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车、马、邮件都慢的从前,他们如何度过暑期生活?

在车、马、邮件都慢的从前,他们如何度过暑期生活?

盛夏福利

了解我们的书友都知道我们是个时不时给大家带来些小福利的公众号。从今天起,我们会在每期推送的头条文章中放置一个关键词,请各位书友在后台留言写下当日关键词,凡坚持连续打卡十次的书友,将得到我们免费送出的精美书籍

比如:今天这篇文章的关键词是“暑假”,书友们即可在人民出版社读书会微信公众号该篇文章下方留言“暑假”。

炎炎夏日,一起读书。

【今日关键词】

暑假

在车、马、邮件都慢的从前,他们如何度过暑期生活?

七月已快过半,大中小学的师生们都逐渐开启了暑假模式,长达月余的假期也让大家的生活充满了多种可能性。有人选择背上行囊去旅行,有人选择学习一项技能给自己充电,也有人选择在家中多与家人相伴。

科技和交通手段的日新月异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太多便利,也让师生们的暑假生活有了更多选择。那么在“车、马、邮件都慢”的从前,师生们如何度过他们的暑假呢

今天人民出版社读书会为大家整理了钱钟书、闻一多、朱自清和曹禺的暑假生活。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在动乱频仍、诸事艰辛的岁月里,他们如何度过自己的暑假

在车、马、邮件都慢的从前,他们如何度过暑期生活?

钱钟书先生还在求学时,有一次让他终身难忘的经历,被记载在《钱钟书传》里。书中写道:“暑假又到来了,父亲还没有回来,钱钟书仍像寒假一样贪看小说杂志。不料暑假过了一半,父亲却突然回来。他措手不及,非常狼狈。父亲回来后第一件事就是命令他和堂弟钟韩二人各作一篇文章,钟韩的文章写得条理清楚,措词文雅。而钟书写的文章不文不白,字又潦草。父亲非常生气,狠狠地把他痛打一顿。”正是这次被打,大大地激发了钱钟书的自尊心,确立了他在写作上出人头地的愿望;也正是在这次暑假中看的那些小说杂志,使他发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为他以后在写作上取得卓越的成就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青年时期的钱钟书声名日显,他在1941年的暑假里构思并开始动笔写作后来的传世佳作《围城》。杨绛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深情回忆了当时的情景:

1940年暑假,他和一位同事结伴回上海探亲,道路不通,半途折回。1941年暑假,他由广西到海防搭海轮到上海,准备小住几月再回内地。西南联大外语系主任陈福田先生到了上海特来相访,约他再回联大。

值珍珠港事变,他就沦陷在上海出不去了。

《围城》是沦陷在上海时期写的。钟书陷落上海没有工作,我父亲把自己在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授课的钟点让给他,我们就在上海艰苦度日。

有一次,我们同看我编写的话剧,回家后他说:“我想写一部长篇小说!”

我大高兴,催他快写。

那时他正偷空写短篇小说,怕没有时间写长篇。我说不要紧,他可以减少授课的时间,我们的生活很省俭,还可以更省俭。

正是杨绛先生在背后的默默支持,钱钟书终于写出了人生中的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围城》。

在车、马、邮件都慢的从前,他们如何度过暑期生活?

闻一多先生在求学时期,对暑假的安排很是井井有条。他这种务实求学、不尚空谈的治学态度,对今天广大的青年知识分子来说,也是有益的。

闻一多暑假两个月的家居生活,给家里带来了自由、活泼、新鲜的气氛。闻一多先生的家庭虽说比较早地接受了新时代潮流的影响,在辛亥革命前夕就能阅读到《东方杂志》和《新民丛报》之类的书刊,但是读四书五经的传统习惯仍然存在。在经子史集四类书籍中,闻一多注重多读子史集,而他每年暑假回家,也正是利用这两个月的时间来大量阅读这些书籍的。他嫌一般的书桌不够使用,于是便把裁缝做衣服用的案板拿来当书桌,上面堆满了各类书籍以及稿纸和稿本,重叠沓杂,每隔几天,总得有人替他整理一番。

“闻一多先生的书桌”,从他青年时代起,就不是很有秩序的。他在某一年暑假给他的朋友的信里曾写道:“归家以后,埋首故籍,著述热大作,校订增广《律诗的研究》,作《义山诗目提要》,又研究放翁,得笔记数则,暇则课弟、妹、细君及诸侄以诗,将以诗化吾家庭也。”

在车、马、邮件都慢的从前,他们如何度过暑期生活?

1945年的暑假,朱自清乘飞机自昆明飞抵成都,开始了他为期两个月的暑期探亲生活

暑假中,朱自清在成都听闻了日本投降、抗战胜利的喜讯和震天的鞭炮锣鼓声。据其家人回忆,他一改平日的严肃与矜持,走上街头与成都市民彻夜狂欢

。他具体、切实的假期生活,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开始和持续的。

作为久居校园和书斋的教师,读书写作依然是他假期生活的“主旋律”。据朱自清的日记所载,假期中他先后读了日本学者森谷克己的《中国社会经济史》、陶希圣的《中国社会经济分析》、翦伯赞的《中国史论集》《杜甫研究》、何容的《中国文法论》、清代学者包世臣的《艺舟双楫》、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两位学者汇编的《文学批评论集》等著作,以及一些期刊上刊载的学术文章。作为脑筋调节,他还读了两本外国侦探小说。暑假中,他准备了两次学术讲演提纲或讲稿,校订了自己的著作《经典常谈》书稿,还翻译了一些外国诗歌,写了约50封书信。

