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山:「還沒有把演戲這事兒弄明白,沒想過再做別的」

“我還沒有把演戲這事兒弄好、弄明白。沒想過再做別的!”

如果給你一個機會安排自己的生活,你會選擇去做什麼?想必每個人的答案都不同,或有生之年恣意追夢,或隨風搖擺輕度流年。張一山的答案仍然是,演員。

少年成名,是大眾賦予他的頭銜。只是若說年齡,他也不過剛26歲,尚是很多同齡人還在徘徊不定、躊躇不前的時刻,他卻早早找準了自己的人生賽道。

張一山說,自己是幸運和幸福的。因為可以“有一份自己喜歡的職業”;也因為觀眾是基於作品才喜歡他,這是做演員最大的滿足。即使別人眼中的“低谷”,於他而言也不過是一種別樣的快樂。

张一山:“还没有把演戏这事儿弄明白,没想过再做别的”

很多人喜歡用“90後老戲骨”和“身體裡住了一個老人”來形容他,因為他的演技,也因為他的簡單和“佛系”。

流量時代,他不關注網絡上的收視、播放量數據,在他看來那些是虛無的;網友的鼓勵也好、批評也罷,他“照單全收”,會琢磨和反思,卻不會影響自己的心情。

“從不後悔”,不僅僅是因為表演是遺憾的藝術,更是因為在他心中凡事皆有一把標杆,用來衡量自己的工作生活,不因外界而動搖。

一如即使“說肯定的話吃了不少虧”,還是會直言“減少演戲之外的東西,比如綜藝”,因為還有很多想拍的戲還沒拍。一如所有人都“用力”進軍大銀幕的時候,他卻“不是特別著急,電影和電視劇是平等的,先把手頭上的事兒做好”。

關於張一山,似乎很難用一個詞、一個人設來形容,太隨性,也太有準則。

“金盃銀盃不如觀眾的口碑,

拿影帝要看緣分”

“沒想再奢求別的東西”,現在的張一山充實卻又簡單。一份自己喜歡的職業,還可以把職業當成自己的興趣愛好,足以。歲月靜美,只是張一山的演藝道路並沒有看上去那樣一帆風順,娛樂圈的高光和黑暗在他身上交替體現。

《家有兒女》中劉星的超高起點,讓他一戰成名,卻也意味著在之後茫茫歲月中始終揹負著大眾的期望,觀眾習慣用最高標準要求這個“看著長大的孩子”以及“別人家的孩子”,難免會出現不一樣的聲音。

彼之砒霜,我之蜜糖。張一山直言:“大學那幾年對我而言不過是享受另一種快樂”,他也不忘調侃:“電影學院也不是那麼容易考上的,好不容易考上了,當然要好好學”。

张一山:“还没有把演戏这事儿弄明白,没想过再做别的”

在他看來,上大學是自己選擇的,專業課學習讓他了解到一個職業演員是怎樣的,應該怎麼做。從童星到職業演員,張一山選擇用四年時間沉澱。

隨後《餘罪》而來,他再度讓觀眾驚喜連連。“對於很多觀眾而言這是一個淡忘之後又重新喜歡我的過程;對於我而言,觀眾喜歡我,各種採訪和劇本找到我,這是非常直觀表面的變化,很慶幸自己能夠感受到”。

“觀眾因為作品喜歡我,是我作為演員最大的幸福”,他一連用了“幸福、滿足、開心”三個詞。但是最讓他開心的卻是,“有很多拍好作品的機會了,很多好作品主動找上了我”。

當然年少成名也讓他對“二次走紅”更加“淡定”。“在很小還不懂事的時候就經歷過,當又一次遇到這些應該讓我驚喜快樂的事情出現時,我可能就沒有其他人那麼開心,那麼誇張”。

张一山:“还没有把演戏这事儿弄明白,没想过再做别的”

之後《春風十里不如你》《柒個我》佳作不斷,褪去“劉星”的影子,他真正成為演員張一山,自然也點燃了網友望其“成龍成鳳”的心願:“張一山是要拿影帝的人”。

觀眾希望能夠將最“至尊”的榮耀給到心中真正的演員;對張一山來說,“拿獎要看緣分,只要觀眾認可我的戲和角色,其他的都不重要”。頗有幾分惺惺相惜、投桃報李之意。

“金盃銀盃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張一山借用很多老藝術掛在嘴邊的話激勵自己,也成為他始終謹記的箴言。對於“90後老戲骨”的稱號,他笑言觀眾厚愛,還需要繼續學習和努力。

談演戲:“我是一個顧及人情,

和不挑三揀四的人”

如果從《小兵張嘎》算起,張一山出道18年,在更迭迅速的娛樂圈中,他已然是個“老人”了;而縱觀他的作品版圖,輕喜劇、戰爭劇、刑偵劇、都市情感多種題材均有所涉獵,各種人物故事也都有所嘗試。

在張一山的眾多作品中,“人情”是重要關鍵詞。聚光燈下的影視圈中,流量為王和口碑至上的時代,很少有人能如此直白的坦言,“人情”是選擇劇本的原因。

“我是一個非常顧及人情的人,有一些老朋友找來了不好推辭,畢竟人家在你有需要的時候幫助過你,對我而言,我是一個希望可以報答別人的人”。

张一山:“还没有把演戏这事儿弄明白,没想过再做别的”

