我為中心,凡事喜歡對著來,你越讓他做什麼,他就越要說“不”。

這個逆反情緒我們在上週的文章中第二個案例中有提到,戳這裡複習——

別再戲弄我的孩子了,好嗎?

第二個叛逆期出現在孩子的7~9歲,這個時期的孩子剛步入小學,學習了很多生活知識和經驗,就開始認為自己是個小大人了,不允許父母對自己的生活過多幹涉。和3歲叛逆期不同的是,他認為自己有能力成為一個獨立做主的大人了,如果不正確引導,將會使得孩子更加叛逆,學習成績下滑,甚至不上學。

第三個階段是10歲左右,青春期前期。孩子的身體已經開始發育了,對自己有了明顯的性別意識,開始遇到人際關係、升學壓力等各種挫敗感。女孩子遇到最多的問題就是愧疚、內向、抑鬱;男孩子會比較難搞,他們很容易暴躁和憤怒,更嚴重的家庭可能會出現和父母對著幹,對打等問題。

厭學是一件很小的事情,

但也是逆反心理的最終表現形式。

孩子的青春期一旦過去,就不需要父母了,青春期間留下的問題將會像毒瘤一樣永久地殘害孩子的工作和生活。

如何正確引導孩子度過青春期的厭學問題呢?

1

別人家的孩子關我屁事

很多父母的口頭禪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怎麼考的這麼好?你看別人家的孩子多懂事!你看別人家的孩子比你強一百倍。

父母的本意就是拿一個好的榜樣和孩子做對比,好激勵孩子上進。

實際上孩子的內心os:啊!你覺得人家的孩子好,那你讓他當你兒子啊!你看誰家孩子都好,就我不好,你不就是偏心嗎!你不就是覺得我處處不行嗎!你就是看我不順眼,哼!那你當初生我幹啥!(不好意思戲有點多)

好了,從現在開始起,不要再說別人家的孩子了。別人家的孩子是好是壞關我家孩子屁事啊!

與其處處拿孩子跟別人比,不如拿孩子的現在和過去比,提醒孩子有哪些進步,孩子遇到了哪些困難,和孩子一起解決問題。讓他們看到自己的進步,樹立起自尊和自信心。

2

永遠為你打call,永遠pick你!

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站在自己對立面是這個世界上最無助的事情。

你覺得青春期的孩子很叛逆,實際上他們也很漂浮不定,他們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討厭什麼,情緒來得快去的也快。

如果孩子出現青春期的厭學問題,一下子變得迷茫和焦慮,家長也不要一直強調一定讓孩子去上學,這樣你就是站在了孩子的對立面。

當然,也不是支持孩子不上學。而是和孩子一起找出問題:是因為學校老師教的不好,學習困難?還是在學校的人際關係問題?還是被同學欺負了,不敢去學校?

這時,你們就站在了同一戰線上,“問題”就是你們共同的敵人。如此一來,孩子就很容易冷靜下來,家長也能夠清楚的瞭解到孩子的心理階段。試想,你自己的孩子遇到問題都不願意和最親密的父母溝通,他還能去哪裡找“共情”呢?

3

為什麼要讀書?

以前的學校講究的是,文化課必須好,其他的老師都生病了。現在的學生講究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有時候再上個特長班,說壓力大是不假,但也不會像以前的學習制度一樣倡導“填鴨式教育”,那時候的學生學特長就是為了高考加分。

孩子厭學,有很大程度是因為學習遇上了困難,知識越來越枯燥,一度的挫敗不能讓他感受到成功和快樂。

怎麼解決呢?

學海無涯苦作舟,學習當然是枯燥和困難的。你不能告訴孩子“遇到了困難,說明你在進步”、“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聰明在於勤奮”等沒營養的話了,這無異於說風涼話。

如果孩子在對你抱怨,你只需要鼓勵和支持就可以了。

如果察覺到孩子在對你尋求幫助,你可以幫助孩子指導學習方法,掌握技巧,一起把枯燥變得有趣。

舉個例子:

英語單詞很難記?和孩子一起找到記憶點。像hippo(河馬)這個單詞,你可以告訴孩子這樣拆分:hi,屁(p)屁(p)圓(o)的是河馬。

古詩詞很難背?帶孩子玩幾盤《英雄殺》啊!等孩子意猶未盡的時候,問孩子“趙飛燕發動技能的時候唸的是哪首詩”、“項羽出牌的時候臺詞是什麼”、“一枝紅豔露凝香後一句是什麼來著”?

歷史好難記哦,帶孩子打一把《王者榮耀》啊!孫尚香是劉嬋的小媽,請問劉備娶過幾任老婆?大小喬分別嫁給了誰?劉邦和韓信其實是敵對關係,你知道為什麼嗎?

遊戲,本身就是甲之砒霜乙之蜜糖,孩子玩遊戲不要大驚小怪,關鍵是能從中學到什麼。

最後,你要讓孩子知道學習的好處,孩子的成績不是賺面子的工具,不是為了家長而學習,不是為了和別人攀比,更不是給孩子打標籤的唯一依據。

這封信,身為家長的你,很有必要讀一讀。戳這裡複習——

孩子,我為什麼要求你讀書?

當孩子說:我不想上學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