抗战时期的成都是大后方,一时文人学者云集。于是,接待来客和拜访旧友新知便成了朱自清暑期生活的另一项主要内容

朱自清一直体弱多病,有时频繁地接待访客,身心俱疲,难免有些漠然。但同行与学生的到访往往会引发他的极高兴致。如1945年7月9日青年学者程千帆一行数人来访,谈兴甚浓,还一起去了附近的望江楼茶座,畅谈关于白居易《长恨歌》的考索与论析。

7月22日,小说家吴组缃的到访更是令朱自清喜不自禁。一别十余年,初见朱自清时吴组缃一下子愣住了,因为恩师忽然变得憔悴和萎弱,皮肤苍白松弛,眼睛也失了光彩,穿着白色的西裤和衬衫,格外显出了瘦削劳倦之态。然而,困窘和病疲并未影响久别重逢的欢愉,二人相谈甚欢。

整个暑假中,与朱自清交往最密的还是叶圣陶。他们相识既久,志趣相投,且有长期的学术合作,配合默契,相知甚深。这期间,虽然出行并不轻松——朱自清家住成都东门外,叶圣陶则住在西门外,两地相距近10公里,但朱自清也曾五次登门拜访。支持朱自清一次次勉力探访老友的,是历久弥珍的情谊的力量。此外,他们还有多次书信往还。

辞别叶圣陶等友人的次日,朱自清于拂晓前冒雨乘车离开成都,在8月30日下午返回昆明,结束了为期两个月的暑假生活。

在车、马、邮件都慢的从前,他们如何度过暑期生活?

在清华的岁月,曹禺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1932年的暑假,曹禺进行了一次五台山和内蒙古之行,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外出远游,更是一次冒险的旅行

清华的两位外籍女教师想在暑假里到外省旅游,她们邀请中国的男同学一起去,而且提出旅费由她们支付。大概有中国学生陪着她们,既有人照顾,旅途中也会方便许多。她们找到曹禺,向他说明了一切。曹禺是愿意同她们一起旅行的,但是觉得由她们支付旅费,这有损中国人的尊严和道德。于是回答她们说:“我可以陪你们去,但是,我不要你们付钱,一切由我自己开销。”就这样说定了,随行的还有一位男同学,一放暑假,这支小小的旅行队伍就出发了。

他们乘火车先到达山西太原,便在那里住下来观光。不过在这座古城里的游览,让一行人多少有些失望。倒是清真古寺里木壁上刻的《可兰经》,左右碑亭内碑刻的黄庭坚和赵子昂的书法,引起了他的兴趣。其他那些破旧的古迹,增添了游人的凄凉之感。

从太原到五台县,再去五台山就只有步行了。

夏天的五台山是凉爽宜人的,尽管已累得疲惫不堪,但一路上清流潺潺,满眼里都是绿水青山。加之寺庙林立,风景秀丽,早使他们目不暇接,忘却了疲劳。

从五台山回到北平,稍事休整他们又开始了内蒙之行。先去张家口,火车在山岭中蜿蜒行进,几乎没有可供欣赏的风光。爬山穿洞,穿洞爬山。只有詹天佑所设计修筑的这条铁路,使曹禺感到骄傲,成为他同外国教师谈话的主题。到了张家口,已是一派塞外风光了。周围都是光秃秃的山,大街上的行人和骆驼,饭铺飘出牛羊肉的膻味,的确是和别处不同。

他们这次旅行的目标是百灵庙,是搭乘货车去的。

在这次旅行中,他们险些被洪水吞去生命。有一次,他们涉过一条小溪,回来时山洪暴发,小溪变成卷着狂涛的巨流,汇成一条大河。不过去,没有可住宿的地方,而且山上野兽很多,那是相当危险的。过河吧,齐腰深的水,水流很急。两位外国老师都很胖,行动都不利落,让她们淌水过河,是十分困难的。那位男同学看到这种情况也未免有些胆怯。不知曹禺哪来的胆量,也许觉得在外国人面前不能表现出懦弱的样子吧。他也学过游泳,尽管并不熟练,但他果断地担起向导的任务,带着她们渡河。水越来越深,忽然,他一脚踏到深处,大水几乎淹没了他,险些被水冲走。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一股水流又把他涌上来,这时脚才踩到实处。就这样,他在前面探路,渡过河来。在那两位外国老师心目中,此刻曹禺已是一位英雄人物了。曹禺曾这样回忆说:

为什么我能写《原野》《王昭君》,同这次百灵庙之行有些关系。虽然说有点风险,但内蒙的草原,那时就把我迷住了,真是“天苍苍,野茫茫”!夏天,草原上的云彩真是好看极了,湛蓝的天空,朵朵白云飘过,时如朵朵雪莲,时如座座雪山,时如海浪激起千堆雪;而傍晚的云彩更是变幻无穷,其色彩之艳,转换之快,真是诡谲神奇,美得不得了。草原上的气候,一日之间变化很大,中午还要脱光上身,晚间就得睡进皮口袋里。百灵庙之行是很辛苦的,有时住到骡马店里,有时就睡到老百姓的土炕上,有时日行百里,各种滋味都体验了一番。这对我后来写《原野》《王昭君》是有启示的。

对于一个作家来说,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的生活经历是太重要了。曹禺总是把那些不可磨灭的生活印象和感受加以生发想象,最后编织出他的艺术花朵来。

(以上内容摘编自《曹禺传》《闻一多纪念文集》、人民网、天津日报,图片来自网络)

在车、马、邮件都慢的从前,他们如何度过暑期生活?

《曹禺传》

田本相 著

东方出版社

2009年7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