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冰與火之歌》說開去(一):宗教中的末世論

隨著《權力的遊戲》電視劇第七季的到來,維斯特洛紛繁的權力棋局終於將要落下帷幕。在北方的寒冬、異鬼和死人的浪潮下,曾經的愛恨情仇和權力爭奪都顯得荒謬而無聊了。而我們就藉著凜冬的寒風,在酷熱的夏天裡,感受一下“末世的清涼感”好了~

前言

馬丁老爺在《冰與火之歌》的創作中,吸收了非常多的宗教神話的概念。在宗教信仰上,安達爾人渡海而來,信奉著七神、塗著七芒星的戰士們揮舞著鐵質武器,橫掃了維斯特洛的南方。而北境的舊神信仰卻從未斷絕,魚梁木依舊在臨冬城的庭院內種植著,而絕境長城之北,舊神更被野人們光明正大的信仰。而來自東方的梅麗珊卓和紅袍僧們的光之王拉赫洛信仰,也在維斯特洛大路上逐漸深入人心。

不僅如此,遠古異神(Great Other),似乎要通過布蘭·史塔克,將黑暗、寒冷和死亡帶到這個世界。這裡並未提及千面之神和淹神,總而言之,《冰與火之歌》的世界,是一個宗教信仰繁盛、超自然力量真實存在的世界。但無論七神的教士們如何許諾長夏,拉赫洛的僧人們如何預言英雄,總有一件事是不變的:長夜將至,異鬼即將捲土重來。末日倒計時滴答作響,權力的棋盤不過是一場鬧劇。

从《冰与火之歌》说开去(一):宗教中的末世论

黑白之館,千面之神的殿堂

从《冰与火之歌》说开去(一):宗教中的末世论

心樹,魚梁木,舊神的象徵

从《冰与火之歌》说开去(一):宗教中的末世论

君臨大教堂,七神的廟宇

長夏、凜冬、長夜再臨

眾所周知,在《冰與火之歌》的世界,季節不同於地球,這裡的季節長度不一,更迭則變幻不定,一個季節可以延續多年。夏季一般比冬季要長,有時可以多達幾年,一般而言,人們認為,每一個長夏後面跟著一個更長的寒冬,如果連續出現三年的寒冬,那就是“凜冬將至”,算得上非常嚴酷的冬天了。

然而,在故事發生的時段,已經有了10年的長夏。這一次的凜冬一定是勢不可擋的,寒風、低溫、飢餓會奪走所有人的生命。上一次的凜冬帶來了一代人那麼長的長夜,而異鬼們騎著死馬和冰蜘蛛橫掃被長夜和寒冬覆蓋的世界。在第一次長夜裡,根據北境的傳說,最後的英雄聯合了森林之子,最終擊潰了異鬼軍團,長城被築城者布蘭登·史塔克用寒冰、礫石和魔法建築起來,守夜人部隊成立。第二次長夜裡,夜王統治了十三年(這位我想看電視劇的朋友一定非常熟悉),而最後北境之王和塞外之王聯手推翻了他。

這一次的寒冬和長夜已經迫在眉睫了,而拉赫洛信徒預言,曾拯救世界的預言中的王子將會重生,從烈火中拔出神劍“光明使者”,驅散長夜的黑暗。

从《冰与火之歌》说开去(一):宗教中的末世论

預言中的王子?

與宗教信仰直接關聯的“末世論”

看到這裡,我想讀者們已經瞭解了《冰與火之歌》世界的末世了。末世在這個世界不僅會發生,而且和宗教信仰直接掛鉤。畢竟在地球這個位面,自然災難和宗教的聯繫都是人為的,那就是宗教中所謂的“末世論”。對於末世論,很多讀者我想並不能第一時間反應過來。但是我舉幾個例子:大洪水、末日審判還有諸神的黃昏。這些我想讀者們都很熟悉。而本文就著力聊聊幾個重要的末世論和末世思想,這也是《從冰與火之歌說開去》系列的第一篇文章。

首先,對於末世論,我們要明白第一個概念:末世論是宗教思想中,屬於宇宙起源論的一部分,也就是開始和結束的相對。而末世論的經典結構是:“善”“惡”力量的殊死戰爭;火焰、洪水或是其它的末日元素毀滅世界;嶄新純潔的新世界的誕生。也就是說,末世往往是達成新世界的必備步驟,是宇宙更新的核心。在這個經典結構中,各種宗教根據自身的宗教思想和立論,增刪和強調各種元素。

