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子夏為莒父宰,問政於孔子。孔子以為,為政之道,不得倉卒求速成,不得見小利而徇私舞弊。

普通人尚能知道不可貪圖眼前一點小利而妨礙大事的道理,對於“欲速則不達”卻大多不以為然。特別是在當今“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口號的鼓動下,更是巴不得一天有48小時,一人做完3人的事。

孔子: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所以如此者,都在於志趣不遠、規模不大,所見越遠,經營越大,為長遠之規劃的,要想達成目標也就越難,也就更加要明白“欲速則不達”的道理,這樣才能駛得萬年船。

欲事之速成,則容易為了追求效率而喪失正義。明代的趙豫擔任松江府太守,遇見前來訴訟,事情又不緊急的,就對來人說:“明日來!”

開始大家都笑話他,所以民間有“松江太守明日來”的諺語。其實他們不知道,前來訴訟的人,可能僅僅是因為一時的忿怒,過了一晚上也許氣就消了,或者回去之後經旁人勸解,息事寧人了。趙豫的做法比起那些酷吏深文周納而求名者,其存心何止相差霄壤。

“明日來”一語,不但可使自己不犯錯,並且還能救人之錯。宋代的李若谷教他的門人時也說要:“清勤和緩。”門人不解,問道:“清廉、勤政、和氣,如果做到這些了,又為何要緩呢?接到命令,遇到事情,應該趕快去處理”。

孔子: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李若谷說:“天下甚事不自忙裡錯的?”忙中易失分寸,亂陣腳,需仔細籌劃,方可應時而動。

宋代大儒陸九淵即深得孔子“無慾速”之意,成功處理了一次訴訟事件。陸九淵知荊門軍時,曾經與僚屬夜坐,屬吏稟報說有一老者訟訴甚急,呼老者前來問話,老者卻身體戰慄,語無倫次。讓屬吏審訊,才說他的兒子被群卒所殺。

陸九淵判“翌日至”。僚屬感到不解,這麼重大的案件,怎麼不去迅速行動。陸九淵回答說:“你們怎麼知道他兒子不在?”凌晨派人去追究,他兒子果安然無恙。

這也是能緩一緩的效果,如果即刻追查,卻發現是誣告,這就有損威嚴。這樣做也能殺減那些不實誣告之風,使之不敢妄為。

但這必須建立在勤政的基礎上,若平日凡事不聞不問,生民疾苦,人生百態,一切不知,則只能敗事。

前人所言雖為政事,推而廣之,莫不如此。緩一緩,為的是給別人、也給自己留下一點思考的空間,在沒有充分了解情況時,不貿然妄動。慎始慎終,則無敗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