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日報點讚「夜讀盤錦」,點讚愛盤錦、愛閱讀的盤錦人!

5月29日,遼寧日報及其客戶端刊發了文章《閱讀城市的魅力》,點贊政務公號“盤錦發佈”和盤錦廣播電視臺近期聯合推出的“夜讀盤錦”音頻節目,點贊愛盤錦、愛閱讀的盤錦人。

遼寧日報點贊“夜讀盤錦”,點贊愛盤錦、愛閱讀的盤錦人!

5月25日,遼寧日報社社長丁宗皓到盤錦調研。付忠偉會見了丁宗皓一行。

盤錦日報和盤錦廣播電視臺“盤錦新聞”節目分別作了報道:

《閱讀城市的魅力》的作者高爽,是遼寧日報記者。這次丁宗皓到盤錦調研,她是隨行記者。

在盤錦停留的一天時間裡,機關、社區、農村……在不同的場所,她總是能聽到有盤錦人提起“夜讀盤錦”,並對內容津津樂道。

“夜讀盤錦”這檔以弘揚盤錦地域文化為核心內容、每晚9點推出的音頻節目引起了她的關注,她在微信上關注了“盤錦發佈”,認真聽了“夜讀盤錦”……她理解了盤錦人為什麼喜歡“夜讀盤錦”……寫出了《閱讀城市的魅力》這篇報道。

閱 讀 城 市 的 魅 力

去盤錦採訪,晚上9點的時候,正在聊天的幾個人不約而同地打開手機:“《夜讀盤錦》更新了。”大家很認真地聽,然後評論轉發。

《夜讀盤錦》是政務微信公眾號“盤錦發佈”上週新出的日推音頻欄目,讀的都是關於盤錦民俗風物的散文,《帶你去看紅海灘》《紅海灘裡的丹頂鶴》《大葦蕩的四季情歌》……文章陸續上線,首期的閱讀量就超過了3000,接下來幾期的熱度更是逐漸升溫。

最令我感興趣的還不是閱讀量的數字,而是文後的評論之多以及質量之高,幾乎沒有人只是簡單地點贊,而是深入地評論和抒懷,有些甚至本身就是一篇不錯的文章。

在微信公眾號裡,文學作品並不具備“爆款”的屬性,尤其是寫景抒懷的文字,寫得再好,也比不過哪怕中等水平的雞湯文。《夜讀盤錦》能有這樣的關注度,很耐人尋味。“都是我小時候非常熟悉的事,看著就親切。”“寫我們盤錦自己的事呀,當然必須轉!”當天在場的幾位盤錦人這樣說。更值得一提的是,僅從評論者的微信名來看,很多名字的後綴帶有“河蟹”“糕點鋪”“商品會所”“遼河豚”等字樣,說明這並不僅是一種與文學有關的閱讀或者文學圈或者文化人之間的自娛自樂,而是一場由不同職業、不同身份的人共同參與的閱讀狂歡。

在我看來,“遠方”和“腳下的土地”,是最令我動情的兩大文學主題。尤其是對生活於其中的城市,我們總是希望能瞭解它更多,知道我們之所何來。當這種描述不僅僅是遠古的歷史、祖先的故事,而是就發生在我們的左近,甚至就是我們經歷過的人與事,就更能找到共情點。

《夜讀盤錦》的魅力正在於此,以城市為主題的文學作品的魅力也正在於此。

文學創作者,致力於以城市的歷史、文化為主題的寫作其實始終存在,特別是近一二十年,更多的歷史、文化學者也包括媒體人也參與其中,好作品層出不窮。比如大連作家素素起筆於15年前的歷史文化散文集《流光碎影》以及後來的《旅順口往事》,就被評論家稱為“掀起了人們對城市文化底蘊的找尋,對城市精神的提煉,從而建立起了大連的城市文化自信”。盤錦也是如此,作家楊春風的《盤錦事情》《田莊臺事情》等以挖掘地域文化為內容的作品,也在文學圈內外產生了廣泛影響。

關於城市的閱讀,正是以這些作品為基礎產生,並藉助互聯網時代的技術便利有了更多發揮的渠道。那些以往只是擺在書架和枕旁的紙質書,變成了聲音、圖畫、影像,變成了不同文化層次的人都能夠理解、分享的文化品,變成了無數人睡前的美好時光和夢境裡的鄉愁。

關於城市的閱讀,是給予市民最好的文化禮物,滋養作用是巨大的,人們因此找到了對城市的認同感、歸屬感和向心力,不管是他身處其中還是漂泊異鄉。未來,它一定還會有更大的拓展空間,有更多的受眾。

希望能有更多的《夜讀盤錦》出現,用這樣的閱讀賦能更多的城市。

深愛“夜讀盤錦”的朋友們,您有哪些意見建議,請留言告訴我們;您想推薦作品,可聯繫我們:

電話:2283513

郵箱:[email protected]

感謝您對“夜讀盤錦”的喜歡和支持!


來 源:盤錦發佈綜合

監 制:周戰威

編 輯:孫洪霞 朱曉偉 陳海洋 尹咪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