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庆:从蜂“迷”到养蜂大王

蜂蜜美味,养蜂不易。养蜂人背后曲折蜿蜒的经历是我们想象不到的,苏州时刻有幸采访到了一位养蜂四十余年的资深人士王永庆先生,由他细细讲述了诸多养蜂的故事。

王永庆:从蜂“迷”到养蜂大王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苏州吴县很多乡镇开始集体养蜂,王永庆就是其中一员,从此与养蜂结下了不解之缘。养蜂的岁月里颇有些奇闻趣事,王永庆说道:“1984年,我们从广西运蜂去四川……”他是组长,大家都是20岁上下的小伙子。抵达放蜂目的地已是暮色沉沉,只能就近找了一个平坦的地方按了帐篷扎营,直到第二天天亮,才惊觉我们放蜂的场地竟然是个乱葬岗,我们扎的帐篷刚好在坟堆上。年轻的时候胆大包天,竟也不怕,后来就在原地住了整整一个礼拜才走。

还有一桩差点丢了性命的故事,早些年在黑龙江的林场养蜂时,总有黑瞎子端走蜜蜂,偷蜂蜜吃的事,当地林业局派放了枪支来保护他们的安全。有一天正午,太阳火辣辣的晒着,赶在大家午睡时,他去小溪边挑水洗衣服,有幸亲眼见到了黑瞎子。当时他们小组在溪水里用石头砌起了一个小水坝,他来到溪水边时,恰巧有一只黑瞎子在小水坝里洗澡,浑身长毛,体格健硕,目测有上千斤,黑瞎子看到他也是一愣,一人一熊互相忌惮面面相觑整整两分钟,不久它按捺不住性子往对面的灌木丛走去,走过的地面像被压路机碾过一般,随着嘎吱声逐渐变小,黑瞎子消失在了视野里,虽没有任何正面交锋,好运的捡回了一条小命,但回想起来还是令人发怵。

王永庆:从蜂“迷”到养蜂大王

2011年,为了追求高品质高标准的蜂产品,王永庆把吴中区沿太湖一带的一百户养蜂人组织起来,成立了香雪养蜂专业合作社。每年四月本地的油菜花蜜源结束后,一路北上,五月陕西延安的洋槐蜜,六月的大红枣蜜,七月东北的椴树蜜,八月内蒙的荞麦蜜、向日葵蜜等,九月才能返还苏州,等到十二月份采集枇杷花蜜。

王永庆:从蜂“迷”到养蜂大王

在与蜂蜜“亲密接触”的这几十年里,有无数次挫折不继续这份产业,是什么让他坚持至今呢?他回答道是蜜蜂的精神打动了他——正如罗隐在《蜂》中所写:“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蜜蜂短暂数月的生命里,孜孜不倦的采蜜,为人类酿造了甜蜜的生活,这般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当下浮躁的社会里十分难能可贵,深深的吸引住了王永庆,让他在养蜂的路上义无反顾的坚持了下来。

王永庆:从蜂“迷”到养蜂大王

多年的养蜂生涯让王永庆练就了一副不同寻常的耳朵,在常人耳里蜜蜂千篇一律的嗡嗡嗡声,而他单是靠听就能辨出其中的不同来。有的是蜜蜂们欢欣雀跃的采蜜声,热闹非凡,说明外面有大蜜源供蜜蜂采蜜。蜜蜂打架的声音也能听出来其中不同,说明外面蜜源缺乏,蜜蜂中的强者在掠夺弱者的蜜源。蜂蜜受气候影响很大,忽冷忽热的天气里是不产蜜的,即使第二天天好也不会产蜜。

王永庆:从蜂“迷”到养蜂大王

蜂群就像一个小王国,由吃蜂王浆长大的一只蜂王、少量雄风和众多工蜂组成,蜂王负责后代的繁衍,在繁殖高峰的春季,雄风与蜂王进行交配,在交配结束后雄蜂几分钟内就会死去,而蜂王的寿命长达七、八年这是蜂王的食物蜂王浆的神奇之处,蜂王一天的产卵量在1500到2000粒,是蜂王自身体量的2.5倍;工蜂是一种缺乏生殖能力的雌蜂,负责采集花蜜、传授花粉、筑巢、喂养蜂王和幼虫,干活的都是工蜂。

现如今主要养殖中华蜂蜜,中蜂是采集枇杷蜜的一把好手 ,但中蜂的脾气不比意蜂温顺,随便挪动和搬运蜂巢,会惹它们生气,一旦受到惊吓、生存受到威胁,便整群弃巢飞离,人工大量养殖难度极大,但为了追求高品质的蜂蜜,王永庆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坚持养殖中蜂。枇杷蜜是我们国家最需求的蜜源,呈浅琥珀色,具有浓郁的花香,止咳化痰清肺泄热的效果显著。就像郭璞在《蜜蜂赋》里写道:“散似甘露,凝如割肪。冰鲜玉润,髓滑兰香。穷味之美,极甜之长。百药须之以谐和,扁鹊得之而术良,灵娥御之以艳颜。”天然的蜂蜜在市场上越来越少见,大多都是添加剂合成的,来牟取高利润,王永庆先生简单教了小编几个分享真假蜂蜜的技巧:

1. 真蜂蜜用小勺下倒时,回滴断丝,有弹性,有异常的蜂蜜不断丝。

2. 将蜂蜜滴在布上几滴,晒干后,含有白砂糖的蜂蜜,用手揉时有白色粉状物。

王永庆:从蜂“迷”到养蜂大王

像王永庆先生这样踏踏实实的养蜂人养出的天然好蜜在业内有口皆碑.苏州庆王蜂有限公司产的蜂蜜,皆秉承着“只做好蜂蜜”的原则,是真正周期长产量少营养价值高的好蜜,其色泽清亮,温度降低后有结晶的现象,颜色会发生细微的变化。小编倍感荣幸采访到了王永庆先生——一位至情至性的养蜂人,在养蜂路上磕磕绊绊,这种靠天吃饭的营生,经济效益低,风险大,又常年离家四处奔走,却依然坚持本心,产出好蜂蜜造福百姓,着实难能可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