从《冰与火之歌》说开去(一):宗教中的末世论

啟示錄的末世縱覽

比如基督教的《啟示錄》中,除了“有始有終”之外,目的是彰顯神的榮耀和最後勝利,罪惡只是人類的屬性而非世界的,在終末之刻所以罪人和義人都會被審判,前者進入地獄承受永遠煎熬,後者則和與神同在。所以這裡不像馬茲達教(這裡使用馬茲達教,主要是彰顯對全善之神阿胡拉·馬茲達的崇拜,以及強調蘇魯支)那樣,有全惡、混沌、黑暗的阿赫裡曼神作對,或者如摩尼教的大明尊那樣,要掙脫肉身軀殼來脫離“世界的暗”。“惡”的力量對於基督教的上帝而言不值一提。

在《冰與火之歌》的世界裡,末世的重要元素是凜冬,以及伴著凜冬而來的長夜和異鬼。異鬼們不同於它們復活的乾癟的身上掛著冰塊的屍鬼,它們彷彿是愛爾蘭神話裡的Aos si,從仙丘中奔襲而出的夜之獵手一樣,它們武裝著冰制的武器和鎧甲,騎著死屍動物和冰蜘蛛,擁有除了火焰和瓦雷利亞鋼才能損傷的肉身和驚人的敏捷和力量,在長夜裡橫掃一切生者。

从《冰与火之歌》说开去(一):宗教中的末世论

萬物冰封的凜冬

《冰與火之歌》的末世非常特別,事實上,現實中存在末世神話的宗教並不很多,主要集中在印度、伊朗和以色列以及日耳曼民族中,這也就是印歐神話所具備的獨特特徵。火焰、洪水和末日之戰是毀滅的主題。

譬如馬茲達教,在歷史終末之刻,阿胡拉馬茲達通過搏鬥將會擒住阿赫裡曼,六大天神(其中包括著名的密特拉)也會分別抓住一個魔王,這些魔王會被扔進無限黑暗中去,再也無法回返。而日耳曼人神話,諸神黃昏(Ragnarök)的到來,在著名的詩歌《女占卜者預言》裡,道德敗壞、人類爭戰、太陽熄滅、星球隕落、群魔脫縛、末日死鬥、烈焰焚天,最終洪水滅世。比起前者來明顯更為全面和“華麗”。

尤為特別的是兩點,第一,在末世來臨時刻,將會有三年的寒冬(fimbulvetr),我相信馬丁在創作時一定是借鑑了這一處的內容。第二,則是對末日之戰的細緻描寫,譬如霜巨人們搭乘用死人指甲建造的戰船登陸,而火巨人則由蘇爾特(surtr)帶領,它揮舞著火焰魔劍(Lævateinn),這把劍最終會毀滅宇宙。最終,阿斯諸神將會和巨人們在平原戰場是決一死戰,最終同歸於盡。

从《冰与火之歌》说开去(一):宗教中的末世论

指環王中的炎魔,吸收了很多日耳曼神話的火巨人形象元素

這裡有趣的地方很多,首先,剛才提到過,印歐神話的毀滅三要素:火焰、洪水和戰爭。馬丁沒有采用火焰和洪水這兩個“老掉牙”的元素,而是採用了印歐民族很少經歷的“寒冬”作為末日武器。其次,如同日耳曼神話把末日之戰放到重要的地位上一樣,馬丁的小說最核心的戲劇衝突之一,就是所謂的“冰”,也就是寒冬和異鬼大軍。人類們如何抵禦異鬼大軍,就像日耳曼神話裡諸神如何對抗巨人一樣,成為了最核心的“看點”。相信馬丁會為我們帶來和日耳曼神話一樣精彩的末日之戰(老爺子別摸魚了,您可快點出書吧!)。不過很有趣的是,在日耳曼神話裡,火巨人之王蘇爾特那把炎之魔劍,是毀滅世界之劍。而在小說裡,光之王拉赫洛的信徒們,則預言了最後之王子將會在火焰裡拔出“光明使者”,這把神劍將會驅除黑暗和邪惡。如此不同又如此相像的兩把劍,這是不是馬丁的惡趣味呢?

印歐神話是一個整體,從印度、伊朗到以色列甚至北歐,末日的花樣會以不同的形態出現,譬如北歐神話(日耳曼神話),這裡的末日情節就是印歐末日神話的斯堪的納維亞版本。而日耳曼神話吸收了非常豐富的其他印歐神話的內容,所以顯得格外精彩。而這種兼收幷蓄並非只是日耳曼人的專利,印度教和羅馬宗教的形成,以及古代中國在宗教吸收和轉化上的丰度,都是人類歷史上的標杆。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授權轉載)

从《冰与火之歌》说开去(一):宗教中的末世论

英國坎伯蘭郡的Gosforth十字架,一面刻著日耳曼異教的諸神黃昏,一面刻著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可謂日耳曼人宗教融合力的典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