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抱著這個跟祖先一樣的思維,我們就要被淘汰了

一個溼漉漉的大雨天,我開著車想盡快的趕回家,大雨天在屋子裡躺著是最舒服的了。在一個紅綠燈前,我猶豫了一下左轉線還是直行線,然後掰向左轉線,但後面那個車子結結實實的頂了上來,早回家的願望泡湯了,心裡還不斷的責怪自己,要是直行就不會這樣了,“都是因為猶豫了左轉,才會撞上的”。

晚高峰又趕上下雨,孩子在幼兒園等著她,她有點著急了,改變了平時習慣的開車風格,大腳地踩著油門,在一個紅路燈的路口,一條微信進來,她下意識的看了眼手機,結果前面的一輛車掰了過來,她反應不過來,結結實實的撞了上去。她也沒法儘快趕去接孩子了,心裡想著幹嘛要看那個微信,“都是因為自己走神,才會撞上的”。

雨越下越大,當晚整個城市的交通事故量比平時上升了30%,交管部門發佈消息“由於晚高峰大雨,導致交通事故量上升”。

這場事故,究竟是因為我得猶豫,還是她的走神,還僅僅是大雨惹的禍?

在百萬年的進化道路上,我們試圖搞明白關於自然,關於他人和關於我們自己的一切,明白了何時會下雨,怎樣能生火對於生存來說至關重要。

其實這之中還有個更為重要的策略,就是效率,也就是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搞明白這些。比如搞明白如何生火烤熟一條魚之後吃掉解決飢餓問題,如果一個小時之內搞定,是不錯的,三個小時之內是可以接受的,如果七天之內都搞不定的話,那就跟魚一起去見上帝吧。

於是在時間的壓力下,我們的祖先儘可能地用最短的思考路徑去考慮問題,這也就造就了我們現在最習以為常的“因——果”模式,因為A,而產生了B,B的發生,是由A導致的。所謂的因果關係,就是關係的雙方,以一種在時間先後順序上呈現,並存在著理論上可以重複的模式,

在我們的思維裡面,認定因為A而產生了B,就意味著不僅這一次A產生了B,而且在眾多的可能性測試中,A基本上都能產生B。

這就產生了一種直線思維,從A——>B,由A到B,形成了一種直線的因果關係,正如文章開頭所說:我,認為因為A我猶豫併線,產生了B撞車,而她,認為因為A走神,產生了B撞車,公眾則認為,因為A大雨,產生了B更多的交通事故。

這種思維,最簡單直接有效,它的好處在於儘快的歸納總結,可以讓我們找出問題關鍵所在。但也會造成一種錯覺,比如對我來說,我會認為如果我不猶豫,就不會撞車,對於她來說,她不走神也不會撞車等等,但很顯然,如果仔細去思考,這種推論明顯是站不住腳的。

對於撞車這件事,可能是這樣的一種思維模式

我,猶豫————>

她,粗心————> {撞車}

天,下雨————>

這種思維不像是直線,而是由多種因素共同導致了一個結果的“漏斗”模式。萬事萬物都處在一種多線的關聯當中,並不只是由於A導致了B,而是有多個不同的A共同作用,才產生了B那個結果。

這種“漏斗”的思維方式在傳統的現行思維上,將開口擴大,極大的搜尋可能存在的原因,並把它們形成一個“原因集”,用“原因集”來去解決原來過分強調某一個原因,過分依賴某一個原因而產生的偏聽偏信的弊病。

但漏斗只是在原有的顯性思考的基礎上,進行了一個擴充,本質上還是由原因推導出結論的一個過程,如果再深一層去思考撞車的那個過程,可以發現——

我,猶豫————>倉促併線、未能警示、搶佔車道

她,粗心————>速度過快、發現過晚、剎車不及

天,下雨————>視線不佳、地面溼滑、人心煩躁

在這個過程中,剛才漏斗當中每一方面的原因,都會導致一系列的現象,最終這些現象匯聚成我們看到的所謂的——撞車這個結果。撞車其實是我們的一個形容,就好比我們會說,馬雲,阿里巴巴創始人,同時他還是個父親,是個丈夫,是一個曾經的英語老師,是一個風趣的演講者等等,一個人可以有不同側面去觀察和表述,一個事件,如撞車,也是可以從不同側面去觀察和解構。

這樣問題逐漸的清晰了,我們所說的線性的因果關係,太粗糙,也太過於武斷,形象的來說,這種思維方式應該被細化為一種管狀關係,在一個桶當中,隨著時間的流逝,一系列事件發生,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在某一個時刻,會有不同的呈現形式,並不能簡單說由於A導致了B,而是一系列的A現象之後出現了一系列B的現象。

那麼這麼費勁的把簡單的因果關係,擴大成一種“管狀關係”究竟有什麼用?

第一, 管狀思維,可以讓我們避免自大!

——我們有時候往往會覺得自己找到了某個原因、甚至是某個真理而沾沾自喜,覺得自己掌握了宇宙的奧秘,人生的奧義,其實如果說真的有那麼一個確定的原因的話,那可能就是大家所說的上帝了。

第二, 管狀思維,可以讓我們避免片面!

——中國有句古話“兼聽則明,偏信則闇”,過分聚焦於某個原因,會讓我們喪失了持續觀察其他因素的動力,也讓我們可能會錯過了更為重要的線索。

第三, 管狀思維,是一種去中心的思維方式!

——在互聯網時代,“去中心化”這個詞已經被提及了無數遍,人們去講互聯網思維,難道不應該是一種去中心化的思維麼,在我們思維的最深處,依然埋藏著那個中心化的魔鬼,就是單一的因果關係,而管狀思維,正是把某一個因作為中心的因果關係打破的思維方式,並沒有處在中心的一種支配條件,也沒有處在中心的典型結果,一切都在時間的流逝中,發展變化,互相影響、互相糾纏。

第四, 管狀思維,在現代解決複雜問題的優化方式!

——我們經常會聽到一些社會新聞,比如某一學生被騙,而選擇自殺;男女朋友分手,傷害甚至殺害對方;鄰里之間因為小利,而刀劍相向。雖然這裡有人心理的問題,但是從一個邏輯的角度分析,當事人過分的將人生看作一條線性的因果鏈條,如果這個因解決不了,就沒有辦法繼續,所以最終選擇除掉這個因,但最終也除掉了果,除掉了自己。

既然管狀思維有這麼多好處,那麼該如何掌握它?

其實辦法很簡單,三個字“多想想”!

如果說再具體一點的話,有句傳頌度很高的話,叫做——當你凝視深淵的時候,深淵也在凝視你。

當你凝視問題,尋找原因的時候,原因也在凝視你。把自己設想成原因,從原因的角度看過來,也許你會看到原因所帶來的更多中可能,而你所謂的結果,只是著多種可能性當中的一種。為什麼會出現這個結果,是因為有其他的因素干擾,就像水面上的波紋,自然界中很少會看到一箇中心向外均勻擴散的波紋,都是不停的在疊加,不停的在影響。

因為學的是計算機專業,上大學的時候,我們會叫腦筋有點直的朋友,為單片機。就是每次執行一條指令,有輸入有輸出。我們並不用去嘲笑單片機,有的時候,在很多事情面前,我們會退化為一個單片機,執著於某一個因果,在其中陷入死循環。

想要避免在本身就沒什麼意義的生活中無限循環,那麼就嘗試一下打開因果鏈,用一種管狀思維去看待我們身邊的每一件事,也許不見得大徹大悟,但會有很多小確明。

再抱著這個跟祖先一樣的思維,我們就要被淘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