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喝水小竅門

入秋喝水小窍门

入秋後雖然有秋老虎撐腰,白天的氣溫看起來還很高,但早晚已經秋意濃,秋風颯爽了。

這個時候,很多人說要防秋燥,這沒錯,但更為重要的卻不是防秋燥,而是先排淨身體淤積了一年的溼氣。

四季當眾,秋季是最適合去除溼氣的季節。

春天雖然和秋天差不多的季節,但緊隨春天而來的夏天,會讓你去除的溼氣重新回來,等於白費功夫;夏天炎熱,看似除溼的好機會,卻是一年中最容易被溼氣侵犯的時節,冬天太寒,寒和溼互相作用,又牢不可破。

一年中最佳的祛溼時節就是入秋後,此時祛溼不僅可以趕走全年溼氣,更能給冬天的健康做好準備。對於女生來說,還是個甩掉大肚腩的好機會。因為很多女生的大肚腩都是溼氣在作怪,溼氣走了,肚腩也就消了。

入秋喝水小窍门

說了這麼多,入秋後,到底要怎麼祛溼呢?

祛溼的方法很多,這裡只說最簡單的:每天喝兩杯加料水

第一杯:將蒲公英根0.7、赤小豆1.7、薏仁0.7、淡竹葉0.2、馬齒莧0.1、槐米0.1、芡實0.3、綠茶0.2混合碾碎,製成蒲公英馬齒莧茶包,每天拿一包泡水喝,祛溼又清火

入秋喝水小窍门

很多人大概都知道紅豆薏米的祛溼方法,但只是簡單的紅豆加薏米並不能起到很好的祛溼效果,所以要進行改良,讓各種材料發揮其相協調的作用。

蒲公英,擅長祛溼熱,有瀉火、除溼、利尿作用,可改善溼熱所導致的噁心、舌苔發黃等問題,對溼熱引起的痘痘有不錯的效果。

入秋喝水小窍门

馬齒莧,歸肝、心、脾、大腸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水祛溼作用。

薏苡仁,為祛溼的佳品,味甘、淡,性微寒,歸脾、胃、肺經,有利水消腫、健脾去溼、舒筋除痺、清熱排膿等功效。

赤小豆,健脾利溼、消腫解毒。淡竹葉, 以滲溼洩熱見長。芡實, 歸脾、腎經,能健脾祛溼、固腎止瀉。

入秋喝水小窍门

槐花,可涼血止血,清肝瀉火。綠茶,不發酵,多種成分幾乎都保留下來,祛溼效果最佳!

第二杯:第二杯可能有點複雜了,是在第一杯的基礎上更加綜合調養脾胃的配方,將蒲公英0.5g、薏苡仁0.3g、梔子0.3g、赤小豆0.2g、茯苓0.2g、砂仁0.2g、山藥0.2g、甘草0.2g、綠豆0.2g、葛根0.2g、黑豆0.2g、百合0.2g、乾薑0.1g、芡實0.1g、冬瓜皮0.1g、淡竹葉0.1g、馬齒莧0.1g、陳皮0.1g、桔梗0.1g、荷葉0.1g、人參0.05g、金銀花0.05g、菊花0.05g、紫蘇葉0.05g混合碾碎,製成

蒲荷陳皮茶包,每天拿一包泡水喝,祛溼又健脾。

入秋喝水小窍门

祛溼只是第一步,祛溼的第二步應該是健脾,脾好之後才能確保去除的溼氣不再來,這就要比單純祛溼更難,所以,配方上也就更復雜。

梔子,入藥以後清利下焦,也祛溼排毒,平時經常用它泡水喝能預防溼熱黃疸發生,另外它還能有效祛除人體內的溼毒,能預防溼疹和腳氣。

入秋喝水小窍门

茯苓,有著很好的消腫、排溼氣的作用,特別是對於脾虛食少以及失眠多夢和身體虛弱、排洩異常的患者來講,有著非常好的改善作用。

砂仁,既能健脾健胃,又善於化溼。砂仁化溼是使已失去運化的脾胃功能恢復正常,使病理產物快速排出體外,恢復身體的氣機升降,加快水液的吸收和代謝產物的排洩,從而減輕這些毒素對身體的損害。

入秋喝水小窍门

山藥,對健康有很大的好處,具有健脾養胃、活精養腎、潤肺止咳、降血糖、抗衰老、護肝明目等功效。

陳皮,具有理氣健脾、燥溼化痰之功效。現代研究發現,陳皮揮發油對胃腸道有溫和的刺激作用,促進胃液分泌,助於消化。

荷葉,具有清暑化溼、昇陽清陽、涼血止瀉的作用,對於暑溼煩渴、暑溼洩瀉、脾虛洩瀉

有一定的幫助。

入秋喝水小窍门

知識鏈接:身上有三個排溼口

1、肘窩——曲池穴——位於肘橫紋的外側端,屈肘取穴,在手肘關節的彎曲凹陷處。

入秋喝水小窍门

2、膝窩——委中穴——位於腿窩的中心點上,走的是膀胱經。

入秋喝水小窍门

3、腋窩——極泉穴——位於腋窩頂點,在腋動脈的搏動處。

入秋喝水小窍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