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追憶高旺同志——高旺精神 不屈不撓

「原创」追忆高旺同志——高旺精神 不屈不挠

「原创」追忆高旺同志——高旺精神 不屈不挠

不屈不撓

高旺老師是我敬重的長輩,老同事、老鄰居,也是我特別崇拜的榜樣和導師。他對事業的執著、堅韌不拔,曾深深感染、激勵過我,直到今天每每想起尊師,常常眼晴發潮鼻子發酸。似水的流年滄桑了一切,卻更多的積澱了我的惦念和感懷!

今年8月是高旺老師去世的20年。緬懷他走過艱難曲折的人生道路,緬懷他在戲劇編導、廣播宣傳、長城事業一生生命不息,奮鬥不止而創造下的輝煌業績,取得重大成就,我就不由得感慨萬千,那年那月那些事,一幕幕浮現眼前……謹以拙筆記之,也可勵志後人吧!

「原创」追忆高旺同志——高旺精神 不屈不挠

高旺老師出生於農家,自幼生長在山大溝深的清水河縣五良太鄉楊樹峁村貧瘠的土地上。苦難的生活,讓他從小就養成了堅強不屈、奮發向上,大山般的不屈性格。上學讀書,刻苦努力,品學兼優。工作以後,從事會計、編導、記者生涯中,勤於上進、博覽群書,積累了豐富的文化底蘊和人生閱歷,練就了捕捉新聞的敏銳視覺。終於以自學成才的榜樣被評為全區旗縣區廣播系統的主任編輯(副教授),成為全國知名長城專家。

2007年6月10日我被國家文物局評為全國優秀長城保護員,在人民大會堂頒獎之後,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在午宴上和我舉杯共祝時,道出了:“清水河長城很漂亮,有個熱愛長城的高旺很出名!”當時的我激動地連聲說:“是!是!”

「原创」追忆高旺同志——高旺精神 不屈不挠

我是高旺老師的鄰居,也是與他曾在清水河縣廣播電視局工作的同事。置身其境地耳聞目睹了他個人的涵養、包容和接納。逢年過節到他家拜年串門,常見窯洞炕上坐著兩位小腳老奶奶。一位是他的繼母,一位是他的岳母。高旺老師對他們善待如親母,一直養老送終。他的內弟名叫張世平,常年居住在他家。他還幫助內弟娶妻安排工作,他家的親戚朋友常來常往,從未見高旺老師對這些“窮”親戚嫌棄給臉色難堪。他們家和睦相處的家風,成為同事和鄰居的美談。

上世紀80年代初,《山西青年》雜誌創辦了刊授大學,高旺老師在清水河縣首創刊授大學分校,地址設在縣文化館集體學習,聘請呼和浩特市晚報社編輯王繼周,烏蘭察布日報社記者於雁北,清水河縣第一中學教師萬新民、孫榮講課,堅持兩年學習漢語言文學專業。廣播電視局的記者劉琮、播音員張平等編播人員和其他年輕的工作人員以及全縣100多名中青年都報名參加了這所沒有圍牆的大學,獲得畢業證。其中一些學員憑此畢業證很快轉幹,走上領導崗位,成為縣裡中間層領導力量。高旺老師由於學業成績好,工作踏實,業績突出,被評為刊授大學的優秀工作者。這所學校培養了眾多有成就的人物,如著名作家鄭淵傑,著名相聲演員姜昆,從清水河縣廣播電視局走上領導崗位的副局長梁兆雄、調到烏蘭察布市文聯任副主席的劉琮、調入內蒙古人民廣播電臺著名播音員張平都是從這所沒有圍牆的大學培養出來的高材生。因此,高旺老師對清水河文化開拓性的發展,廣泛培養人才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以後他協助創辦了設置在清水河縣的內蒙古大學物理班,並發表了《開在家門口的大學》消息予以報道和宣傳,為清水河縣培養了眾多的學子。

