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科技讓化石「復活」 成都自然博物館將於2021年建成

黑科技让化石“复活” 成都自然博物馆将于2021年建成

成都自然博物館效果圖

黑科技让化石“复活” 成都自然博物馆将于2021年建成

成都自然博物館位置圖

8月26日,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從成都市發改委獲悉,成都自然博物館項目已獲批覆同意立項,為項目的推進創造了有利條件。成都自然博物館擬建於成都市成華區成華大道十里店路以東,二仙橋東三路以北,成都理工大學西側,項目淨用地約51.06畝,總建築面積約6.28萬平方米,預計將於2021年建成。

展教並重、互動探究、多元體驗的自然博物館將成為成都市又一個文化地標。既可演繹“地球的誕生與地質的變遷”,又可展現“生命的誕生和物種的演化”,還有時空漂移、文明史詩……

“川味”博物館

致敬蜀山、蜀道、蜀水

2017年,成都自然博物館項目向全球徵集概念性設計方案,計劃打造一個國內一流、國際領先的科普“文化綜合體”。

經過國內外6家頂尖設計院激烈PK,世界知名建築設計公司佩裡·克拉克·佩裡建築師事務所(PCPA)與中國建築西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CSWADI)共同贏得了成都自然博物館的國際設計競賽。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獲悉,成都自然博物館在成理博物館現有建築基礎上建設,拆除原有建築的穹頂及外牆,保留框架樓板,拆掉建築東南角部的部分主體,向河流方向打開,加入新的拱形支撐,圍合出圓形室外劇場。大跨度的弧形拱斷面構成室外劇場的投影界面。館內將採用AR技術、全息技術、4D影院、球幕或VR影院等技術手段讓“展品說話”,讓“化石復活”。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地道的川味博物館融合了大量的四川元素——蜀山、蜀道、蜀水。致敬蜀山,設計師將挺拔巍峨的雪山融入博物館的外部造型,用山峰巖石的形態與蜿蜒參差的裂縫肌理表達出板塊的運動與地質的變遷。追憶蜀道,行走棧道的體驗被帶入博物館的內部空間,用天橋和長廊象徵蜿蜒盤旋的蜀道意境。遊賞蜀水,設計師將引水灌溉的古代智慧引入博物館的室外園區,用彎曲的水流和倒影水池體現成都千年的蜀水文化。建築以抽象地理的方式,再現自然的偉大與人工的神奇。

科技、互動、體驗

180度觀賞河流與城市美景

自然博物館內加入了許多先進的科技互動,如實時反映東風渠大數據成像,站在屏幕前就能瞭解東風渠的水質狀況、河水成分等。還將使用增強現實技術,破解展品年代(如恐龍蛋)、給牆上的化石賦予生命等科技展示,將科普進行到底。

自然博物館共有四樓,一層:中央大廳及臨時展廳;二層:地球的誕生與地質變遷;三層:生命的誕生和物種的演化;四層:展望未來和科普體驗。臨時展廳位於一層,便於單獨開放;24小時開放的商業與文創區結合地鐵接口,設置於負一層;科普教育區集中於一層與負一層,增強其公共性與易達性;負一層藏品修復區也可向教育區開放,觀眾可現場觀摩化石與標本的製作。以進化史的觀點組織自然博物館的展陳。

此外,在建築東側設置面向河流的空中玻璃長廊,觀眾的視線既可以與展廳互動,又可以180度全方位觀賞河流與城市的美景。長廊向上傾斜,也示喻了一場在恐龍時代的穿越之旅。記者張想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