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經濟」上市潮起:比特幣「礦機」生產商闖蕩資本江湖

在連續完成兩輪融資後,佔據比特幣“礦機”生產頭把交椅的比特大陸(Bitmain)近日開始頻繁傳出赴港上市的消息。

成立於2013年的比特大陸,在不到5年時間中不僅實現高達百億元的營收,公司估值亦水漲船高,達到百億美元級別,晉升“獨角獸”行列。

無論對於融資事項還是上市事宜,比特大陸均回應“不予置評”,但接近該公司人士透露,企業確已籌劃赴港上市,正在做準備工作,但具體時間表還未確定。

“虛擬經濟”上市潮起:比特幣“礦機”生產商闖蕩資本江湖

不僅是比特大陸,之前的5月和6月,早有同為“礦機”生產商的嘉楠耘智和億邦國際先後向港交所提交了招股說明書,邁出了公司走向資本市場的第一步。資料顯示,三家公司佔據了整個“礦機”生產行業營收的九成。

21世紀資本研究院認為,“礦機”生產商爭相密集上市的背後,既在時間點上有偶然因素,背後邏輯卻又存在一定程度的必然。

與大多數科技企業選擇今年上市類似,隨著宏觀環境及行業變化,加之監管的趨嚴,“礦機”三巨頭的上市也被認為是希望在估值最後的高點赴資本市場放手一搏。同時,隨著比特幣行情的波動,早已籌謀佈局人工智能(AI)的三家公司,也迫切需要更多融資渠道的補血。

但我們同時認為,參照目前港股市場的整體估值,以及AI領域所需具備的資金、技術實力,即使“礦機”三巨頭均成功上市,未來仍面臨很大挑戰,這其中包括估值的挑戰,也包括業務發展的不確定性。

“礦機”資本局

比特大陸頻繁傳出欲上市的消息,是在其被爆出先後完成兩輪融資的事情之後。

今年7月,有媒體報道比特大陸已完成B輪融資,融資規模達到3億-4億美元,投後估值約為120億-150億美元。據悉,該輪融資由紅杉中國領投。

早在此前1月,比特大陸已被爆出完成Pre-IPO融資,該輪融資同樣有紅杉中國的參與,且融資規模亦達到4億美元。去年9月,比特大陸則完成了由IDG資本投資的A輪融資,規模為5000萬美元。

比特大陸方面依然秉持其一貫的回應口徑,對上述融資消息表態“不予置評”,但對外界而言,公司頻繁融資的背後,是在為最終的上市做前期準備。對於這一消息,比特大陸同樣未給予回應。

8月21日,一位接近比特大陸的幣圈人士對21世紀資本研究院表示,比特大陸確已在進行上市的相關工作,上市地選擇在港交所而並非最初討論的美國,但具體何時遞交材料、上市,目前仍視具體情況而定,“最快或許是年底”。

稍早前,比特大陸聯合創始人吳忌寒在接受外媒採訪時,亦公開表達了公司赴港上市的想法。吳忌寒稱,如果比特大陸成功在香港上市,該公司將獲得更多資金轉向其他領域,公司知名度也會大增。

比特大陸並非第一家籌劃上市的“礦機”生產商。今年5月,嘉楠耘智(Canaan)即率先向港交所提交了招股說明書,被認為極有可能成為“純區塊鏈”第一股。

資料顯示,摩根士丹利、德銀集團、瑞信和招銀國際擔任嘉楠耘智此次IPO的聯席保薦人。外界預測,此次IPO嘉楠耘智融資額度有望達到10億美元。

8月中旬,嘉楠耘智一位內部高管對21世紀資本研究院透露,目前公司上市事宜一切順利,如果不出意外,1個月左右時間即能完成上市。

作為全球僅次於比特大陸的“礦機”生產商,嘉楠耘智2017年“礦機”銷售額超過13億元,同比增長超過4倍;全年淨利潤3.6億元,同比增長超過4倍。

在赴港上市前,嘉楠耘智曾多次籌謀登陸國內市場。其中,2016年6月魯億通(300423.SZ)曾欲以30.6億元的代價收購嘉楠耘智,但最終在交易所的數次監管問詢下無疾而終。一年後的8月,嘉楠耘智亦曾計劃於新三板掛牌,但在今年又再度放棄。

在嘉楠耘智啟動上市計劃一個月後,億邦國際也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說明書,海通國際為其獨家保薦人。

與嘉楠耘智類似,億邦國際近三年業績也處於飛速增長階段。財務數據顯示,2015-2017年,億邦國際營收從9214萬元增至9.79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達到225.91%,其中去年溢利高達3.85億元。

億邦國際最初的業務並不是“礦機”生產,而是電信設備業務,但今年該塊業務不斷萎縮。數據顯示,電信設備業務從2015年收益佔比的68.3%下降至去年的5.4%,區塊鏈業務則取而代之,收益佔比高達95%。

“再不上可能就上不了”

嘉楠耘智、億邦國際和比特大陸先後籌劃或傳出上市的消息,其背後存在的邏輯也許與去年下半年以來互聯網企業掀起的上市熱潮有很大關係。

8月21日,一位正在籌劃上市的“礦機”生產商高管對21世紀資本研究院表示,行業企業先後準備上市的根本原因,細分為內部與外部兩個方面。他解釋,受制於A股IPO政策,“礦機”生產企業於國內上市基本不可能,但隨著港交所修改上市規則,為一些同股不同權、盈利能力不足的高科技企業提供了上市的機遇,成為公司上市地的首選。

