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了,告訴孩子:讀書和考試依然是普通人上升的最好通道

開學在即,又該和孩子聊聊了。今天我們來討論兩個問題:

1

兩張圖告訴你:讀書還有什麼用?

經常有人說:讀書已經沒有用了。真是這樣的嗎?

我們先來看一張圖:

開學了,告訴孩子:讀書和考試依然是普通人上升的最好通道

只有知識累積到一定程度的人,才能看透這個世界的真相。

為什麼有人胸懷大志、光明坦蕩,而有的人斤斤計較、整日哀嘆,其實很大程度上跟一個人的見識有關。

再來看第二張圖:

開學了,告訴孩子:讀書和考試依然是普通人上升的最好通道

這個圖告訴我們,只有足夠思想的人,才不會被這個世界輕易激怒,更不會隨便對別人憤怒。

所以:讀書,真的不是為了博取名利,而是可以讓我們更加幸福。

想想古代人吧,十年寒窗苦讀,才換來滿腹經綸。為什麼現在人那麼浮躁?因為我們不再熱愛讀書,天天抱著朋友圈刷個不停,分秒不停的吸收那些碎片化、輕易被加工的知識,我們怎麼能不浮躁?

與其說這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不如說是一個慾望爆炸的時代,我們真的太浮躁了。最重要的是,大部分都成了人云亦云的泛泛之輩,喪失了獨立思考能力。

尤其是年輕人,整天吃喝玩樂,看似瀟灑無比,卻感覺不到這個動盪世界的危機感。來看一段龍應臺寫給孩子的話:

你知道嗎?從我的21歲到你的21歲,人類的自殺率升高了60%。今天的青年人對於未來,瀟灑得起來嗎?法國年輕人在街頭呼喊抗議的鏡頭讓全世界都震驚了:這不是上世紀60年代的青年,為浪漫的抽象的革命理想上街吶喊—戴著花環、抱著吉他唱歌,這是21世紀的青年為了自己的現實生計在煩惱,在掙扎。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你說:“媽,你要清楚接受一個事實,就是你有一個極其平庸的兒子。我覺得你將來的事業一定比不上你,也比不上爸爸—你們倆都有博士學位,我可能會變成一個很普通的人,有很普通的學歷,很普通的職業,不太有錢,也沒有名。一個最最平庸的人。”

我可以現在告訴你:我真的不在乎你是否有成就。對我最重要的,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假如橫在你眼前的選擇是到華爾街做銀行經理或者到動物園做照顧獅子河馬的管理員,而你是一個喜歡動物研究的人,我就完全不認為銀行經理比較有成就,或者獅子河馬的管理員“平庸”。每天為錢的數字起伏而緊張而鬥爭,很可能不如每天給大象洗澡,給河馬刷牙。

那麼,在什麼情況下我們才會與別人比名利?

最好的答案是:在我們內心無處寄託的情況之下。

怎麼才能讓我們的心靈有一個寄託,要麼你經歷過很多很多的事,要麼你讀過很多很多的書。作為年輕的一代,我們雖然無法像上一代那麼淡定,因為經歷是無法安裝的,但是我們卻可以的很多很多的書,讓自己變的淡定而優雅。

再換一個角度來看: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最划算的上就是讀書,因為那都是前人智慧的積累,很多東西經歷的幾百年才成為真理,變成白紙黑字流傳下來,而我們只需要幾天時間就消化成自己的知識,見識,變成智慧儲存起來,何樂而不為?

閱讀,才是這個世界上收益最高的買賣!很多有成就的人,也都是因為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吸納了前人的大智慧。

開學了,告訴孩子:讀書和考試依然是普通人上升的最好通道

2

一個道理告訴你:考試還有什麼用?

長期以來,很多中國家長和網友都崇尚西方的“素質教育”,排斥中國的“應試教育”,然後總是藉著機會把孩子送到國外去讀書。然而我們對西方教育的真的那麼瞭解嗎?