骨子裡,張一山仍然是那個局氣仗義的北京人。他的世界裡,沒有什麼事兒必須做或一點不能做,都是可以嘗試的,尤其是所謂的“為了保持自己良好的形象和定位”,更不是他眼中的“拒絕理由”。

“這是我做人做事的態度,我有自己做人的方案和準則,可能這些會帶入到作品中,可能會讓觀眾看到好的、不好的作品,但這是我的選擇,我也從來沒有後悔過”。

堅定的話語剛落,他卻又再次調侃,“如果觀眾一直看到我很好的角色,可能就沒有新鮮感啦,還是要讓觀眾感覺到我的進步。”

話雖如此,人情味兒背後,是他對每個角色百分百的盡心和認真負責。“一切都是安排好的,就像《餘罪》之前也不知道會有那麼多人喜歡,而自己能做的就是抱著專業認真的態度演好自己的角色”。

現在的張一山,在拍戲之前仍然會做大量的案頭工作,分析人物和劇情走向。“電視劇那麼多集,也不是按照順序拍的,我沒有那麼好的記性,所以必須落在筆頭上,便於在拍攝的時候迅速進入狀態”。在他看來,這是基本的工作環節。

“我不是一個特別挑三揀四的人,作為演員應該嘗試不同的角色、不同的作品。”事實上,不挑剔只是他的外殼,背後是他時刻“不敢忘”的第一準則:演戲是給觀眾看的。

张一山:“还没有把演戏这事儿弄明白,没想过再做别的”

“這不是討好觀眾。表演是給觀眾看的,觀眾喜歡是最直接簡單的目標。”這也是他選擇劇本和人物最基本的評判標準。於是我們看到了餘罪、秋水,以及沈亦臻,每個人都性格分明,鮮活無比。

張一山最喜歡餘罪,他曾在多個場合提及。不過他認為演員在創作一個角色,表達表演的時候都有個人的影子存在,所以每個角色也都有著現實生活中的影子。

而未來,他希望能夠詮釋沒有太多性格特點的小人物。“那種戲會更有挑戰性,能夠把他演到觀眾心裡,能夠讓他變得更有意思,能夠讓觀眾看進去並喜愛他,那是更難得的”。

“綜藝是一種新嘗試,

也帶給我新的思考”

2017年,張一山出人意料的入局綜藝,成為90後真人秀《高能少年團》的常駐嘉賓之一。他的幽默感染了眾多人,之後卻在採訪中透露“不想上真人秀了”,這一度將他掛在了熱搜榜上。

2018年,《高能少年團》第二季來襲之外,張一山也轉身成為優酷《這就是鐵甲》的戰隊經理人,接連兩檔節目露出,一時間市場議論紛紛,各種說辭相繼襲來。

张一山:“还没有把演戏这事儿弄明白,没想过再做别的”

“中國的娛樂圈裡,你會發現只會演戲也不太好,因為你需要去做很多附加的東西才會有熱度有流量。”風頭正盛的綜藝顯然是最好的選擇。

“你會發現綜藝之後會有更多更好的作品來找到你,有更多好的製片人、製片方找你演更好的戲。”張一山用“被動”和“無奈”來形容這種“畸形路徑”。

他剖白自己對於綜藝的心態:“我會有那些考慮和顧慮,做綜藝是想嘗試一些新的東西,想嘗試一下演員應該是什麼樣的?是隻能演好戲還是演戲之餘還可以做一些別的事情。”

如今,兩年的參與和輿論熱潮,即使爭議仍存,他卻已然堅定方向。他得到的答案是:演員只要演好戲就可以了!

“雖然我之前說過一些很肯定的話讓我吃過很多虧,但是我還是覺得會減少一些演戲之外的東西,比如綜藝。演戲是我的本行,是我最熱愛的事業;綜藝是一種新嘗試,可以體驗一下。”

张一山:“还没有把演戏这事儿弄明白,没想过再做别的”

不過張一山也表示,“綜藝也帶給我新的思考”。在綜藝節目中,張一山看到了娛樂之外的更多意義。

以《這就是鐵甲》為例,如果錄製初衷是現場觀摩機器人對戰,錄製中和選手的交流讓他意識到,國內鐵甲有著專業技能和製作能力,但是缺少資金、場地等支持,自己有義務幫助他們,讓更多的人認識他們,爭取更多的機會。

“一個人可能有自己一生追求熱愛的事業,但並不妨礙嘗試一些新鮮事物,尤其是演員,需要嘗試比普通人更多的一些事物,才能夠給自己在表演的時候積累更多的經驗,儲藏一些能量。”

张一山:“还没有把演戏这事儿弄明白,没想过再做别的”

綜藝如此,新浪製片人微計劃亦是如此。近期,張一山牽手體育屆知名運動員打造“張一山的小宇宙”主題個人成長短片,已然在微博上線。

“這個行動可以接觸到各界運動員,他們大多是公益項目發起人,大家聯合起來可以讓運動項目更加普及、更加大眾,也讓更多人加入到公益行列,為鄉村學校捐贈體育用品、建造體育場等”。

誠如短片名字一樣,這個年輕的26歲“老人”,正在不斷用新鮮事物填充自己的小宇宙,積蓄力量並迸發著屬於自己的光彩,最終匯聚成一個色彩斑斕的名詞:演員。無關獎項和數據,而是他始終放在心上的觀眾給的。

行業觀察|趨勢分析|精彩劇評

關注電視行業,分享精彩劇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