“當然更關鍵的在於,國內很多政策窗口期很短,在政策出現鬆動時,如果現在不上,明年政策一緊就可能再也無法上市了。”上述高管說。

21世紀資本研究院認為,“礦機”企業爭相上市的背後,或許也有估值方面的考慮。在目前整體行情低迷的情況下,面對宏觀環境的不確定性和監管的趨嚴,相關企業在利潤高速增長的基礎上,也將利於估值的提高,這與互金企業此前的上市潮頗為相似。

嘉楠耘智在其招股書中披露,“倘中國政府完全禁止挖礦、持有及使用比特幣,我們將無法在中國銷售我們的產品,我們也可能會無法在海外產生足夠的銷售額來彌補該等業務損失。”

“在不確定因素落地前估值最後的高點上市,一方面有利於估值與融資的提升,另一方面自然也有利於公司股權結構的完善以及企業品牌的迅速建立,為後期業務的擴張做好充分準備。”8月21日,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幣圈人士稱。

不過,上述擬上市的“礦機”生產商高管稱,大多數“礦機”生產企業實際並不缺錢,現金流很充足,但在今年仍先後選擇上市的原因,正是希望把握住政策的鬆動,以解決“生存的問題”。他表示,對於任何一個行業來說,企業都是越早上市越好,即使面對的是目前整體行情的低迷。

“很多科技企業在港股上市後出現破發,反映的是資本市場整體行情的不好,但在這樣的環境下仍選擇上市,考慮得更多的不是估值和融資方面,而是企業生存的問題。如果企業在二級市場融資不行,行業在一級市場就將更融不到資,等待企業的結局只有完蛋。”該高管說,“當行業有一家公司選擇上市後,其他企業不管出於競爭還是業務發展方面,上市都是必須的選擇。”

他補充,對“礦機”生產企業而言,上市這件事情意義很大,上市的目的是確定的,但關鍵在於如何處理上市與後期估值的問題。

“上(市)肯定要上(市),未來的估值很難預期。”上述高管說,“關鍵在於找到合適的平衡點。比如把發行價調到低位,或者將發行份額降到最低,都是可供考慮的選擇。對區塊鏈企業來說,既要上(市),也要損失最少。”

“虛擬經濟”上市潮起:比特幣“礦機”生產商闖蕩資本江湖

押注AI

“雖然未來的估值很難預期,但沒有公司不喜歡自己估值太高,這也是為什麼希望在上市和估值之間找到適合的平衡點的主要原因。”上文提及的籌劃上市的“礦機”生產商高管說。

21世紀資本研究院發現,影響“礦機”生產企業估值的因素除目前資本市場整體行情的波動外,更關鍵的一點在於目前比特幣價格的持續走低,並影響企業的業績水平。

以比特大陸為例,在傳出完成B輪融資後,公司投後估值被認為已達到120億-150億美元,而如果後期成功上市,市值更被外界預測,有可能高達400億-500億美元。

如上文提及,支撐比特大陸這一估值預期的,被認為是其在“礦機”生產佔據近6成的市場份額,以及去年高達25億美元的營收。

但情況似乎在今年二季度有所改變。數據顯示,比特幣價格從去年年底的近2萬美元高點,在近期持續走低一度跌破6000美元的關口,從而引發相關“礦機”生廠商Q2業績的滑坡。

據外媒報道,比特大陸在今年第二季度虧損超過6億美元,但這一消息並未得到公司方面的回應。接近比特大陸人士透露,二季度財務數據將會在此後的招股書中披露,到時一切將水落石出。

比特大陸業績可能出現的波動,也令外界對其高估值基礎產生質疑。但公司聯合創始人吳忌寒曾對外界表示,企業估值受到財務投資人的風險偏好、投資者情緒、宏觀經濟波動等各方面影響,同時行業的週期波動也會引發企業估值的巨大變化,因此作為負責人更應該關注的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似乎也正因此,以比特大陸為代表的“礦機”生產商,也越來越將目光投向了AI領域。

去年11月,比特大陸基於ASIC(一種為專門目的而設計的集成電路)架構的AI芯片SOPHON(算豐)正式公佈。一個月後,比特大陸宣佈收購機器人公司蘿蔔科技,開始向更多的產業佈局。

對於比特大陸佈局AI,吳忌寒曾公開預測,未來5年這一塊業務收入將佔公司總營收比重達40%。

與之相類似,嘉楠耘智在去年亦曾發佈第一款16納米、基於ASIC架構的人工智能芯片KPU(邊緣運算知識存儲芯片),至今年8月上旬,更宣佈已經實現7納米ASIC芯片的量產。

嘉楠耘智一位高管對21世紀資本研究院表示,公司涉足AI並不能稱之為轉型或跨界,實際上一直是基於AI算法進行了業務上的佈局,未來在此領域發展亦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相比於其他行業略顯飽和的情況,AI芯片目前還算是一個新興領域,對一些初創企業而言切入且成功的概率相對更大,前景也更廣闊。”上述嘉楠耘智高管說。

不過,對於“礦機”生產商將如何在AI領域佈局,未來是否能有所斬獲,也許依然需要很長時間的驗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