「原创」追忆高旺同志——高旺精神 不屈不挠

堅持採訪,忍受冷嘲熱諷,面對“臉難看,人難見,事難辦。”忍辱負重,捕捉“新聞眼”敏捷,受到全區新聞工作者欽佩。高旺老師文化程度並不高,但他採訪踏實,發現新聞素材新、奇、快被全區新聞界傳為佳話。為達到發稿,他常常自帶多篇稿件前往北京、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烏蘭察布市等各級新聞單位親自送稿,只要編輯提出修改意見,他就連夜修改第二遍,第三遍……直到發稿成功,被譽為“高旺精神”。

高旺老師是清水河縣新聞宣傳、編輯記者的佼佼者。上世紀80年代,李秀任縣委書記,全縣風清氣政,春和景明,清水河縣廣播事業在編播組長高旺老師帶領下,播音員張平等人配合下,年年都在自治區廣播系統獲前三名獎項。合辦節目、錄音通訊、長城旗縣聯辦節目,工作曾一度有聲有色,全區各級同行紛紛來“取經”學習,高旺老師也成為有名的“傳金送寶”的典型發言者,成為牆裡開花牆外紅、聲名大振的人物。他還創辦了長城地區協作會,出版了《中國縣級新聞界人物》等書籍。這時一部分人轉行到領導崗位或晉級上調,而高旺老師依然堅守在他喜愛的廣播編輯記者行業,直到退休。能守住正能量,令人欽佩!執著、堅韌的品格,不菲的業績,成為全國很有影響的知名人物。

「原创」追忆高旺同志——高旺精神 不屈不挠

清水河縣蜜源豐富,養蜂業一度興旺。高旺老師主編《花香蜜甜》一書時,採訪養蜂人王佔厚,他把被採訪人約到廣播電視局,他照相,我採訪,二人共同合作發表了圖文並茂的《風霜雪雨痴心不改》。以後我陪他下鄉採訪,根據王二寬的講述,他寫了《差修邊》的長城故事,發表在河北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萬里長城傳說》上。又採訪了艽菜莊鄉後灣村一位農民,寫出了《光棍漢娶上了金鳳凰》的報道。這一篇篇鮮活的報道來源於生活,取材於群眾,寫出的文章紮實,內涵豐富,真實地記錄了當時的情景。雖然近半個世紀的時間過去了,我依然清晰地記得當時的時間、地點、人物和發表的題目。這與高旺老師踏實的工作作風,捕捉新聞的敏捷以及創作的勤勉是不可分的。今天雖然人已經走了,但他的音容笑貌、舉止神態猶如昨日。高旺老師新聞報道也推出了眾多的人物,高級獸醫師武漢鼎,著名播音員張平……

「原创」追忆高旺同志——高旺精神 不屈不挠

上世紀7、80年代。清水河縣人民群眾處理於溫飽階段,經濟落後,文化感召乏力麻木,而高旺老師卻具有超前30年的眼光。《丫角山長城旅遊扶貧開發的可行性報告》《老牛灣國家課題》申報成功,在今天隨著清水河縣旅遊的開發,收入的增加,交通局的範志恆先生和高旺老師是有突出貢獻的兩位人物。實踐證明他們的所思、所說、所做具有前瞻性。

2018年8月12日

「原创」追忆高旺同志——高旺精神 不屈不挠

蔡睿良,男,漢族,中共黨員,1963年3月生,清水河縣北堡鄉頭道溝村人。1980年1月參加工作,在清水河縣廣播局工作,1992年調北堡鄉政府工作至今,全國優秀長城保護員。14歲在烏蘭察布日報登載處女作《普通勞動者》,之後偶有文字見報。2016年9月借調紅色老牛坡黨員幹部教育建設辦公室工作。從1996至2018年受組織委派從事明長城、老牛坡歷史資料挖掘工作。

「原创」追忆高旺同志——高旺精神 不屈不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