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獲得者:「從小不下廚的孩子,成績再好我也不要!」

美國斯坦福大學物理學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朱棣文,是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同時也是對烹飪情有獨鍾的人。他在選拔學生時,一些特別優秀的孩子因為不會做飯,便慘遭淘汰。

問及緣由,他說“這些只會唸書的孩子,連煎蛋、煮蛋都不會,怎麼可能懂實驗?”

朱棣文為此提出“孩子要從小學會下廚”的觀點。

朱棣文認為:動手很重要。美國教育非常強調做實驗,許多美國學生在實驗室裡,似乎輕鬆自如就知道各種器材的操作方式與應有的安全觀念。而中國學生儘管把實驗的目的、步驟背得滾瓜爛熟,但走入實驗室後,常常不知所措。”

這讓我想起一個特別優秀的女孩:樂樂。我第一次認識小女孩樂樂,是在樂樂媽的朋友圈裡。一個小小的個頭,踩在一個小板凳上,還需要微微墊著腳尖,手裡的鍋鏟才可以夠到炒鍋裡。小小的樂樂,正在廚房裡忙活著,為大家炒飯。

諾貝爾獎獲得者:“從小不下廚的孩子,成績再好我也不要!”

我當時很驚訝,因為樂樂只有四五歲。“這麼小,你就讓女兒學做飯嗎?”我問樂樂媽媽。“對呀,因為我在美國生活過很長一段時間,國外的父母都讓孩子儘早獨立。我認為,讓孩子學會做飯以後,她能更好地照顧好自己。”

只有照顧好自己,長大後才不會天天和外賣打交道。樂樂媽誠懇地說:“你難道沒有看最近的一個新聞嗎?有一個職場的小夥子經常吃外賣導致健康受損,連生命都快沒了!”樂樂媽的做法讓人沉思。

接觸時間越多,我發現樂樂真的很出色。到她上小學後,樂樂的優秀更顯露無疑。她不僅是學校的播音主持,還有一副好嗓子,打羽毛球也打得很好,體育全能,更別提學習成績了。

樂樂媽說:“我從不認為做家務是成年人的事。我們老祖宗說: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連廚房都不進的人,怎樣做大事?尤其是女孩子!”我想,樂樂進廚房,也許是和自理能力強大有關係。

諾貝爾獎獲得者:“從小不下廚的孩子,成績再好我也不要!”

哈佛大學有一項長達20年的研究,這項研究是關於孩子做不做家務,對未來有何影響?

會做家務與不會做家務的孩子比,就業率比例是?(單選) (單選)
0
0%
A.3:1
0
0%
B.4:1
0
0%
C.5:1

答案為:c

同時,前者比後者收入高達20%,而且婚姻很幸福。

如何保障孩子安全?

讓孩子下廚房,對很多父母來說,要克服的恐怕是家長自己的心理障礙。他們怕濺起來的油點灼燙了孩子嬌嫩的皮膚,或者廚房的火、小刀等等,猶如暗器防不勝防,冷不丁會傷到到孩子。

在國外,廚房教育中的安全問題,也是眾多媽媽關注的話題。一位日本媽媽認為,最初也擔心孩子受傷,但我給孩子專門購置了一套兒童廚房用品。孩子很開心,我也放心多了。

為了避免明火等危險,我在美國發現,一些家庭會帶著孩子做西點,比如烤餅乾、果汁、沙拉等,簡單的餐食。國外也有許多烹飪課,父母會把孩子送進cooking課堂,感受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樂趣。

其實,只要在孩子身邊仔細地陪伴,叮囑他們有哪些注意事項,學習下廚房的一些規則。孩子會保護好自己。一開始不要接觸炒菜,只是幫助父母洗菜、淘米等基礎的“小工”工作,也能有許多鍛鍊。

讓孩子下廚,可以讓他們更加自立,懂得珍惜食物、懂得心懷感恩。畢竟,辛辛苦苦才能為一家人做好一頓美食,是多麼不容易呀!

諾貝爾獎獲得者:“從小不下廚的孩子,成績再好我也不要!”

帶小小費的一次下廚經歷

為了鍛鍊孩子的動手能力,以及團隊合作精神,我帶著小小費參與過一些cooking烹飪課。我發現,孩子對下廚這件事真是超級喜歡。為了更好地調動他的興趣點,每次我都先出示精美的菜譜成品,告訴他“今天我們要做這個,好嗎啊?”他的興趣馬達一下子就點火了。

這樣做的好處是為了不讓他們在廚房裡搗亂,加強他們做菜的專注度。另外,在真正實踐環節中,有以下幾點注意事項:

①一定要挑選他們愛吃的菜,以便加強他們的參與度。

② 動手前進行講解,今天會有哪些步驟,每一步驟的要點是什麼。

③ 如果他們對做的菜品不感冒,可以換一種。讓他們充分體會自己做主的成就感。

有人說,人生的“新”起跑線不在學堂,而在廚房。也許,這樣的說法是有道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