前段時間,一部由BBC拍攝的紀錄片《中國老師在英國》受到很大關注,紀錄片中西方教育的自由散漫與中國教育的刻板嚴謹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西方的教育環境確實很寬鬆,學生不需要每天完成那麼多作業,對他們來說,讀書更像是一個成長和社交的過程,他們更多的時間是在一起交流/分享,一起參加各種實踐和活動。

這種教育更像一種基礎性供給,你們都來一起學習,學校是自由/包容的。

但是要知道,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現在的世界一切都是看錢來的,窮人的孩子和富人的孩子是完全兩個世界的人,到了學校也是。

只有那些父母在同一個層面的孩子可以在一起學習/成長/分享。

到了最後呢,富人的孩子走向了抱團,若干年之後依然是富人,而窮人的孩子以後依然是扎堆的窮人。

開學了,告訴孩子:讀書和考試依然是普通人上升的最好通道

而中國的教育是隻認“考試分數”的,無論你家窮還是富,分數相同的孩子是同一個階層的,排位/選舉等等都以分數為參考標準。

因此,這成了很多底層家庭向上攀登的階梯,平民子弟也可以很優秀,只要你敢於吃苦受累。

開學了,告訴孩子:讀書和考試依然是普通人上升的最好通道

現在我們不是提倡教育改革嗎?於是很多家長和網友開始叫嚷要素質教育,但是我們不能冒然就跟西方學。課長來舉一個例子,你就明白盲目去學習素質教育的可怕了。

我有一個同學是做中學老師的,我曾經有一次看到他拿了一張表格,上面除了有每個學生家長的聯繫方式之外,還記錄著這些家長的身份和職位,比如某某公司總經理/總監,當然也有普通職務之類的。

大家不覺的這樣的教育變味了嗎?一旦學生與學生的不同不再以分數為主要區分的時候,那麼學生的背景因素就會凸顯,那麼學生受到的教育就和自己的家庭背景有關,這是多麼可怕又卑劣的事?

雖然應試教育很殘酷,但更能讓平民子弟實現向上的流動。一旦一味模仿西方的素質教育,那麼窮人的孩子更沒有希望!而且落後地區的學校學生更無法和城市地區的學生一起競爭,這隻能讓讓貧富的差距進一步拉大。

如果真像有些人所說的,取消考試分數這個參考標準,改成各種素質課,那我們的家長就會想方設法的給孩子弄積分,走後門、找關係、搬人脈等等,各種手段一定會層出不窮。

而目前,中國至少還有一種手段,把各種背景的孩子放在一條起跑線上,這就是考試。而很多孩子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而拼命苦讀,這恰恰就是為什麼中國落後地區的孩子更願意去讀書一樣,比如安徽的超級中學——毛坦廠中學,被譽為亞洲最大高考工廠。毛坦廠中學這家學校位於落後地區、當地人口密集、農村人口大,孩子們只有通過高考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

開學了,告訴孩子:讀書和考試依然是普通人上升的最好通道

而這恰恰也說明了,中國廣大的底層人們,依舊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自己的命運。而一旦落實西方所謂的現代教育,那麼這群孩子基本上就被邊緣化了。

因此,其實西方社會的階層的固化,遠遠大於中國的。英國還有一個紀錄片叫《56UP》,導演選擇了14個不同階層的孩子進行跟蹤拍攝,每七年記錄一次,從7歲開始,14歲,21歲,28歲,35歲,42歲,49歲,56歲,幾十年過去了,貧窮家庭的孩子長大依然是窮人,富有家庭的孩子長大基本都成了富人,這部紀錄片每每播出都會在歐美收穫極高的收視率,因為它是歐美最真實的反映。

中國的教育是一次改變命運的機會,而西方的教育則不具備這種功能。

現在的中國,很多人都患上了身份焦慮症,有人不斷渲染“階層固化”,再加上經濟的蕭條,讓很多人對未來充滿了絕望,甚至認為讀書是無用的。

但是至少,我身邊有很多人就是通過讀書改變了命運,讀書未必會讓我們大富大貴,但是起碼可以讓我們在社會立足,可以讓我們明心見性,可以更好的去理解這個世界的變化,以前在中國做企業還不需要文化就可以,而今後沒有文化再去做企業就是妄想了。

中國的教育固然有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在填鴨式教育過程中,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如何形成創新而不人云亦云?中國式考試可以檢驗一個人的勤奮程度,還不能檢驗出一個人的悟性和創新能力。

但是,中國教育依然有很多值得保留的地方,比如我們在基礎教育過程中,高壓式的灌輸使學生默默接受很多知識,這些知識即使當時消化不了,但是卻沉澱在她們心中,將來都會潛移默化的就會形成一種邏輯思維能力。

恰恰是這些基本知識,使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更加深刻了。學到的是知識,悟到的是智慧。正是有了眾多知識做積累,才有了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最終昇華成了智慧!

這就是讀書和考試的真正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