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渡舟學術精華:經方論

劉渡舟學術精華:經方論

經方的原始含義是指經驗方,與“效方”、“試效方”同義。經方是臨床醫生在實踐中通過反覆的使用和化裁,尋找到最佳的或較佳的結構,確定其主治病症,然後予以固定和命名而成。

從這一層意義上講,中醫所有的方劑(並非所有處方)皆是經方,這是廣義的經方。然經方又有特指,專指張仲景方,這種意義的“經方”實際上是“經典方”的簡稱,現今人們所說的經方大都是這種意義。

本文所論經方即指這類方劑。經方的使用歷史在1800年以上,是中醫方劑中的精品和“極品”。經方具有如下這樣一些特點:

1、藥味精練,配伍巧妙,結構嚴謹:

經方大多用藥四五味或七八味,少至一二味亦可成方,在十味以上者較少。然而其方或寒熱並用,或攻補兼施,發散與收斂同行,升發與降下結合,君臣佐使,配伍巧妙。

很多經方不可輕易拆卸,不可改易,否則效果大大減弱,古人說“古方以不加減為貴”主要是就經方而言。所以說經方的結構有令今人不可思議之處,簡直可以譽之曰“巧奪天工”,如麻杏石甘湯、白虎湯、大承氣湯等,現代藥理藥效學研究皆發現有這種特性。

劉渡舟學術精華:經方論

2、使用指徵明確,療效可靠:

經方從張仲景書問世至今已1800年,此間臨床應用不輟,因而也就已經接受了1800年的實踐檢驗,被證明是療效非常好的方劑。經方的療效好,古往今來,沒有人懷疑這一點。為什麼經方的效果好呢?我們認為長期的和反覆的臨床檢驗和篩選是問題的主要答案。

經方雖然主要是在仲景的著作中與我們見面的,但它們的大多數在仲景以前就已出現,就已被長期應用,就已經歷過檢驗和改進,其中一部分早被淘汰,到了張仲景,他繼承的已經是比較精華的部分了。我們有理由推測張仲景本人對他所接觸到的方劑又作了大的篩選。

張仲景方劑的來源有三:

一是來源於仲景的前人,主要是指從書本上得來者,《漢書•藝文志》記載經方11家計295卷,其中有《湯液經》者。後世有不少人如皇甫謐就說過張仲景“論廣《湯液》”,提出《湯液經》是仲景方的主要來源。由於皇甫謐是晉人,距仲景時代不遠,故他的話還是比較可信的。

張仲景方劑的第二個來源是他的同時代人,這自然包括他的老師張伯祖。“博採眾方”應該包含這一方面的意思。

最後仲景在臨床實踐中自然也創制了不少的方劑。“博”指涉及範圍之廣,而“採”則是依據一定的標準選擇性地摘取。仲景全書所載方劑是113首合262首,總計不足400首,所以從這一層意義上講,在某種程度上說,仲景方是他對他那個時代的方劑進行了篩選後得到的精華。

有一點至今可能仍然令人不很明白,那就是為什麼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自序》裡雖然提到了“《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以及有可能的《平脈辨證》,而於《漢書•藝文志》載錄的經方家著作卻沒有提及。我們認為其可能的原因主要有三點:

其一、是張仲景在宜於簡要而不宜於繁瑣的序文裡,他只需將幾種重要的參考著作提出即可,而不會將所參考了的每一本書都在序文裡備列;

其二、仲景的序文有明顯的漢末魏晉文章的色彩,受其影響,他也只能選擇能夠用二言四言點明的醫學著作。

其三,當時醫學著作的流行是有侷限的,張仲景不可能每書必讀。但無論其序文如何表述,仲景繼承了前人的醫學經驗,這一點是肯定的。

此外,《傷寒論》方劑在仲景之後還經過了晉太醫令王叔和的又一次篩選。王叔和在對仲景舊論作蒐集整理時,不是有文必錄,有方必錄,而是依據一個標準,這個標準就是“效果極佳、用之皆驗”者錄入。《傷寒例》有王叔和語:“錄其證候、診脈、聲色,對病真方,有神驗者”可證。

由此可見,仲景書中那些不符合王叔和標準的內容包括方劑,不屬“真方”,難稱“神驗”者,叔和就棄而不錄了。由於叔和是一代名醫,太醫令,學驗俱豐,故他的篩選在一定程度上講還是可靠的。所以我們說,王叔和的功績不僅在於他對仲景舊論的搜採,還在於他對仲景方劑的精選。

正因為上述這樣一些原因,故《傷寒論》方劑的療效更日臻完美;而《傷寒論》方之所以較之《金匱》方更為精煉,道理也可能在於此。

劉渡舟學術精華:經方論

明人趙開美在刻《傷寒論》序裡有這樣一段故事:1595年,趙開美家鄉疫病大流行,有一位名叫沈南舫的醫生“活人甚眾”,趙開美不知他操何術“若斯之神”,問之,沈回答說:我不是探得龍藏秘典、窺見青囊奧旨而達到這樣神奇的水平的,我只不過是對於張仲景的《傷寒論》“窺得一斑二斑”罷了。

由此一則故事可見人們於《傷寒論》方的讚譽、信賴和愛好。後世人們對仲景方尤其是《傷寒論》方皆讚不絕口,也是基於其臨床實效,有感而發,絕非虛言。劉氏曾贊曰:“中醫書百種,惟有此書真。”

劉渡舟學術精華:經方論

3、適應證廣泛:

經方結構嚴謹,設防周密,針對疾病的要害,扼住了較多病證的共性,故其適應症廣泛,既可以治傷寒,亦可治溫病;既可治外感,亦可治內傷,這是被歷代臨床醫生反覆驗證了的事實。故古人又說《傷寒》方可醫百病。

經方為中醫方劑之母,仲景立方法、垂津樑,使用者可以根據仲景的原則對原方(母方)進行加減化裁,則112方何止於112方?真正是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如此一來,經方的適應證又得到更大的擴展,從學習的角度來講,學方劑也要從經方開始,這樣才能從源到流,執簡馭繁。

當然,經方也有其侷限性。如適應證雖然廣泛,但也決不是包羅萬象,有時還必須後世方即所謂時方者作為補充,如此方為全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