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管校聘”对地区教育均衡发展的积极作用

“县管校聘”,是指打破教师“分校制”,把县区中小学教师集中起来,统一管理,由学校根据岗位需求择优竞聘、优胜劣汰,二轮竞聘仍然失败的落岗,待岗提升,一年后再聘,待岗期只发60%基础工资,不享受绩效工资。(对待岗人员待遇,各地有差别,有的发基础工资,有的直接调整到后勤岗位,总之待岗后,相对一线教师收入大减。)

原来在城镇学校的教师,由于绩效工资未发挥应有作用,人员流动性不强,干好干坏一个样,工作没有积极性,不主动学习钻研,应付差事,争着带辅课,争着管后勤。尤其是年龄大、职称基本评到头的教师,教而优则仕,功成身退管后勤,工资不少拿,工作尽量少干。城镇学校的教师不去乡村,不当班主任,不带主课,不带毕业班,不带重点班,上完安排的课目,不是娱乐,就是干私事,不安心教学。乡村的优秀教师,没门路轻易进不了县城,职称评定又争不过县城教师,工作没动力,也拈轻怕重混日子。这样一来,最终受害的教育,是学生,是家长。

“县管校聘”对地区教育均衡发展的积极作用

实行县管校聘,能够从根本上破解这一难题,打破“铁饭碗”,增强流动性,提高教师积极钻研教学业务,提高个人技能水平,争取更好的教学环境和工资待遇。优秀的教师可以应聘优质的岗位,获取更高的工资待遇。而教学能力不强的教师,通过学习和竞聘,不断提高个人能力,以确保“饭碗”。

个人不努力,只能拿基础工资,去待岗,去带辅课,去管后勤,不再像过去一样,奋斗十几年,进了县城,评了职称,就可以躺在功劳薄上吃吃喝喝,一辈子不用愁,既不愁工资待遇也不愁被待岗或者调整到基层条件更差的地方。长期待岗的教师,即使以前多么牛,不在一线教学岗位,不能满足职称评定基础条件,职称上不去,个人收入受影响,社会地位受影响,自然知道奋起直追。

“县管校聘”对地区教育均衡发展的积极作用

县管校聘,就是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改变教师的惰性,改变过去“慵懒散”的作风,实现良性竞争,实现优胜劣汰,实现公平竞争,从根本上解决地区教育不均衡的问题。

尽管目前“县管校聘”仍然处于试点阶段,评聘客观性不强,管理层干预因素过大,人情味不可避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随着制度的不断完善,必能对基层教育的发展起到扭转性的作用,让我们拭目以待。

“县管校聘”对地区教育均衡发展的积极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